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洋务教育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它由兴办外国语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开端,而后发展到创办新式实业学堂,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再到派人出国留学,以便更直接、更迅速地掌握先进技术.洋务教育事业的兴办,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观上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它由兴办外国语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开端,而后发展到创办新式实业学堂,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再到派人出国留学,以便更直接、更迅速地掌握先进技术。洋务教育事业的举办,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观上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清末官、民广泛设置实业学堂是教育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清末官民兴办实业学堂目的明确,特色鲜明,且经过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的历练,逐渐向规模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羁绊严重,清末官民置办实业学堂还存在诸多弊病。研究清末实业学堂的发展历程和弊病根源,对今日职业技术学校的营建和管理有历史借鉴功效。  相似文献   

4.
洋务运动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因此,它大力发展了中国的军事、经济、教育事业,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使中国的近代化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是在清政府的推动下进行的一次社会改革,发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洋务运动涉及的改革内容广泛,包括了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在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开展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当时引起了世界关注.但是,洋务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没能从根本上挽救中国.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答大门,这一场历时三十多年的改革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学校等事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的传统教育也走上了近代化之路。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创立,不仅是洋务教育的主要内容,更是对传统教育的宣战,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翻开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新篇章。但由于指导思想的局限性,洋务学堂并没有能够令传统教育完成根本性的变革,未能担当起救国兴国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在19世纪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了军事学堂、科学技术学堂、外语学堂等新式学堂,培养了大量洋务企业需要的人才。从分析新式学堂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和就业发展等特点入手,可以探讨洋务新式学堂的建设对职业教育近代化的启蒙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期对当今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洋务派的重要领袖,李鸿章在推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尽心尽力.洋务教育活动在洋务运动中占有很大比重,李鸿章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留学,等等.这一系列教育活动与实践,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美梦,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开展洋务运动,兴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从外国聘请教习来传授西方先进文化技术。甲午惨败,引发中国教育改革运动,创办新式学堂,大量向日本聘请教习,这些日本教习为清末教育改革作了突出贡献。后由于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大量留学生归国,美国等西方列强对日本教习的排挤及其日本教习的自身的问题,日本教习在中国逐渐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近代中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留学日本的热潮。数以万计的留日学生回国后,成为近代中国学习日本和西方先进文明的重要媒介,不仅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教育向着近代化方向发展。他们传播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译编教科书,解决了兴办新式学堂急需教材的燃眉之急,也把许多新词汇、新术语传入中国,促进了教育内容的近代化。他们在教育行政机关任职和在学堂任教,尤其是创办新式学校,对近代中国兴办新式学校和进行资产阶级教育改革,确立资产阶级教育体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近代留日学生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艰难地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1.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收获,是洋务派改革封建旧教育的结果,它用近代科学的声、光、电、化代替了传统的经、史、子、集,采用了班级授课的形式,培养了一批有着近代化学识的人才,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也推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洋务学堂是中国教育近代化一出壮观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认为,实业是富强之本,一个国家只有在先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之后,才可能强盛;而实业教育是根本的根本,一个国家只有在培养出大量自己的实业科技人才之后,才能不依赖于外国,走上独立自主的富强之路。因此,大力兴办近代实业和实业教育,应是晚清“自强求富”的根本大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张之洞领导了中国近代许多重要的军事、民用工业建设,创办了大量的实业学堂,确立了实业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地位,为中国社会经济化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对于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洋务学堂的性质,史学界关注甚少。本文从教育目的、课程设置、考试制度及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洋务学堂是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民族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就有"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但并没有重视对农业的教育.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统治阶级才逐渐意识到农业对于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和我国在农业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事实.为增强国家的国力抵抗外国的侵略,为发展农业,清政府积极开展农业教育,兴办了一系列农业学堂.农业教育的兴办培养了一批农业技术人员,推动了农业的进步.这一举措对于促进农业的近代化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洋务运动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在中央以奕,地方以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主,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等举措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洋务学堂是我国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按照"中体西用"的办学指导思想举办的,旨在为洋务自强运动培养专门人才的各类教育机构,它对中国近代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压力,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随着中国内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分化以及传统教育的废弛,晚清洋务学堂应运而生。晚清洋务学堂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即晚清洋务学堂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法推陈出新、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近代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清末戊戌变法与新政改革,均主张“效法日本”,安徽教育近代化在此背景之下开始逐步推进。一大批皖籍贤哲赴日考察教育及相关制度,仿照日本学制在省内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皖籍学子赴日留学,聘请日本教习来皖任教,有效地促进了安徽教育近代化事业的发展。受日本影响,清末安徽教育的近代化过程中,大批具备先进思想的仁人志士走向革命化,为近代中国推翻帝制的革命运动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8.
随着洋务运动的全面展开,变革中国的传统教育,学习和引入西方式教育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有识之士的共识.新式学堂的创办、西学书籍的翻译、留学生的派遣、科举制度的改革,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产生了巨大冲击,并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但由于洋务派人物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因此这些教育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晚清政府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失利,洋务运动和变法维新的兴起,科举制度废除和新教育的开始,海外留学政策的演变等动因的交互作用,使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得以肇始和发展,并相继产生了三次留学高潮,持续不断的留学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近代高等教育的人力和组织保障到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从适合中国国情教育模式的探索到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的建立,都无不与近代留学教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在洋务运动蓬勃发展的几十年中,洋务派兴办了各式学堂发展近代教育,以便满足封建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的需要,但其所办学堂采取的种种新式教育措施成效十分有限.剖析其主要原因,一是主流社会不支持,二是洋务学堂管理上存在问题,三是创办人员、教员、学生素质不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