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汉代,虽然礼教宣传女子不应有私财,但在现实生活中女子不仅拥有私财,而且还享有一定的财产继承权,且法律也承认与保护女子的这一权力。礼教宣传与现实生活及法律规定情形的不同,是礼教在汉代还未完全深入人心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姚瑛 《成才之路》2011,(5):14-15
《陌上桑》是汉代乐府诗中广为后人所知的一首叙事诗,诗中描述了一个叫秦罗敷的采桑女子,巧妙地拒绝了太守调戏的故事。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美丽、泼辣智慧、不畏权贵、能言善道的古代妇女形象。  相似文献   

3.
汉代文人诗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三大类:贵族妇女悲剧命运形象、平民女子勤劳、独立的形象、文人诗笔下的思妇形象。汉代文人诗中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在于,她们是男权话语体系下的女性形象,是汉代妇女处境的真实显现。  相似文献   

4.
汉代社会,男性以其性别优势在国家的选官制度中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亦不乏以婚姻途径提高社会政治地位者,如迎娶政治经济背景雄厚的富家女子为妻以扩大社会影响,或通过“尚主”而飞黄腾达,或以“色”获宠进而获得显位.这对汉代当时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看,汉代妇女在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方式中均享有身份(爵位、户主)继承权和财产继承权,这是封建社会后世女子所无法比拟的;汉代家庭中不同身份的女性。其继承顺序是不同的;汉律对女性继承权的保护与汉代社会背景与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文物事业的发展,汉代画像石的发现与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代墓葬文化发达,人们为了厚葬往生者不遗余力地修建坟墓,石头被赋予绘画以反映汉代生活,风俗等方面的内容.石头成了墓葬所需的特殊材料,被称为画像石.汉代画像石呈现出汉代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的面貌以及人在死亡之后对神的诉求.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对女子行为规范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女教的读物.《礼义·内则》是女教读物的雏形.汉代则是女教读物的奠基期.宋明理学产生后,女教读物迎来了第二次高潮.从宫廷直至民间,女教读物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8.
汉画像石是反映汉代社会状况的活化石,集合了汉代丰富的思想文化.通过对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基的墓室建构、画像石内容的解读,寻求汉代黄老尊重自然客观规律,肯定人的地住及作用,"与物推移"、虚幻与科学相结合的自然现特征时汉代画像石墓建造的影响.尝试建造汉代思潮与汉画像石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文物研究中哲擘、关擘与考古学相综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由爱情引发的婚姻是每个时代女性生活的转折点,它开始的是自己人生的另一半。因此,每个女子都憧憬着自己能有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但事实却总是事与愿违,综观汉代乐府诗中对女子的有关叙述,可以发现她们生活的并不幸福,更多的是辛酸和痛苦。  相似文献   

10.
汉代家庭教育有多种形式,除日常生活常规培养和道德教育外,还有胎教、儿童入学前的早期教育和女子教育及一些家世相传的学术技艺。社会经济的繁荣,纸的发明,是汉代家庭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汉代崇德的文教政策,为家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修身、齐家”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教育作用认识的深化,是汉代家庭教育兴盛的思想基础。家学的承继,是全人家庭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因。争相读经入仕,是汉代家庭教育兴盛的动力。以“三纲五常”说教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支配着整个教育,家庭教育亦深受其影响。家庭教育与官方经学教育相互沟通,是汉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官方经学教育的兴盛,推动了家庭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经学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与女性爱情、婚姻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弃妇诗"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示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和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2.
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孔雀东南飞》作为乐府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它像一面镜子,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使我们从中能看到汉代社会的风俗民情。本文主要通过焦母遣归刘兰芝,县令、太守家的求婚以及太守家的迎娶过程来透析汉代社会遣归习俗、再婚观念与迎娶礼仪等婚姻风俗。  相似文献   

13.
历来都认为汉代的诗歌创作成就很低,尤其是四言诗的创作更是处于衰落之境.从两汉四言诗的传衍方面着手来阐明四言诗体在其他文体中的运用,发现大量四言的韵文韵语存在于辞赋、骈文以及颂、赞、铭箴、碑诔等应用文体中,各具特点并影响着汉以后许多文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婚姻关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妇女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古代公主是女性统治阶层成员,对她们的婚姻进行研究能够补充妇女史的相关研究。秦汉时期公主的婚嫁具有等级性、两面性的特点,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公主的婚姻成为调和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与权贵谋求利益的工具。泰汉时期公主婚姻中的某些悲惨事件则反映了公主婚姻中不幸福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词中的“斗鸭阑干”,是指圈养斗鸭的栅栏;斗鸭习俗至少于西汉中即风行,直至宋末始式微;《谒金门》是以实写吴中思妇“斗鸭阑干独倚”来表达其“望君”情结,也寄寓了冯延巳本人的一种人生体悟:“经过反省、挣扎的苦熬以后的一种无法解脱的执着。”  相似文献   

16.
从王昭君和文成公主远嫁看汉唐和亲政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曾实行过和亲政策,汉唐两朝还留下了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人藏的佳话。昭君和文成公主的远嫁对其政权的稳定、民族关系的缓和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通过汉唐和亲政策产生的现实基础、思想观念以及相关的治国方针的对比,我们看到唐代的和亲政策比汉代更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17.
先秦的抒情作品严格说只有《诗经》和楚辞,研究汉代的抒情购,沟通两具时代血缘关系相近的抒情文学体裁,可以认识抒情主体的思想变化和对抒情体裁的继承与发展,汉代抒情赋体现出作者在新的封建政治统治下的心路历程,人格变化和主动向道家思想的追求,体现出伴随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于女性形态美的欣赏和汉代士人的婚姻观念,在表现形式上,继承并发展了楚辞纪行,写景抒情的手法,使之更加自觉,细腻,和文人五言诗一样,汉人已有意识地追求创作主体和外在景物的沟通。  相似文献   

18.
试论故事诗在汉魏六朝发展中的衰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中心完整叙述的故事情节和具有原型本事的特点是故事诗的主要特征。这种诗体在《诗经》中渐成其形后,又于秦汉两代借乐府达到了成熟以来的第一个高峰。但紧接的汉魏六朝时期,故事诗中的可掂之作,似乎除了蔡琰的文人故事诗《悲愤诗》和北朝民间故事诗《木兰诗》之外,便枯寂无声了。  相似文献   

19.
韩愈研究从唐代就已开始 ,而到了宋代则更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又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朱熹四大家的影响最大 ,尤其是王安石对韩愈的批评更是引起了后人足够的关注。但学界对此的评说又往往多有歧见。文章则认为应该历史地、发展地去看待王安石在不同时期所持的韩愈观。王安石在入仕之初虽然也曾竭力崇扬韩愈 ,但主要的是尊崇韩愈在“时乎释、老”的大气候下 ,己独不然的大无畏精神 ,也即捍卫儒道 ,力排佛、老的所谓“真儒之效”方面 ,至于韩愈之论“性”“道”以及历史观等方面多有微词。文章还就王诗多效法韩诗而对韩愈诗论又多有贬抑的现象作出了深入辨析 ,并对当前学界颇为流行的两种观点作了恳切的商榷  相似文献   

20.
论汉乐府的艺术风格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乐府包括庙堂乐歌与民间歌诗,在继承、发展<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形成了粗犷、质朴、廓大、深厚的独特风格;同时,对六朝诗、唐诗、明清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结合汉乐府的有关篇章,具体阐述了其艺术风格和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