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做父母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幼年时,很乖,很听话,但到10岁左右以后,就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大人说东,他(她)偏向西,大人认为应该这样做,他(她)偏要那样做。回到家后,同父母的话很少。有心里话愿跟同学讲,不愿对父母说。父母多说几句,就嫌唠叨。许多父母亲为此苦恼不已。为什么会这样呢?本刊这期的“重头企划”发表了两封家长来信,他们提出的问题带有普遍性。我们又针对这两封来信及此类普遍问题,约请了两位心理学专家对父母同孩子如何进行心灵沟通,从科学的角度谈了他们的看法,并提出了父母同孩子进行心灵沟通的一些方法。我们也摘编了几位家长同孩子交心的体会。相信读者看过之后,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可以说,在每一个小孩子身上,人们都会发现许多美好的天性。在这些方面,他们甚至可以做成年人的老师。学习爱学习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出生之后,就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关注着大人的一举一动,除了模仿着大人说话,更多的是模仿着大人的动作:妈妈洗碗,他也要洗;爸爸拿锤子钉钉子,他也要试一试,而且常跟在爸爸妈妈的身边无休无止地问这问那,直到问得大人不知所措;有时还逼着爸爸妈妈给他们讲过来讲过去,直到大人烦不胜烦。做父母的想一想吧,天下哪有一个成年人是像孩子这样渴求学习的?有父母说:“这孩子从小就不愿意学习。”我想,…  相似文献   

3.
当孩子说“不”的时候,父母要先听听孩子的解释。问:我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我觉得他最近很奇怪,凡事与大人拧着。无论我们说什么或是让他做什么,他的第一反应一定是:不。可老师说他在学校并不这样。当然他可能是不敢这样对待老师,但他与同学相处得也还不错,并不犯拧。他爸爸有时为此都打他,可他在家里还是这样。我们应该怎样改掉他的这个脾气?  相似文献   

4.
王震 《家长》2004,(10)
儿童到了六七岁时,一坐到饭桌前,就喜欢开始他的“演讲”,讲他和小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讲他在周围世界看到的、想到的,甚至把大人给他讲的故事再讲给大人听。有时讲得兴致勃勃、眉飞色舞,忘记了吃饭。遇到这种情形,许多家长总是冷着面孔,制止孩子,“有话吃完饭再说”。但到吃完饭后,孩子又不想讲了,就连家长叫他复述吃饭时讲的故事,也讲不下去了。其实,六七岁的儿童,智力开始飞速发展,饭桌上的演讲,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父母,不应该对这种现象予以简单、粗暴的制止。相反,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并将这种自发的“饭桌演讲”发展成为…  相似文献   

5.
肖复兴 《中国教师》2004,(11):46-47
小铁上学之后,我和他妈妈一直在商量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别让小铁再和我们一张床上滚了,孩子大了,应该和父母分床而睡,否则,孩子永远长不大,甚至会影响他的成长.这些道理,还要多讲吗?孩子不懂,大人也不懂吗?  相似文献   

6.
肖柯5岁了,聪明伶俐,大家都很喜欢他。但是最近他脾气有点倔,当父母告诉他有些事不好做时,他总是这样辩解:“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好做,而我却不可以?”比如,父母告诉他晚上不能吃糖,他就说:“天天妈妈就同意天天晚上吃糖的,她还吃巧克力呢!为什么我不能吃?”父母带他去超市,他看到有些玩具就要买。其实家里已经有类似的玩具了,父母不同意给他买,他就说:“小渊家里有很多奥特曼,他妈妈还给他买,为什么你们就不给我买?”还有很多类似的事。父母觉得很难说服他,不知各位家长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你们又是怎么处理的。诺诺妈妈:肖柯小朋友的确聪…  相似文献   

