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与其他PX事件不同,广东茂名PX事件因其线下游行抗议活动及线上PX百度词条修改事件引发社会舆论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媒介联动与舆论衍化过程中,PX百度词条修改事件参与主体的心理认知、心理结构深受社交媒体影响,并呈现出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泛化趋势。本文通过对PX百度词条修改事件进行田野调研,并经SPSS统计软件分析,发现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演变过程与事件中的媒介情景营造、重组与标识等相关联,并具有情感表达压抑化、地理辐射弱化、认知群体分化等特征;在传媒作用下该群体的微政治心理也不断面临话语冲突、媒介权力差异及集群无序等风险隐患,影响网络社会乃至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传播合力角度,提出青年群体“微政治心理”媒介干预进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通信传播技术高度发达、传媒及其传播的资讯全面进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并产生深刻影响的当今,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信息获取、通过传媒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及改变传媒的"刻板印象"方面仍面临困难。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农民工自身利用媒介为个人生活和工作服务的能力,以及利用媒介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实现公民话语权的能力成为一项现实议题。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需要政府动员、社会公益组织及志愿者共同参与,并发动农民工群体中意见领袖的力量,通过意见领袖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来影响这个群体。  相似文献   

3.
青年女性作为爱情主题的星座命理内容的主要消费群体,在进入亲密关系时,往往借助互联网平台上的“地方性知识”来进行自我心理疏导,进而对于不理想的亲密关系实现短暂逃避,并表达对于现实社会压力的心理抵抗。本研究以青年女性星座爱好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探讨她们在亲密关系中为何频繁参考星座命理知识,并尝试理解现象背后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心理因素。研究发现,算法技术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具有持续性愉悦体验,近乎于“零负反馈”的信息环境,研究者谓之“情感茧房”。在该场域中,青年女性星座爱好者通过短暂逃避社会现实、建构理想自我来实现正向自我认知,进而对由亲密关系引发的社会压力表达心理抵抗。但是,她们做出该行为的同时,也伴随着自我异化的风险。因此,本文将青年女性星座爱好者的媒介消费行为定义为一种算法控制下的“异化抵抗”。  相似文献   

4.
三十余年的传媒改革,即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处理传媒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这一过程,深化了我们关于传媒公共性的认识。传媒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走向公共性。公共性是传媒在具体的现实场景中的实践逻辑。在社会变迁、政策变迁和媒介变迁的现实背景下,传媒公共性实践就是作为多元主体之一参与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以平等、公平、公正、开放为圭臬,为多元社会中的各利益群体提供意见表达和沟通的平台,从而"制造社会共识"。这也是传媒和政府、市场、社会各自目标和利益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5.
任何阶层、群体或个人若要实现自己的利益,利益表达是重要环节。利益表达是政治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概念。大众传媒作为利益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功用。在当代中国,大众媒介在实现利益表达过程中仍面临着制度环境、资本制约及市场竞争、法律保障三方面的现实困境。尽管如此,与制度内其他利益表达渠道相比较,大众媒介以其强大的舆论建构能力,成为普通民众实现利益表达的有利渠道。  相似文献   

6.
孙黎 《东南传播》2016,(3):32-34
社交媒介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亟待认识并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不同于新媒介依赖的既有研究成果,本次研究运用美国传播学家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福勒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理论",试图还原"媒介——受众——社会"的媒介依赖研究的基本框架,深度植根社会文化这个领域,结合青年受众群体与个人的特点,关注社交媒介技术和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分析青年受众社交媒介依赖的变化以及社交媒介依赖存在的原因,并为青年受众在社交媒介依赖中的异化问题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可谓风险社会,而风险的形成除了自然原因外,更多的来自于科学与科技的发展。同时,媒体中含有大量科学风险相关的信息,一般受众大多无法直接经历风险,对其认知多有赖于媒介的信息提供。因此,研究以基因改造食品议题为例,通过实证方法以检视媒介信息曝露、议题争议性感知和自尊因素等与受众第三人效果间的关联性;藉以了解青年群体对科学风险议题信息接收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及背后的可能原因,为科学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大数据技术影响的传媒格局下,湖南媒体让普通民众成为媒介表达的主体。然而,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化可引起信息"蝴蝶效应"和碎片化,同时,部分民众参与行为的非理性和情绪化,使利益表达的科学性、理智性大打折扣。一方面,政府需要利用大数据进行预判,同时,各利益群体要在法律准则之内来进行媒介表达。有意义的媒介表达要在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中不断调适其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9.
弹幕因其碎片化、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的评论形式,成为备受青年群体青睐的动态交流媒介,对探讨青年群体弹幕行为的内在动机、心理诉求和价值期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B站影视作品《上海堡垒》的弹幕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汇谈、三角互证和编码分析,总结出弹幕行为包括消费内容、自我表达、社会互动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青年群体的弹幕观影,在行为动机上表现为纯粹地追求快乐,在心理诉求上表现为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在价值期待上表现为实现文化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当前,青年主体是有“网络原住民”之称的95后、00后,与其他年代的青年相比,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展现自己的关注,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微信作为现实社交关系的拓展和延伸,是青年社交互动的主要媒介,微信朋友圈则成为青年观点表达和好友互动的即时交互性平台①.2019年12月底至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为青年微信朋友圈持续关注的热点.在此次事件中,青年微信朋友圈的叙事内容及其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征、信息关注、观点转换等,能够直接且集中地展现出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生活视觉化的趋势下,消费行为成为一种日常表演。本文采用观察法、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记录部分Z世代青年的日常消费状况与消费情感心理。研究表明媒介为提供青年群体展示消费的场域,资本以不在场的形式提供消费的物品,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Z世代青年群体在消费认知、心理、行动上的变化都受控于资本媒介景观的构建。青年群体作为消费的主力军影响着未来市场的消费转向,本文从资本、媒介与日常生活中的媒介景观角度来探讨Z世代的情感消费以审视媒介景观对青年群体消费生活中的剥削和异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群体变得日益价值多元、需求多样,其组织形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革,一种新形式的网络青年自组织应运而生,在青年群体中发挥独特作用。本文以科学松鼠会为例,尝试分析网络青年自组织的主要特征、社会功能及发展趋势,期待为类似组织的发展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3.
在融合媒体时代,网络表情符号成为青年群体开展互动性传播活动的主要媒介之一,在塑造青年群体价值观、构建认知结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论文基于青年亚文化视角,以边缘性、抵抗性、风格化的基本特征分析网络表情符号的青年亚文化特征,从心理需求、社交需求以及技术基石三方面深度剖析网络表情符号盛行的现实成因,并对其泛娱乐化、全民狂欢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以呼吁对其行业发展进行合理引导和适度管理。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4,(12):26-31
有学者认为,新媒体对社会困难群体新闻话语具有强赋权效用。根据相关调研发现,新媒体事件中困难群体新闻话语权并未得到实质性提升,表面繁荣的话语表达下依旧呈现被疏离状态。困难群体"媒介诉苦"成为话语疏离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因新闻话语权疏离产生的困难群体心理风险,已成为相关群体性事件爆发关键因子。随着社会和谐理念的深化,尊重社会困难群体新闻话语权已成为解决现实困境内在要求。在"公共慎议"基础上,本文亦对困难群体新闻话语权回归提出路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一、网络动员概述及特点 1、网络动员概述 网络动员是针对于某一利益诉求,以互联网为媒介,面向网络某"准群体",广泛传播信息,以达到预期目标的社会动员手段.[1] 网络动员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高速快捷的网络环境使得现代人利用网络实现顺畅的交流,以至促生出新型的社会动员渠道.参与者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结合在一起,在网络中借助微博、微信等工具进行组织与传播,进行没有空间障碍的交流,影响到更多的个体加入到活动中,形成网络动员.[2]  相似文献   

