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与现状高校信息化建设总体上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硬件集成为主,重点是校园网硬件平台的搭建,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第二阶段以应用软件集成为主,重点是基于校园网平台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学校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第三阶段是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主,充分实现信息共享、交流和服务,使整个校园变成一个高度自助的校园,所有需要信息的人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所需的信息,充分体现出高效和规范的特征,给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带来极大的方便。目前,我校校园网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已相继竣工,累计投入…  相似文献   

2.
高校信息化建设一般需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基础建设阶段、系统集成阶段、应用集成阶段和信息集成阶段。通常把前三个阶段称为数字化校园建设,而“信息集成阶段”是要在应用系统完成学校主要业务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以参与者(学生和教师)为主线,为其提供人性化的服务,重视用户体验和感受,使得信息化工作的效果最大化,称之为智慧校园建设。数字化校园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国内高校的大规模信息化建设,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主要是以网络和硬件建设为主的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第二个阶段从2000年左右开始,其特征是以校内各业务部门的需求为推动,各部门独立建设各种业务应用系统。当前,在需求拉动下,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掀起“数字校园”的建设热潮。  相似文献   

4.
校园网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也是校园信息化的第一阶段。校园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含量高的系统工程,其建设与发展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即单纯的校园网建设一综合信息系统建设网络教学系统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目前我院尚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有网管中心、教科办、图书馆等部门,都建有自己的网站,网管中心是校园网,教科办建立的是信息发布网,图书馆所建网站是为了供学生进行电子阅览,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着深刻地变革。特别是以校园网的建设与发展为标志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系统的构建,将带来一场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深刻革命,在某些程度上讲,校园网的建设和使用,已成为教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介绍第三代校园网的建设构想。a.第三代校园网的特征。校园网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学校信息化集成应用系统。校园网是以信息装置的互联运行为技术支持,以学校应用软件和教育资源为核心,以构建现代教育模式为目的。校园网要为学校信息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6.
前言:首都师范大学自1994年筹建校园网以来,学校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1994年~2002年7月为第一阶段,以网络基础建设为主;2002年7月数字校园建设中心正式成立,进入第二阶段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与网络基础建设并重。2003年基本完成了初期的内部磨合以及与外部的整合,步入了正轨,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校园网建设选型正确记者:首都师范大学校园网建设启动有十年历程,您从一开始就负责校园网和网络中心的建设工作,您有些什么样的经验可与其他院校分享的?张田力:首都师范大学校园网建设在技术选型上是比较成功的。校园网从1994年开始规…  相似文献   

7.
以网络和信息为基础,以统一规划、分布实施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流,信息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运维保障体系,已经成为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的重点。中国海洋大学通过校园网的网络结构优化、宽带认证计费、有线无线统一化认证和数据中心安全等技术,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提高校园网络的可管理性。  相似文献   

8.
高校信息化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1994年以来,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作,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导向,以抓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建设为根本,以构建全校信息资源共享大平台、整合各种应用系统为工作重点,初步形成了以信息化建设带动教育现代化、以全员信息意识和素养的极大提高、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的信息化建设思路,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方兴未艾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主要致力于校园网、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室、联网数…  相似文献   

9.
为了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校园网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具备一个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又是校园网建设的关键问题。因此,改进传统校园网站信息渠道,才能使校园网站的发展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湘潭大学是湖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有三个校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后期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期。多年来,学校按照《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和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从实际出发,确立“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路,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坚持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管理两者并重,协调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湘潭大学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学校先后累计投入资金1700多万元建成了联通三个校区的校园网络,并将校园网专线升级并接入CHINANET,分别从联通、电信各接入100M专…  相似文献   

11.
校园网的建设涉及到硬件、软件和信息资源的建设。各个大学对于信息需求的差异决定了其在校园网建设方面的不平衡性。在某个时期要建立什么样的校园网,一方面,必须调查自己大学的用户信息需求,建立适合需要的校园信息化系统;另一方面,校园网管理者要善于洞察用户的信息需求,建立适时的校园信息化系统。  相似文献   

12.
正数字校园是以校园网为基础,以学校为对象的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集成及应用系统。它将学校各部门、各学科、各领域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并最大限度地集成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快速、完整、便捷地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学校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数字校园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教室、实验室、设备等)、资源(如公文、图书、课件、教案、讲义等)到活动  相似文献   

13.
"绿色"呼声高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如火如荼,数字校园的建设进入了以用户、服务为核心的信息整合、集成时期。在此阶段,虽然各校的信息化建设纷  相似文献   

14.
校园网是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基础设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建设一个先进、实用的校园网,实现教学管理信息的快速传递,可以促进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根据我校的建网经验,本文提出一个中小学校实用型千兆校园网建设方案,以校内100个信息点计算,工程总造价约10  相似文献   

15.
消除校园"信息孤岛"建设"应用集成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孤岛”的两大成因目前,许多学校特别是高校在经历了以硬件投资为主的校园网建设之后,在需求的拉动之下,开始新一轮注重软件建设,以“强调应用”为主题的校园网升级改造,展开“数字校园”的建设热潮。许多信息化建设走在前列的学校已经建立起有助于学校教务教学的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校园网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校园网建设直接影响信息数字化校园建设。根据大多数高校校园网建设现状,分析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数字化校园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校园网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具备一个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又是校园网建设的关键问题。用此,改进传统校园网站信息渠道,才能使校园网站的发展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校园网建设中存在的诸如师生缺乏参与意识、可用教育资源不足、管理信息不能互通等问题,就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提出了建议,认为要注意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建设教育资源库和做好管理信息整合工作,以促进信息化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实现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目前,在国内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网络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信息化建设重点已转移到软件建设和应用开发上,重点关注资源整合和应用集成,关注“数字校园”整体能力的提升。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帮助用户增强对信息的访问,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增强相关性,应对快速发展的全球经济,努力使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创新的教育模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提升,办学能力、转变办学模式和提高管理效率的关键。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各类大型信息系统。这些独立的信息系统严重影响了数字化校园的协同合作以及整体效能的发挥。面向服务的企业应用集成(EAI)能够消除系统间的信息孤岛,发挥原有信息资产的潜在优势,因而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产业界的广泛应用。基于面向服务的EAI架构思想和实现技术解决数字化校园网上腐校手续办理的实例,通过基于业务分析、流程分析和服务分析三个步骤,阐述数字校园应用集成的分析过程,并从逻辑和技术两个视角揭示数字校园应用集成框架的组成结构及技术架构,实现数据集成、应用集成、流程集成和用户界面集成。该方案可以满足数字校园集约化、集中化和精细化的管理需求,既实现高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化业务协同,又体现高校原有资产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