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保尔,在如今的网络语境下,恐怕是个陌生的名字,但是对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而言,这是一个永远不会褪色的人物形象,也是永恒的精神象征。曾经,在中国青年中流传最广的一句名言无疑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句名言出自苏联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即刻成为那个奋进时代的青春偶像。  相似文献   

2.
志敏 《山东档案》2001,(1):47-48
记得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话: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相似文献   

3.
刘关铄 《大观周刊》2011,(40):66-66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句话曾经鼓舞了多少青少年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而今读起,那种敬佩感犹在…  相似文献   

4.
优秀的文学读物,像春雨滋润万物一样浸润着人们的心灵。它们可以影响一代人的成长。现在,云南少儿出版社呈献给读者的这套文学名著,正是这样的好书。它们已经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你听:“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  相似文献   

5.
一天,一个年轻人问我:人老了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一下怔住了,因为我还从来没有想到过——我已经老了。或许在我的生命中.这是第一次.我感觉我活出了理想中的自我。很多时候.我也对自己的身体感觉到绝望;满脸的皱纹.松弛的眼袋,下垂的屁股。我也常常因为看到镜中老态龙钟的自己而感到震惊.但我不会  相似文献   

6.
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电视剧,我陷入了久久的凝思…… “人,最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写下的这句普普通通的真理,在我的心灵深处警钟般地鸣响着。 对于人生只有一次的最宝贵的生命,究竞该怎样度过呢?也许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回答。保尔·柯察金用他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差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相似文献   

7.
我的父亲.叫单永魁,是一位普通的民间艺人。他说过书、弹过三弦,没读过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生于宣统元年,卒于1972年。他去世已经36年了。可以这样说.每当佳节或是清明.旁人祭扫坟墓、祭奠亲人的时候,我都会想到他老人家。我自己做了个总结.我是世上最不孝顺的人——父亲死的时候我不在眼前,母亲亡故的时候我也不在眼前.  相似文献   

8.
董桥  磬明 《出版参考》2005,(8):18-19
你讲个笑话给英国人听,他会笑三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最后,他半夜三更醒来突然大笑起来,因为他终于懂了笑话的意思。你把同样一个笑话讲给德国人昕,他会笑两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他不会笑第三次,因为他永远弄不懂笑话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凯文·凯利提出这个问题——"科技想要什么?"看上去倒是颇有深意.你想想看,我们会不会问"火车想要什么?"或"钢笔想要什么?"当然不会,我们也不会问"蚯蚓想要什么?",因为我们不会对那些我们认为它们没有自由意志的低级生物问这样的问题,更不用说对没有生命的东西了.现在凯文·凯利问"科技想要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他已经将科技视为一个有生命、有自由意志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10.
读卡夫卡的时候,我在想,如果他是一个新闻人,而不是就职于某保险公司,也许就不会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躲进他幽暗的小屋中,摸出一枝用了20多年的秃笔,绝望而怨恨地把自己比喻成一只老鼠,而把职业说成是猫,为了生存,自己在职业的咬啮下,卑微地蜷伏着,渐渐老去。他把人和职业尖锐地对立起来,认为职业就是人的枷锁,人的桎梏,职业耗干了人的快乐和生命,从而进行了一系列艰  相似文献   

11.
程实 《报林求索》2012,(8):60-60
<正>朋友有一个习惯,约我吃饭,到时候总是会看到饭桌上有一堆我不认识的人,朋友的朋友们,当然,这些朋友们之间,很多时候也不太熟悉。朋友很自豪,因为作为一个饭局高手,在他看来,是在把自己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也确实,他的朋友们,也确实有些因为这些饭局而熟络起来,成为了朋友。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至少对我来说,这位朋友再约吃饭,我总是会找理由推托,因为和陌生人吃饭,即便中间有共同的朋友,还是感觉辛苦。吃饭,原本是朋友之间叙旧的场合,结果变成了社交场所。这样,我就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样的社交生活,自己是否需要。  相似文献   

12.
董桥 《出版参考》2005,(23):18-19
你讲个笑话给英国人听,他会笑三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最后,他半夜三更醒来突然大笑起来,因为他终于懂了笑话的意思.你把同样一个笑话讲给德国人听,他会笑两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他不会笑第三次,因为他永远弄不懂笑话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冯淇  苗莆 《出版参考》2007,(11):41-41
我是一个人力资源部的经理.在无数次的面试中做过考官,见过了成百上千的求职者,其中不乏一些离谱的求职者。下面就说几个给大伙儿听听,想求职的朋友就别学他们了。因为,这样的人我一个也不会录用——  相似文献   