16.
马燕 《东南传播》2014,(11):18-19
以微博为代表的虚拟社交应用已经成为受众与媒介人物产生准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以准社会交往理论为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按照经典的"环境认知——价值形成——社会行为"传播效果层次研究模型,分析青年群体虚拟社交行为的传播效果。结果显示,受众对媒介人物有较高的价值认同,容易造成"晕轮效应",但准社会交往关系依然比较脆弱。对青年群体而言,只有加强媒介素养的培养,才能保障健康的准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17.
在公共危机中,各类网络自组织行动作用突出,形成一种特殊的集体行动模式。本研究以近年来公共危机中典型的网络自组织行动为基础,深入分析其核心功能与行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基于互联网所形成的新的媒介功能与媒介逻辑。研究发现,网络自组织强化危机信息融合,促进社会资源整合,推动利益相关者的群体聚合,形成临时性的“合作共同体”,并通过集体性话语协同和分布式组织行动两种逻辑完成自组织行动,而其内在的动力机制主要为价值驱动、情感驱动、关系驱动和技术驱动。由此,网络自组织形成了一种基于数字化媒介技术的传播型构,成为媒介组织动员功能的新机制,并以其对跨地域原子化个体的有效组织,在深度媒介化社会中形塑出新的媒介化逻辑。  相似文献   

18.
汪罗 《东南传播》2015,(8):53-55
同性恋的"出柜"问题是社会现代性中区别于异性恋观念主导、家本位伦理道德的一个显像的社会议题。过往研究大都偏向实证,分析同性恋群体的媒介接触、集体认同、道德观念、文化偏见等;还有些研究则着重阐释同性恋群体的不同媒介形象。本文拟以新闻生产的研究视角为基础,结合"库克出柜"的媒介报道框架来试图阐释"出柜"如何被媒介赋予意义。文章认为,媒介建构着同性恋看与被看的媒介现实、同性恋者自身由想象到行动的转变及诠释该群体的现实生存图景。在媒介积极赋予"出柜"以意义的背后,更是有一系列的话语隐喻。  相似文献   

19.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传统政治参与在网络世界的一种延伸,是新的社会环境下青年群体表达政治意愿、政治主张,维护政治利益,实施政治行为的重要平台。网络政治参与对于青年表达政治诉求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帝吧出征"作为近来一起典型的组织化的网络政治参与事件,透露出我国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新特征:理性与非理性交织并存;社群组织的统筹动员作用明显;内容形式的娱乐化;在文化输出中实现政治交流。  相似文献   

20.
公共利益界定与广播电视规制——以美国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利益是广电媒介政府规制的正当 性所在。规制目的是为了调和产业利益与公共利 益之矛盾。公共利益这个概念渗透在规范传播产 业的所有法规和政策中,它的关系范围涉及媒 介、政府、企业、社会和公众,尤其是在政经制 度框架里,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表达机会的公平 性。但是,在规制实践中,公共利益概念具有模 糊性和功利性,常常被各种势力利用来合法化其 自身利益。而且,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由 于媒介企业与公众之间组织资源的不平衡,公共 利益本身往往不能公平地表达。这一直是广电媒 介政府规制的症结所在。本文以美国为例,解析 公共利益与广电媒介规制的复杂关系,意在提醒 人们关注媒介规制的公共利益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