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人为本,构建我国高校课余体育生态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34所高等农业院校课余体育生态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和制约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生态因素主要为场地器材问题、校园环境问题、校园地理和气候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指出高校应以人为本,创建生态化体育校园环境,建设"生态课余体育锻炼基地",构建高校课余体育生态俱乐部,拓宽生态体育课程,推动高校课余体育朝着健康、文明、和谐、绿色、人文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34所高等农业院校课余体育生态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和制约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生态因素主要为场地器材问题、校园环境问题、校园地理和气候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指出高校应以人为本,创建生态化体育校园环境,建设"生态课余体育锻炼基地",构建高校课余体育生态俱乐部,拓宽生态体育课程,推动高校课余体育朝着健康、文明、和谐、绿色、人文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学视角来看,体育生态化意在对体育教育的和谐化进行论证研究,并合理应用于课堂教育行为中。本论文将首先从主体因素、环境因素两方面对生态课堂进行"构成要素式"分析解构,并深入研究现代高校体育课堂中存在的"生态失衡"现象。同时,对应式提出我国高校体育生态课堂建设的策略建议,以为高校体育生态课堂实践尝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体育进入高校体育课堂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新疆大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情况以及新疆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性,认为某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过适当的改进是完全可以进入高校体育课堂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结合是高校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特色体育课堂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体育教学与EQ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EQ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剖析,阐述了体育教学为EQ培养提供了特殊环境,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EQ的五条可操作途径: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加强学生的竞争学习,培养竞争能力;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塑造体育教师优良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社会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学课堂内的"社会化"模式,社会区域文化背景对学校体育的渗透,学校体育的科学优势向社会幅射等等是社会文化与学校文化连锁互动的体现,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对当前高校体育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构建和谐体育课堂的方法来提高高校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并阐述了实施和谐课堂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现代归因理论的模式为依据,探讨了高等体育院系学生对人际交往成败归因的特点,结果发现体育院系学生(1)对人际交往成败有其不同的原因认知,(2)对人际交往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特点存在差异,(3)人际交往成功后的期望显著地高于失败后的期望,(4)人际人际交往的情感反应在成败结果反馈上产生效应,且年级水平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构建科学创新的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堂教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着重对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科学创新的课堂教学进行讨论 ,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 ,充分发挥体育创新的优势 ,使高校体育与健康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创造性素质的实践场所 ,提高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为丰富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创新教育实践和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模式,并进行实践,其结果表明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制能使学校课余体育向以健康为本的多样化模式转变。把高校体育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试论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沟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而消极的情感则会使学生反应迟钝,既难于掌握复杂的动作要领,还容易酿发伤害事故。那么,如何使学生在体育课中的消极情感有效地向积极情感转化呢?这就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能动地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激励机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山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各个构成因素上,福利待遇的满意度水平相对较低,教学人际交往满意度相对较高,管理与培训、工作环境、薪资报酬、沟通及合作处于中等满意度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罗森塔尔效应对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使其将来更适应于临床工作。方法在人际沟通课教学中实验班教师注重罗森塔尔效应,对照班仍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然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进行人际沟通各个环节的考试;进行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进行临床带教老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班由于在教学中注重罗森塔尔效应,课程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班,同时自信心及自尊心、自制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语言与非语言的运用能力等方面学生的反映也明显的高于对照班,临床带教老师的评价也较好。结论罗森塔尔效应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可以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在其他专业的教学中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手机的普及,网民年龄呈低龄化趋势。青年群体占全国网民一半以上,平均上网时长也逐年增加,但青年群体人际交往情况不容乐观。因此,研究青年群体使用新媒体及人际交往现状,对其改善人际交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青年群体的新媒体使用和人际交往现状,发现青年群体在新媒体使用上存在耗费时间长、使用类别繁多、使用目的繁杂等现象。同时发现青年群体的人际交往方式多样化、人际交往群体集中、人际沟通时间较少、人际情感关系疏远等问题。从而提出规范新媒体平台,多样化人际交往,积极倡导平等交流,树立正确人际交往价值观,扩大人际交往群体,加强情感教育、改善人际情感关系、增加人际沟通时间等对策。以此使得青年群体正确对待人际交往,擅于利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让新媒体成为人际沟通的桥梁,促进青年群体的人际交往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智力、意志、个性、情绪、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等6个方面,分析了体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以期通过加强体育的功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合作学习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改善与学习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对216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在合作学习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上,大学生反应较为积极,男女生有显著性差异,女生对学习伙伴存在较高的选择性;2)大学生对于合作学习提高其学习效果基本予以肯定,男女大学生间差异不显著;3)合作学习巧妙地协调了个体化的目标结构与合作的目标结构,符合认知心理学关于认知过程以及认知“精加工”的相关理论,更体现学习者学习的主体地位。其学习的过程即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师的隐性知识共享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教师的隐性知识共享愿望程度不尽人意,教授高于其他职称教师,研究生高于本科学历教师;高校体育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行为受到交流手段、知识结构、组织文化、私有观念、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书面总结、体育科研是体育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要途径,且不同特征的教师在隐性知识共享途径的应用方面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8.
当前体育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人文素质缺失的现象,在国内外普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体育院校如何搞好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有着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传统文化在培养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加强外在礼仪的塑造,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认为可以从课程、教师、阅读、实践等环节入手,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来提升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9.
探讨团体沙盘游戏训练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效果.利用《人际交往焦虑量表》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筛选出人际交往问题较严重的学生12名,对12名被试进行团体沙盘游戏训练,观察训练前后人际交往状态的改变情况.训练后12名被试的人员人际交往焦虑总因子分、人际交往回避因子分均明显降低,人际交往苦恼因子分也呈降低趋势.团体沙盘游戏训练能够缓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焦虑状态,改善大学生社交回避行为,降低社交苦恼程度,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学中人际信息沟通的特征及其有效运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静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4):524-525,531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从人际信息沟通的规律和特点分析、论述了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互动的原理和体育教学中人际信息沟通的双向性、情感性、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及身心互动性等主要特征.同时提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创设融洽的教学气氛、注意人际信息沟通中师生间信息加工的差异,根据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特点组织教学、注意学生的内向交流,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以及选择多种人际互动方式,疏通各种渠道,建立信息沟通网络等有效运用人际信息沟通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