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里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学生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 ,多少有了一些学习基础和经验。教学时 ,可在运用自读为主 ,重在感悟 ,注意积累的文言文一般教学策略时 ,依据本篇寓言的语言特点和教学重、难点 ,凸显“课标”新理念 ,灵活运用多式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 ,殊途同归 ,达成学习目标。[教学设计A]一、设计理念这则寓言 ,文字特别简练 ,形象生动 ,用人物说的话作为点睛之笔蕴含寓意。教学时 ,突出以学生自读为主 ,在充分读中理解人物说的话的意思 ,在理解人物语言中感悟寓意。二、教…  相似文献   

2.
《摆渡》     
【自读导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读出“作家”的感情变化。  2.理解人们对“最宝贵的东西”的不同观点和态度。  3.理解“摆渡”、“彼岸”在文中含义的变化,领悟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4.学习重点是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像,感悟“摆渡”的比喻意义。  (解说 :这篇哲理散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而文字精练,可以看作一则现代寓言。寓意是什么?作者没有明说。读这类文章,应该反复研读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设身处地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感…  相似文献   

3.
汉语成语是阅读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即要求“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高考《考试说明》也提出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而由于成语大多脱胎于文言,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含义和用法,必然常常显现于成语之中。因此,巧借成语,奠定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也就理所当然了。巧借成语,有助于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黔之驴》     
【自读导言】  学习本文的基本要求:  1.读出“黔之驴”由被“船载以入”,到被“断其喉,尽其肉”的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老虎的不同表现,理清叙事层次。  2.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弄清两者在文中的关系,以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从驴一点一点的丧失自己的优势,虎一点一点的进逼中,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4.掌握成语“庞然大物”和“黔驴技穷”。  自读侧重点为联系原文谈寓意,联系现实谈感想。  (解说:初中学生读古文,能扣住原文读懂是第一步;在读懂的基础上读出作者…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 ,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 ,学会怎样阅读寓言、理解寓言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寓言的内容和寓意。2 .掌握寓言的特点。难点 :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方法 :点拨法 ,讨论归纳法。一、课内自读检查预习。1.查字典 ,解释下面的词语。(1)彼岸 :对岸。  (2 )暮色 :傍晚昏暗的天色。(3)作孽 (ni埁) :造孽 ,作邪恶的事。(4)受惑 :受到迷惑。(5 )屈从 :对外来压力不敢反抗。2 .阅读课文 ,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二、导入新课1.关于寓言①讲述《老人和他的儿子们》寓言故事。 (选自《伊索寓言》) :…  相似文献   

6.
【自读导言】  学习本文的基本要求:  1.理出工之侨由得良桐到为琴,再到鼓之、献之、埋之、易之的故事脉络,把握文意。  2.把握琴的特点、价值及其命运,理解内容。  3.分析献琴者和得琴者的形象,思考造成琴前后命运不同的原因,领悟其寓意。  4.掌握实词斫、弦、鼓、匣、期年、适、易,虚词而、之的意思和用法。自读侧重点为两次献琴的不同结局,以及由此推断出的寓意。  (解说:从浅显的文本到深刻的寓意,这是我们读寓言的最基本要求,亦即由小故事到大道理。“小”是什么“小”,“大”是什么“大” ?如何由小到大、由…  相似文献   

7.
1.读是理解内容和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古人云 :“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大纲也明确指出 :“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耳传”、只能使学生把结论“装”进脑子里 ,“自得”却包含着阅读能力的训练。如拔苗助长的这个成语 ,要求学生掌握其意思 ,老师讲便当得很 ,但我没有那样做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思考 ,当学生读懂了 ,并阅读一篇带有“拔苗助长”这个成语的短文后 ,就经历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 ,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 ,也就是理解过程 ,阅读能力的训练也渗透在其中了。2.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郭沫若说 :“大凡一个作家或诗…  相似文献   

8.
《难老泉》是高中语文第一篇自读课文,全文近四千字,要求高一新生用一课时来阅读理解这一篇幅较长而内容深广的游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用“解牛还原法”引导学生自读这篇课文,效果比较好。第一步,先“解牛”,找材料。这里的材料就是构成文章的主要人、事、物;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分解成零散的材料,就是“解牛”。具体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看看这篇文章主要由哪些材料构成,然后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每则材料的内容,并把这些材料分门别类。这一步,学生根据自读提示,是完全可以独立完成  相似文献   