7.
许多老师感叹毕业后的聋生对自己视而不见,有的学生只要你一不给他上课,他就对你不理不睬;平时老师好心借给学生的钱物,只要你不要,他就当没这回事。通过调查也发现很多聋生存在不体谅父母、爱慕虚荣,自私、任性的行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老师寒心,父母痛心的现象?我认为主要就是聋生的品德教育中缺少了重要一环——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8.
常识课上,我让小朋友向同伴介绍爸爸妈妈的工作,原以为这个话题他们很熟悉,然而出乎意料,很多小朋友竟只能说出父母所在的工作单位,至于具体做什么工作便知之甚少,其理由很简单:爸爸、妈妈没讲过。许多父母可能有这种想法,工作是大人的事情,没必要跟孩子讲,即使孩子主动问起也是简单敷衍了  相似文献   

9.
李子勋:中日友好医院副主任医师,家庭治疗师。章:李老师您好!我们目前正在做“孩子睡觉要与父母分床”这个话题。从道理上讲,很多人都明白孩子从出生起就应该独自睡觉,但一方面是住房限制,一方面受传统育儿观念的影响,实际上有很多孩子是同父母同床而睡的。您对这种现象是怎么看的?李: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可以让他和父母分开睡。单独睡觉的孩子,当他醒来时,不得不面对醒来后的孤独到了六岁,孩子该上学了,就应该和父母分开睡觉了感,这个孤独感可以促进他的成长。因为他会由此在心理上接受他是独立的,他跟父母是分开的,而不是…  相似文献   

10.
臧秀程 《考试周刊》2011,(65):89-90
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好多数学题目不仅讲了,而且讲了好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不见得改进。也常听见学生这样说:这些题目做了好多遍,解题能力却得不到提高。这种现象确实应该引起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反思。  相似文献   

11.
问:我的儿子今年上初一,是数学课代表。他发现班里的同学有抄别人作业的现象,就记下这些同学的名字,交给老师。我想这是老师让他这样做的,但我不希望他做这种事。可他只听老师的,我不知道该怎样说服他。答:您的孩子大概是班里的好学生。老师让他这样做也是出于对他的信任。作为成人,我们认为这种方式不好,但孩子的心理或许有所不同。他可能把这种任务看成是老师对自己的特别重用呢。只有孩子的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才会意识到给同学告状的不妥。我们建议父母不要强迫孩子按父母的想法办事,但是可以引导孩子分析这种事情的利弊。具…  相似文献   

12.
王倩芸 《家教世界》2023,(26):52-53
<正>“孩子太小,做什么家务?”“孩子做不好,还不如自己做”“做家务是大人的事,孩子好好读书就行了!”说起做家务,很多父母往往认为离孩子很远,孩子只要成绩好就行了。但是,这样真的好吗?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不会做家务,将来他如何独立生活?为什么要提倡劳动教育?让孩子做家务就那么重要吗?  相似文献   

13.
故事今读     
孩子是骗不得的 會子的妻子到市上去,她的孩子哭着要跟着走。她就对她的孩子说:“你回家去,等我回来就杀猪烧肉给你吃。当她从市上回来以后,會子就去捉猪,准备宰了。他的妻子阻拦他,说道:“我不过骗骗他的,你怎么当起真来了?” 會子回答说:“小孩子是騙不得的,他不懂什么,只晓得学他父母的样,孩子是听从父母的话的,你现在欺騙他,就是教他期騙人了。做母亲的騙孩子,孩子也就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样是教育不好孩子的。” 會子終于宰了猪,烧起肉来。这是《韩非子》上的一个故事。故事的意思很明白,是用不着多说什么的。且让我們大家——做父母的、做老师的,一齐想一想,我们在某种场合,对孩子許  相似文献   

14.
薛凤 《山东教育》2004,(33):50-50
年轻的父母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正当你为自己的孩子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而感到自豪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早上,她(他)却歇斯底里地大哭起来,拉着你的胳膊可怜巴巴地恳求你:“妈妈(爸爸),不要把我留在这儿,我不想上幼儿园!”瞬间,你的脑海里就会重现孩子刚上幼儿园时那些困难的场面。而且,这种情况很可能在孩子们上幼儿园的这几年里反复出现。  相似文献   

