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在几十年前曾经刊登过《〈孔雀东南飞〉民歌特色》一文(该文被收入中学教参),该文分析了《孔雀东南飞》在“序曲与尾声”、“连绵字与叠字”方面的民歌特色,《孔雀东南飞》所体现的“民歌特色”不唯于此。本人在此试就《孔雀东南飞》所反映的民歌特色作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2.
耿劲松 《文教资料》2006,(13):155-157
《白印第安人之舞》是巴西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埃特·维拉·洛勃斯的钢琴作品,这部作品是他为数不多的运用印第安音乐因素创作的作品之一,本文从并列单二部曲式的运用、“单一”的节奏、钢琴织体与“复杂”的音乐语言、印第安民歌旋律的运用三个方面,对《白印第安人之舞》中的印第安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国风》是否是民歌,是《诗经》学论争焦点之一。从文学艺术发展的特点、《国风》民歌说的内证、外证以及诗经研究之文学视角看,“国风非民歌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歌与舞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颂》诗歌与舞相应而不相兼,歌者自歌,舞者自舞;《雅》诗歌与舞关系亦密,且与宴者可以既歌又舞,但属于自娱性舞蹈;《风》诗则缺乏歌与舞相兼的证据。“诗三百篇”不都是舞辞,只有《颂》诗中有舞词。  相似文献   

5.
竹枝词,又名竹枝歌.是中国古代民歌中的一个著名种类,发源于古代巴族地域即今天的武陵山地区的长江三峡、沅水、酉水、清江及乌江流域的中下游一带,它本是巴人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有载:“《竹枝》本出巴渝。”竹枝词最初为人民群众集体创作,是适应歌、舞、巫祀和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舞蹈史学家们对《白纻舞》的乐声舞态进行了研究,该文着重于“以舞袖为容”为线,遵循中国舞蹈史发展的脉络,参照史料和文献,对《白纻舞》的源头进行追溯,并对《白纻舞》的发生、发展,以及“以舞袖为容”的特色在后世中的遗存进行探索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放风筝在我国由来已久,最初由宫廷传至民间。至明清时期,不仅留下了许多关于它的诗词佳句,还逐步开始出现以“风筝”为题材的民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放风筝》在山西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变体民歌,它们遍及全省,兼具“相似性”与“多样性”。文章将重点围绕山西民歌《放风筝》的属性以及它的体裁、题材、内容、曲式、结构、唱词、衬词等方面研究它的变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陕北民歌《东方红》在不断的传唱中,变成了一首雄伟庄严的革命歌曲,并被载入史册。但对它的曲调来源以及曲调演变过程,还应该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东方红》这首歌的曲调研究分析,得出结论:《东方红》源于陕北民歌并不是山西民歌《芝麻油,白菜心》。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课文《阿房宫赋》,注“歌台暖响,春光融融”为:“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注“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为:“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注这四句话为:“歌台由于歌唱呼出的气而暖起来,如春光之融融;舞殿由于舞袖引起的风而冷起来,如风雨之凄凄。”很明显,课本注释对王力先生的注释既吸收又有所修正。吸收有二:1.将“歌台”与“舞殿”两句分开解释;2.“冷”与“风雨凄凄”是因为“舞袖引起的风”所致。修正有一:将王力先生“歌台由于歌唱呼出的气而暖起来”修正为“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笔者以为,王力先生和课本的注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四句话应作“互文”分析并且运用了“通感”手法。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民歌曾哺育过文人、音乐家和职业艺人,今天仍是作曲家不可缺少的养料。“五四“以来优秀音乐家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是曾从民歌中吸收了营养。如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工夫曲》、《河边对口曲》,中国具有民族风味的歌剧《白毛女》的主题取材于河北民歌《小白菜》,山西民歌《捡麦根》等。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语文》教材中选了杜牧的《阿房宫赋》,文中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这两句的注释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意思是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融融,和暖。‘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意思是说,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笔者认为注释脱离了原文的句法结构.只串讲了大意.特别是认为“响”是动词,当“响起来”讲。有失偏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国风” 是《诗经》中的精华,这些民歌感情真挚,抒情技巧高妙。“国风” 的抒情技巧主要表现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及使用复沓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这些民歌感情真挚,抒情技巧高妙。“国风”的抒情技巧主要表现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及使用复沓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万彩霞 《新疆教育》2012,(10):99-100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深受人们的喜爱。可以从艺术形象、创作手法、文章详略、修辞手法、民歌语言等来欣赏其艺术特色。《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它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一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作为北方民歌的不朽杰作,中国诗歌史上的奇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它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诗经》民歌能在房县千古流传,除了房县与尹吉甫的历史渊源以外,靠近周代文化中心的地理因素和房县人民自古好歌的的习俗也是重要原因.《诗经》民歌在房县流传地域广泛,形式多样.现在流传的《诗经》民歌不仅内容丰富,“后缀式”、“嵌入式”的形式创新也使其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意义相同式”是房县《诗经》民歌传承的一种特殊现象.《诗经》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文化意义对房县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诗骚辨异     
《诗经》与《楚辞》异质异构,在化渊源、艺术形式、创作内容等方面,皆有相反相成的性质。《诗经》对民歌采取玩赏的态度,而《楚辞》则与民歌融汇认同;《诗经》属乐府体式,而《楚辞》是吟唱体式;《诗经》是周代社会之面面观,而《楚辞》是一个失意士大夫人格之面面观。即使相同题材,二也有迥异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荀子的文学作品虽不多,但影响较大,故而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荀子》中有民歌体的《成相篇》,被称为“弹词之祖”和“三三七言”诗体的开创之作;在文学史上,个人自作而称为诗的,最早是《荀子·赋篇》中附录的《饱诗》。《荀子》中还有以赋命名的《赋篇》,这是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它和楚辞诗体一道促成汉赋的诞生。  相似文献   

18.
《绣荷包》是汉族民歌最普遍的主题之一,流传范围很广,遍及全国,作为同宗民歌家族成员之一,它有着自己的特色。本文就以《绣荷包》为例,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它的“同名异曲”,从音乐本体上分析研究它的“异曲同风”。  相似文献   

19.
忧伤的长发     
我喜欢看郭敬明的《爱与痛的边缘》,我是个忧伤着喜欢幻想的女孩。 我总忘不了《第一次亲密接触》里的女主角——轻舞飞扬。因为我就像她一样有着不经意之间透露着的忧伤,和一头飘逸的长发。所以我的网名叫“轻舞飞扬”,不是为了碰上属于我的“痞子”,只为那淡淡的忧伤。  相似文献   

20.
桃花扇小札     
桃花扇,《词源》训为“传奇名,孔尚任撰”。《辞海》同。这根据自然是古典名著《桃花扇》。可惜,就词之“源”而言.桃花扇却确实不是什么“传奇名”,也与孔尚任无关。《金瓶梅词话》中就屡屡“出现”舞纸杨柳楼头月,歌罢桃花扇底风”这样的句子了。明显的,这句中的“桃花扇”是物,专有名词。又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