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陈艳梅 《内江科技》2007,28(10):89-89,117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要完成翻译任务,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然而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制于时代背景、译者自身的双语文化能力及其自身的其他因素.如果译者能积极应对这些制约因素,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张家军  马婧 《科教文汇》2014,(17):100-101
翻译不是逐字死译,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为了确保翻译更加忠实有效地传达原文交际目的,应当跨越文化间的鸿沟,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用译语再现原文本的交际目的。本文通过翻译实例,提出了文化翻译中的三个翻译原则,揭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如何用以上三个原则处理好文化间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丽琼 《科教文汇》2010,(32):127-127,144
根据谢天振对"创造性叛逆"的阐释、丰富和发展,"创造性叛逆"可以理解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特定文化心理和某种明确的再创作动机的驱使下,通过积极发挥和运用主观能动性.对原作在文字、结构、内容及美学效果等层面进行能动的I阐释和建构而完成的创造性翻译行为.本文试图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解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以及接受者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并着重论述创造性叛逆的理论对于翻译工作者从事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枫红 《科教文汇》2008,(30):235-236
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的创作自由度是有限的,须以原文文本为依据:译者还要相信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在阅读欣赏时的主观能动性,翻译活动应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主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译者。一部好的翻译作品,是译者独特作用的体现。现从语言的特点出发,分别于词汇、语言形式、文化差异和社会习惯三方面论述了译者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6.
孟丽 《科教文汇》2009,(13):231-231
本文从译者主体出发,试论译者是否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科技翻译译文进行创造性叛逆,并对创造性叛逆“度”的把握及运用适度的创造性叛逆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刘红岩 《科教文汇》2010,(5):207-208
翻译方面的观点一直是推陈出新的,所以一部分论文是关于翻译质量方面的探讨,有"归化"与"异化"之争,有忠实原作与解构之争等等,造成这些分歧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翻译策略的决定因素最终还是译者本人。通过对鲁迅与马丁·路德翻译思想的对比研究,笔者将试着去证明译者的意识形态在翻译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翻译方面的观点一直是推陈出新的,所以一部分论文是关于翻译质量方面的探讨,有"归化"与"异化"之争,有忠实原作与解构之争等等,造成这些分歧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翻译策略的决定因素最终还是译者本人.通过对鲁迅与马丁·路德翻译思想的对比研究,笔者将试着去证明译者的意识形态在翻译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周以 《科教文汇》2014,(14):101-102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和原文的对等,这就要求译者将原文"忠实"地译成目的语。因此,在翻译作品中,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是影响和决定翻译的最大因素,而其素养也就成了决定译文优劣的关键之一。本文以中国三大翻译高潮为线索,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翻译标准下对译者素养要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周小英 《知识窗》2012,(2X):6-7
长期以来,传统翻译理论只重视对原作的忠实,而忽视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其实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定会受其所处时代的限制,还会受到自身对所译作品的态度及其人生阅历、思维模式、心理状态、对文章理解的深浅度、判断标准和价值体系的影响。因此,译者对译文的介入是客观存在的,他的主观状态对译文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定量研究了西藏汉藏翻译工作者的基本构成情况、对当前汉藏翻译工作及作品质量的总体评价、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以及对汉藏翻译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的认知等情况。  相似文献   

12.
乔幪 《科协论坛》2007,(9):231-232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的涌入无疑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丰盛的精神食粮,但如何把这些作品忠实地翻译给广大中国读者,对于译者而言,也颇具挑战性。而且,目前中国文学翻译市场中,译品良莠不齐,误译、漏译、无谓的复译也为我们的翻译市场蒙上了阴影,反映出有些译者缺乏基本的职业素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该如何培养译者的素质,从哪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尹亚辉 《内江科技》2007,28(4):24-25
翻译过程中两种文化背景的转换导致的作品风格的“散失”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这也正是不可译论提出者坚持“翻译难”这一观点的由来。本文从译者的翻译能力、作品的选择等因素、以及对于翻译风格的多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肖婷 《科教文汇》2009,(22):247-247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选择性地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的“适应和选择”为哲学理据,建构译者的翻译生态环境,提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观点。通过分析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中文化信息的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语言维和文化维的适应,指出在翻译文化信息蕴涵丰富的作品时译者应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适应的翻译策略,以达到准确传达中国文化信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翻译活动是一种动态的活动,不同时期的翻译作品受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刻画上时代的烙印。本文研究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因素对文本选择、理解以及译者采用翻译策略方面的影响,并揭示文学翻译的历史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李新  张治中 《科教文汇》2008,(26):239-240
翻译活动是一种动态的活动,不同时期的翻译作品受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刻画上时代的烙印。本文研究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因素对文本选择、理解以及译者采用翻译策略方面的影响,并揭示文学翻译的历史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简·爱》是女性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具有女性主义特色的作品,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的角度,试图对《简·爱》的两个中译本从语言表达和审美标准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所选的中译本译者分别为祝庆英(女)和吴钧燮(男)。译文的对比揭示出男女译者在操控语言和翻译策略选择上所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不同程度的发挥,旨在强调女性译者的女性主义特色,从而倡导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引入和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8.
翻译活动是一种动态的活动,不同时期的翻译作品受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刻画上时代的烙印.本文研究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因素对文本选择、理解以及译者采用翻译策略方面的影响,并揭示文学翻译的历史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王厉 《科教文汇》2009,(19):250-251
本文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回目的翻译为例,对比了中英文化下翻译的方法、理论、风格的差异,揭示了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同时得出翻译理念以及译者风格的不同,同样可以产生出风格迥异但同样精彩的翻译作品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我国发生的一切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为了让中国的文化和理念走向世界,外宣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目的语读者更清楚地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信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深入了解英汉语言及文化差异背景的前提下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清晰晓畅,通俗易懂。本文拟从德国功能派理论——翻译目的论以及此框架下的"译者主体性"来研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本的翻译方法,旨在为今后的政治文献外宣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