15.
正宝宝天生就爱学习,所以他很喜欢自己动手做事情,一切事情在宝宝的眼里都是新鲜的、有趣的、好玩的,充满挑战的,值得探索的。别拦着他哦!很多父母会认为,孩子的周围有这么多大人在照顾他,为什么还需要他亲自动手做事情呢?孩子才那么小,很多事情大人顺手做了,还不用担心弄得一团糟呢!殊不知,父母的这种图省事儿的做法实际上错过了宝宝身心发展的好机会呢。宝宝是在通过做事情发展认知,并从做事情当中获得各种体验和能力,比如思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罗红意 《早期教育》2001,(13):10-10
孔融让梨,不只是千古美谈,还是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的一个道德准则。我们不否认孔融当时确实存在真诚的谦让,但当他作为一个道德榜样被树立起来以后,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许多做父母的、做老师的总是用这个标准去规范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学生,而很多做子女做学生的也总是演绎孔融的这个故事去迎合父母、老师的心理,以满足自己更大的欲求。有个案例很能使我们深思。有位记在监狱采访一个犯罪的女孩,女孩在陈述她走上犯罪道路的最初动因时讲了一个故事:在她小的时候,母亲拿回两个苹果,一大一小,她最想得到那个最大的,但话未出口,弟弟抢先说了要大的,不料母亲训斥弟弟道:要学会将大的让给别人。  相似文献   

17.
孩子对主要抚养人如妈妈、奶奶、姥姥等)往往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亲热劲儿,有时甚至弄得大人很心烦,心理学将这种关系称为孩子与主要抚养人的依恋关系。可秋秋却不是这样,与妈妈若即若离。妈妈回家时,他仍玩自己的玩具,很少表现出特别高兴的样子。妈妈去上班,他也不哭。他也从来不主动让妈妈抱。妈妈看在眼里,忧在心上:这孩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点儿也不黏人呢?是不是心理有什么问题呢?像秋秋这样的孩子并不鲜见,主要是他们未能与大人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一般来说,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积极地寻找与父母保持亲近的机会。孩子与父母的依恋…  相似文献   

18.
过了暑假,孩子就要上学,父母少不了要和老师沟通,这看似简单的事,却让许多父母顾虑。有位父亲这样说:“女儿刚上幼儿园,几次送女儿时见到老师,老师也不告诉我们女儿在校情况。而女儿正在适应一个新环境,此时老师的主动性很重要,我很想和老师谈谈,又怕我们的意见让她难堪,关系弄僵了,对女儿更不好。”那么,怎样和老师进行良好的沟通?这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们相信孩子在成长过成中,其行为模式大都受周围环境的大人(父母、老师、兄长)所影响:所以发现孩子有骄傲心态时,一味地责怪孩子,是不恰当的。其实孩子有这种心态,主要还是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不愿面对真正的问题所致。所以父母除了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做夸大、不实的赞美,或与他人相比来刺激孩子外,只需积极地利用“机会教育”让孩子了解“人外有人”及“谦虚”的道理即可开导孩子。许多父母在孩子有超越学年的表现时,往往过分夸大孩子的能力,误导孩子自我膨胀,以至于产生骄傲心态。其实除鼓励他的成绩外,更应该让他知道许多小朋友也像他一样有超越同龄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建敏 《家教指南》2003,(12):48-49
“孩子是我生的,怎么越长大反而越显生分?”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母亲这样抱怨:“我供他(她)吃、供他(她)穿,怎么反倒不跟他(她)亲爸、亲妈亲,而跟老师亲的不得了,有什么心里话都跟老师说?”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老师身兼家长、父母、朋友等多重身份,成了孩子们大小事情的寄托者和首选倾诉对象,难怪家长们会“争风吃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