9.
曾获《人民日报》“风华杂文征文”一等奖的《庄周买水》是刘征先生创作的荒诞古怪奇趣的故事新编体杂文(亦称“寓言式杂文”)。作为高中语文第二册的一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思想观点.认识寓言式杂文的艺术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自读赏析这篇课文,可抓住文体特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寓言式杂文”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0.
吴强 《云南教育》2008,(4):38-39
《矛与盾》这则寓言是“九义”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第二十五课,它借卖矛与盾的故事讽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人,耐人寻味。教学这篇课文应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并开展思维和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11.
一、利用成语,进行历史典故的教学有很大一部分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在成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理解这些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对增强其文史知识、扩大其知识面很有帮助。比如学习“叶公好龙”、“开天辟地”、“刻舟求剑”等成语,可使学生掌握一些古代的神话寓言。学习“望梅止渴”、“完壁归赵”、“闻鸡起舞”,“夜郎自大”等成语,又可使学生了解许多历史故事。学习“学而不厌”、“老骥伏枥”、“物换星移”等成语,还可使学生了解其原诗文,扩大阅读量。二、利用成语,进行文言实词、虚词  相似文献   

12.
寓言是一种学生比较喜欢阅读的文体。各版本的语文教材都选编了不少的寓言。在寓言教学中,寓意的揭示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情境表演、正反对比和群文阅读等形式,让学生深入寓言的内核,理解寓言包含的深刻道理,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新编统一教材初一课文《古代英雄的石像》到底是寓言还是童话? 课文“学习重点”之二明确要求我们重点理解“寓言的寓意”,由此,不容置疑,本文应是一则寓言。但是,一读课文,它又符合童话的特点,根据课后练习第五题,编者的意图又是把它当作童话来处理的。课文注解注明本文“避自《叶圣陶童话选》,1929年作”。把课文当作童话来处理,不仅是有道理的,而且是有根据的。对于一篇课文,竟有两种自相矛盾的提法,引起了同学中的混乱。大家说:“难道寓言和童话是同一种体裁,一码事吗?不会的”。“这是一篇童话,在这里作为寓言来处理,很不科学”。“难道在提法上有错吗?我  相似文献   

14.
在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探索形成了自读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读习惯”。让学生运用“三步发问阅读法”,以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提出自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和“八字常规”,坚持不懈地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养成习惯,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5.
引导学生理解寓意,这是寓言教学的重要任务。由于小学生认识理解能力欠缺,直接要其归纳寓言的寓意则难以胜任;直接由教师讲解寓意则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寓言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讲究方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寓意。一、自我感受。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又多“立于文外”,难以真切感受寓言情境,困而难以感受和理解寓意。为此,教师可让学生充当文中人物,进人文中情境,设身处地地感受内容,理解寓意。如《田忌赛马》是历史寓言故事,为引导学生理解寓意,我让他们充当田忌、齐威王、孙膑,随时接受我(假…  相似文献   

16.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文言文课文的助学系统均指向读背、讲述、理解三项能力的习得。在教学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时,教师可依托助学系统,融通三项能力,破解文义理解刻板、寓意理解不透的教学难题,做到以“读背”为形,达“解意”之魂,以“讲述”为法,归“寓意”之道,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浸润学生的心田。  相似文献   

17.
拓宽阅读范围,扩大阅读量,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教学古诗,有两条途径:一是在教师指导下学古诗,采用“读通、读懂、读精、读会、会读”的“五读法”,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二是学生课外自读古诗,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8.
寓言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许多老师上公开课一般不会选择寓言作为教学内容。教学这类课文,老师们都比较重视引导学生感知故事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诚然,这是寓言教学首要达成的目标。除此之外,有的教师把寓言中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描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尽地剖析;有的教师注重朗渎指导,反复体味;有的对故事的情节进行反复引读,并加以生动形象的动作表演;有的注重培养学生寓意的概括能力;有的让学生学写寓言……几位教师各有自己的教学意图,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相似文献   

19.
先民赋予了“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可以组成很多成语,从成语中可以看出“一”字的丰富含义和用法,同时“一”的意义有所不同,读音也不完全一样,而“一”到了现代,又有了新用法.因为“一”的词义丰富多变,用法灵活,我们只有全面掌握它,才能准确理解“一”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才能把握“一”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蚊子和狮子》是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有的师生认为,作者伊索在创作本则寓言时已把心目中的寓意表达出来了“: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了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这真的是本则寓言的寓意吗?严格意义上讲,这还不能称之为寓意。因为这句话只点明了这则寓言适用的对象和范围。整部《伊索寓言》主要是用这样的两种格式(:1)先讲故事,结尾说“这个故事适用于……的人”。像《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就是如此(。2)先讲故事,结尾把寓意点明。如《农夫和蛇》的结尾是“:这故事说明,邪恶的人们是不会变的,即使人家对他十分仁善。”这些寓意说得明明白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