14.
在意大利北部名城都灵,我碰到一位在当地乃至欧洲都赫赫有名的企业家。他叫科尼,但人们习惯称他工程师。因为他不但经营有方,而且有道,在欧洲企业界曾被评为“欧洲先生”。当他知道我是从中国来的时候,他开口就问我说:“你知道我最羡慕你们中国的是什么吗?”他把我给问懵了,我猜了几秒钟之后,犹犹豫豫地回答他说是不是中国菜。他说:“中国菜我当然喜欢了,但我最羡慕的是你们中国的人才。”接着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5年前,我决定新建一个工厂,在报纸上登了招聘厂长的广告,报名期限是7天。第二天上午,有人报告我说,来了一位应聘者,是个中国…  相似文献   

15.
当我怀着激动而崇敬的心情学习刘义权——这位解放军优秀档案专家、人生核心价值的践行者的时候,不禁为他默默无闻又孜孜以求的生命旋律所感动,也不禁为他持之以恒又甘为人梯的精神风貌所折服。的确,一个恪守了38年被称作枯燥事业而无怨无悔的人,我们用“伟大”这个神圣的字眼去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但更让我感动的,则是他在一朝一夕的不经意间所彰显和透露出来的更加伟大的精神——平凡。  相似文献   

16.
清代嘉庆十年(1805年),四川总督勒保觐见皇帝,在君臣闲聊的时候,皇帝问他:"以你历任督抚的经验,你觉得在官员中间哪一类人最占便宜?"勒保回答说:"会说话的人最占便宜。"皇帝赞同道:"能干的人,因为善于说话而显得更加能干;不能干的人,也因为善于说话,使自己的毛病得到遮盖;最惨的一种人就是,虽然做了极好之事,但是因为不会说话,反而将好事变成了坏事。难怪孔子教导徒弟的时  相似文献   

17.
他们是这样一类动物——如果我能每年组约到他们当中任何一位的一两部书稿,就能让出版社的头头见到我都会端出一副温婉如春风拂面般的笑容。——不算题记一“……我只是用肢体在写作。”陈村说。陈村是在谈论当代作家时这样说自己的。先说了史铁生的创作:“他和我们都有些不一样。因为残疾,因为命运对他不公正,他会思考很多事情,这些事情是我们平时不去思考,或者不愿思考的,比如生命、时间、死亡和黑暗等。他所有的小说,包括《务虚笔记》,写得都像诗一样,很干净,这说明了他  相似文献   

18.
陆新之 《出版参考》2005,(29):16-17
生活中的郎咸平像学术上一样简明扼要.他从来不避讳谈钱.他在企业的讲课都是明确要收费的,而且是"税后".价钱现在流传是四万元一场.有报刊找他约稿的时候,即使是再熟悉的,他还是张口就问:"你们一个字稿酬多少钱?"他谈钱的理由有一个到处跟人说的开玩笑版本,那就是"我要养家糊口.我这样耍嘴皮子、爬格子挣钱是很辛苦的."而他私下跟我有一个严肃版本,"要一定的稿酬是为了维护学术尊严.太便宜甚至白送给别人的文章,别人很可能不会尊重,处理起来也会不够重视的."  相似文献   

19.
作家王力雄在《天涯》杂志里曾发表了一篇《灵魂纪念馆》的文章,鉴于他面对父亲的骨灰盒,鉴于他长久以来对死亡的思索。他有一个困惑:如果人在死亡后能够选择的话,他绝对不会愿意自己被放在骨灰堂这样一个地方。放在骨灰堂里唯一的目的就是供后人纪念用的,儿子纪念父亲,那孙子还会不会记得,曾孙子,曾曾孙子呢?人死后,为什么会把骨灰放在骨灰堂里?什么时候是个头?而头又是什么?是被后代遗忘?还是被骨灰堂当作无人认领的废品抛弃?  相似文献   

20.
同道俞晓群     
在电话里,聆其声,听其调,你会觉得,此人不会是一个太热情的人。我说,我迟早要写一篇关于他的人物杂写,他照样是不冷不热。他赠送过他写的个人著作《数术探秘》,书却我不大懂。一次刘杲同志跟我说,俞也送了一本这样的书给他,他也说他看不懂,好像一本天书。刘杲同志,在出版界何许人也,能经他提起的人,一定不是一个孬种。于是,这样一个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人,长时间成了我心中的一个谜和一团悬念,我有了进一步观察和探究的兴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不记得与他是什么时候相识的。相识何必论迟早,反正都在出版界内做事,都有志于出版事业,是彼此都知道各自的名姓的。只记得最初的印象,很深的有这样两件。他从关外出差到了北京。从我们共同的朋友处,他知道我也要从长江边去那个地方。当我到达北京车站时他将到了机场,两人要错肩而过。为了和一个不曾谋面的朋友见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