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它不仅形成迅速,而且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研究网络舆情的特点,密切关注互联网发展的新动向,形成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势。  相似文献   

2.
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舆情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日益凸显其影响力,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从建设好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加强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网络“舆论领袖”等方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校园舆情传播的重要阵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愈来愈深,尤其是舆情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现阶段,应深刻认识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样态及成因,探究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通过引导“主基调”、破除“闲杂音”、画大“同心圆”、唱响“主旋律”、构筑“新格局”等路径,破解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表现出复杂的趋势,进入“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特点。文章从“微媒体”这一视角出发,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及其特点,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提出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创新路径。文章提出通过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管理策略,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目标同步于网络舆情引导中,构筑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增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研判能力,提升网络道德品质,提高网络舆情素养,同时以理论指导实践,使教育成果通过网络舆情引导实现知行合一,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广泛影响,这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影响尤为显著,扩大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活动场域、矛盾场域、时空场域,而要引导网络舆情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需要从畅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整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在场机制、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网络发言人制度建设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6.
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这支“麦克风”自由发声,积极展示其话语权,成为新时代的主力网民。但网络虚拟世界信息真假难辨,大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负面网络舆情信息的影响,产生网络失范行为。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理性参与网络公共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探求由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建的“网络舆情工作室、网络舆情兴趣小组、网络舆情社团”三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系统,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角合力,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带来的影响与挑战,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探索面向网络舆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校学生对网络舆情表现出高度的关注。网络舆情逐渐成为影响高校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不仅仅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冲击了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因此要对高校网络舆情提高认识,在充分了解网络舆情概念、特点的基础上,理清网络舆情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对如何利用网络舆情展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带来的影响与挑战,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探索面向网络舆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频发,网络舆论泛娱乐化、暴力化等现象衍生,网络舆论生态治理面临严峻形势。因此,网络舆情下思政教育同样面临挑战,亟待创新。由刁生富等所著、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一书,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背景,围绕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展开研究。此书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政教育与网络行为引导有机结合起来分析,对网络舆情下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针对性思考,为面向网络舆情的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1.
张雨婷  陈丽楠 《考试周刊》2014,(86):155-156
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形成和特点出发,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落后和不足,分析网络舆情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舆情状态发生大幅度转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地挑战。现如今大学生思想思维更加多元化,高校需以全新的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确保在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可减少甚至消除大学生从网络接受到的负面影响,为大学生提供适应学习的平台,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3.
针对网络舆情治理下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亟待更新、过程管理不足、治理手段落后、治理队伍薄弱等问题,文章提出从更新网络舆情治理理念,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把握网络舆情治理过程,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完善网络舆情治理手段,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建设网络舆情治理队伍,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加强网络舆情治理保障,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等五个方面创新高职网络舆情治理策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正在重构整个世界."互联网"+"教育"、+"新媒体"的教育形式给高校舆情引导途径带来了新契机.文章运用定性分析法探究"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舆情引导价值功能特征及网络舆情引导途径创新,提出以弘扬网络正生态,实现网络舆情正面引导改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引导可以通过MOOCs内化引导、网络舆情主体规范化引导、强化技术引导三种主要舆情引导策略来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渠道。网络舆情的日益活跃和敏感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介入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主要可以通过理论政策引导、事实引导、利益引导、文明引导和趋势引导等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文章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从实践创新的角度探讨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最后从队伍建设、搭建平台、舆情调查、活动推进和服务研究等方面提出了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互联网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舆论已成为现今大学生表达观点和情绪的一个主要途径。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研究了网络舆情及其特点,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和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也造成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现在面临的挑战,提出高校可以从提高对网络舆情的思想认识、整合信息资源、培养高素质的网络舆情队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入手,完善网络舆情监控应急机制,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校园稳定维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校园网络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相应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并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群体和其他领域舆情的特征,这给高校管理与维护校园稳定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应该充分认识、把握和研究网络舆情,加强引导与管理,建立相应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机制,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这对维护校园稳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熊冕  刘凤英 《教育教学论坛》2013,(5):253-254,197
微博、BBS已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发表舆论的重要场所,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和新挑战。针对网络舆情的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要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以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挖掘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功能。因此关注高校网络舆情,把握舆情发展动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