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道路过程中,针对俄国等东方国家保存农村公社的国情,运用世界历史理论的分析方法,提出这些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即"跨越论"的思想,这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探索适合本民族的社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对此本文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思想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并对其"跨越论"思想沿革进行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
列宁晚年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蕴含着哲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可以将其归结为“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一切都在于实践”和“问题在于掌握分寸”等。列宁晚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向方法论的具体转化,显示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的深刻把握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光辉。深刻把握列宁晚年建设社会主义思想蕴涵的方法论特征,有助于人们深化理解和认识其思想精髓与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他在晚年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更为坚定和深刻。列宁晚年围绕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系列思想,体现了列宁对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初步总结与深入思考。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俄国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问题,是列宁晚年思考的中心问题。列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国情相结合,将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文明的发展相统一,从文明发展前提、文明发展路径、文明发展策略、文明发展前景四个方面对俄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发展之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开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文明发展的历史新路。这条道路既超越了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道路,又超越了俄国民粹派的“跳跃论”,也超越了马克思晚年的非资本主义道路设想。列宁晚年的理论探索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对于我们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设想,是根据19世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提出来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没有成为现实,历史条件就发生了变化。到帝国主义阶段,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使得一国革命取得胜利成为可能。列宁发现并运用这一规律,在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有一批不发达的国家,通过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些国家也必将起来革命并取得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情况如此,与此相适应,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形式,与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所得出的基本原理相比较,也必然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根据列宁的论述,我认为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文化建设理论是列宁晚年重要的理论遗产之一.列宁晚年领导苏维埃俄国实行轼略“退却”,其直接原因是经济、政治的危机,而背后更深层次的是文化困境的危机.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蕴意、实现经济强国的现实诉求、发展民主政治的迫切要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外在压力共同促成了列宁晚年异常注重俄国的文化建设.时至今日,我们有必要重新厘清列宁晚年异常注重俄国文化建设的背景,这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列宁晚年围绕着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根据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认识,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理论成果。列宁晚年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对民生与民主问题的思考上,这些卓有远见的探索至今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列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阐明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个别发展阶段和不同国家表现出的特殊性,结合俄国国情与革命实际情况,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条件、政治前提、经济前提、文化前提间的辩证关系,以卓越的批判精神与思辨能力,站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与俄国十月革命先行者的力场上,驳斥了苏汉诺夫等人将西欧发展道路固定化、公式化与简单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错误观点,创新地继承、发展并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9.
列宁的落后国家革命特殊性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灵活运用,从此开辟了东方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多样化的道路.尽管社会主义的苏联已经解体,但研究列宁的这一思想仍具有实际意义,它为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面临着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课题。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唯物史观应用于指导落后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仅始终坚持生产力第一的观点和标准,提出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探索符合俄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而且还十分重视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从而揭示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开创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1.
从列宁晚年的构想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苏联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不仅社会实践有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也有了质的飞跃,这种飞跃主要表现在:(1)列宁在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变;(2)社会主义国家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表明了列宁晚年构想的正确性;(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质上是列宁晚年构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列宁在临终前口授、由秘书记录的几篇文章和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都是主要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而展开的,都蕴含着他们晚年对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智慧和心血。可称为他们生平论述的压卷之作。两相比较,可以看出邓小平对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及恩格斯逝世前对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反思,伯恩施坦以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的发展完善为基点,力图修正无产阶级原有的斗争方式以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列宁在总结资本主义发展形势的同时批驳了伯恩施坦的这一理论,并结合俄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探索出一条东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理论。二人对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探索反映出当时东西方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两种不同看法,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发。  相似文献   

14.
列宁运用革命辩证法,突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应当予以充分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未能形成一种模式。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模式只有一种,即苏联模式。它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这种模式是过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没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最终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成了苏联亡党亡国的制度根源。冷静剖析"失败论",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5.
论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就是把法律置于人之上并使权力非人格化的思维。法治思维是法治原则、法律概念、法学原理、法律方法以及一些法律技术性规定等在思维中的有约束力的表现。法治思维既具有人类文明法治思维的一般性,也具有中国法治思维的特殊性。中国法治思维是人类文明法治思维在中国法治实践的具体应用和创新,是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抽象性概括和总结。不能以法治思维的特殊性否定法治思维的一般性,也不能通过法治思维的一般性而否定法治思维的特殊性,要处理好法治思维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设想。邓小平真正领会和把握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精神实质 ,他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时代新特点出发 ,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发展为当代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列宁和罗莎.卢森堡是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两位杰出历史人物,在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但两者在民主与社会主义与党内民主方面有所不同,比较其异同,对于我们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理解把握科学的民主观,推进我国的民主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社会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的基本理论构想,列宁、毛泽东在俄国和中国努力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道路,这些都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邓小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些著名论断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如何使之在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尤其使其可持续发展理论进一步与法治发展相结合更快更好的使我国的民主法治环境上升到新的高度,是我们现阶段应当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