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08年10月25日,第三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在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开幕。本次研讨会由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安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承办,芜湖市社  相似文献   

2.
谈家胜教授     
《池州师专学报》2012,(2):F0002-F0002
谈家胜,男,1966年生,安徽东至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硕士,教授。1988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教育专业,获史学学士学位;同年分配至池州学院(原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工作至今。1994—1995、2008—2009学年度,先后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访学;2004—2007年,在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获史学硕士学位。、曾任池州师专历史系副主任、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副主任,现为池州学院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池州学院青年教师导师。  相似文献   

3.
安徽师范大学高端科研平台"中国区域文化研究院"、安徽省重点智库"安徽文化发展研究院"以及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共同主办的学术辑刊《中国区域文化研究》(以书代刊,每年出版2辑),2018年初将正式创刊。  相似文献   

4.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4):F0004-F0004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全国第三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平台发展良好。拥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基地、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等8个省部级平台,同时主办面向全国高校辅导员的指导性学术期刊《高校辅导员学刊》。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学会2013年会员大会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研讨会于2013年12月14日至15日在滁州学院举行,本次会议由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学会主办,滁州学院承办。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全省高校、社科研究院所、政府机关、新闻媒体及企业界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最近,由安徽省史学会、安徽师范大学、铜陵师专联合举办的一九七九年史学年会在铜陵市召开。来自本省和全国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四十四所高等院校的史学工作者一百四十余人参加了这次年会。与会同志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解放思想,冲破禁区,集中讨论了历史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学院学人     
正童永生,男,1972年8月生,安徽无为县人,巢湖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艺术学教授,博士后,安徽省优秀教师。研究方向为美术考古与美术史、艺术学理论。先后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美术学专业、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物馆与考古学专业、南  相似文献   

8.
全国比较史学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5月23日至27日在贵州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史学界专家、学者近70人参加会议,以“近年来我国比较史学研究的回顾”为主要议题展开了热烈而广泛的讨论。兹撮要如下。一、近年来我国比较史学兴起的意义。代表们认为:我国的比较史学是在8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而在史学界逐渐兴起的。我国的比较史学具有一般史学研究所不具备的高层次、多向度的研究特性。它不仅从唯物史观中深入阐发自身需要的理论方法,而且还运用这套理论方法去从事具体研究,将古今中外的诸种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置于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和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9.
全国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等联合发起的全国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于1997年10月27日至31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到会学者80多人,提交论文60余篇。会议围绕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10.
2000年12月4日至6日,《史学理论研究》副主编蒋大椿、《近代史研究》主编曾业英、《世界历史》副主编沈永兴、《中国史研究》主编辛德勇、《求是学刊》副主编徐松巍等五位学者,应我校社会学院邀请,前来讲学。他们分别就“20世纪中国史学的若干问题”、“新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几点思考”、“世界现代史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问题”、“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和“史学研究中的创新问题”等五个问题为社会学师生作了精彩的讲演,并与社会学院教师和研究人员进行了座谈,使社会学院广大师生开阔了视野,了解到史学研究的最新动向。几位专家的学术报告受到社会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                         (项青松)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大学理念的理性思考,即“想”上指出其系统架构具有层次性,多样性,联系性特征,并提出了大学理念的实践,即“做”具有指导性,适应性,持续性等原则,认为“想”指导“做”更能充分实现大学的功用和完成大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电影与电视的区别,通常用"梦"与"窗"来形容.文章从三个层面分析电影与电视的区别,即技术层面、艺术层面和接受层面.技术层面从制作技术、传播技术和呈现技术三个方面来论述;艺术层面从艺术综合、艺术选材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来论述;接受层面从接受环境、接受主体和接受心理三个方面来论述.最后指出正是由于电影与电视之间存在的区别,电影才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动画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存在的一个认知错误是对"民族化"一词作了过于简单、直观、静止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民族化"在当下的时间和空间语境,使之仅成为纲领性的口号而缺少面向当下的实质性研究内容和指导意义.质而言之,当下中国动画"民族化"的起点和归宿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全球化"和"当代化".  相似文献   

14.
乡土教育“:乡土”与“天下”之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土教育作为一种传承乡土文化的教育,它是多元文化整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国民教育的有益补充。乡土和天下不只是一种特指的地理空间,也是一系列符号象征。从乡土到天下,既意味着地理空间的变化,也意味着人的变化,而链接乡土与天下的纽带则是乡土教育。通过开展乡土教育,可以让个体在感知乡土的基础上,逐步培养他们对乡土和天下的认同,从而真正成长为适应社会变迁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思考和探索中国文明现代转型的重要作家,早在留日时期的文明论的中心概念便是"立人".这不仅是异国体验,也是中国文明和文化现代转型的落脚点,是探索和思考中国国民性和人性的出发点.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复杂的社会和清醒的个人思考促使鲁迅立人思想有所变化,由期望"天才"而转向对现代"民众"的出现和培养.  相似文献   

16.
自然主义与人伦主义兼容并包及自由放任与恪守名教的价值二重化,构成魏晋士人文化心态的内在紧张和困惑。因此,如何调适心态的内在紧张和矛盾,克服名教和道德的异化,便构成魏晋士人心态调适的特殊历程。  相似文献   

17.
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认知机制为基础,分析对比英文"bed"和中文"床"的语义,发现该词的义项在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反映和体现.其词义演变方式呈辐射和连锁相交叉的趋势,而且各义项以隐喻方式为主要纽带,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其原型意义通过隐喻性认知产生出了新的含义,组成了一张复杂的语义网.该基本范畴词的多项语义...  相似文献   

18.
前期儒家可区分为“原儒”、“汉儒”两个阶段。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儒将史前、史初时期的原始自律精神扩展至与人以及人的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主张由“人”向宗教和宗法之“天”的皈依,于是在确定主体性的同时便消解了主体性;其大力提倡的“自律”最终也就不可避免地转向为“律人”或日“它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更强调“以天为律”、“天主人从”;由此,不仅巩固了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的既有倾向,而且促成了儒学和神学的进一步结合。作为其直接的结果,是神学的儒学化和儒学的神学化。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进一步颠覆了中国文化深层意识结构中人的主体性地位,消解了原始宗教和原儒文化中原本就已经很脆弱的人本意识和主体精神,使中国文化它律性的自律传统进一步得到肯定乃至强化;而起源于原始宗教、滥觞于原儒文化中的自律精神,自此亦成为封建社会中长期具有支配性地位的主体精神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有效教学是教学过程的永远的诉求,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既有理论的探讨,也有实践的实施。国内学者立足课堂教学,从多方面展开了对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但由于在有效教学内涵的认识上的偏差,研究存在着“表面化”、“浅化”、“偏化”和“简单化”的不良倾向,致使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不够明确。教学是无中心的,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其重点不在“教”和“学”,而在强调“有”与“教”,要从单纯注重“效”与“学”的价值取向中解放出来,转向追求教与学自然平衡的教学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不"与"没有"是现代汉语最主要的两个否定词.比较起来,"不"比"没有"出现时间早、构词能力强、使用频率高.它们的语义特征互相对立、互相补充,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否定系统."没有"=[+否定][+实现],"不"=[+否定][-实现]或[+否定]/[+意愿]/[+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