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而深远。今天,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文化和儒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儒学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学问,为中国人指明一条人文创造的道路。儒学完善当代大学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在全球化的今天,儒学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开创未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2.
儒家蒙学教育——儒学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现在的儒学研究主要停留在学院和书本上,只是观念的构想和学术的梳理,流于玄虚和空谈。要复兴儒学,就要使儒学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的价值认同,儒学的社会化无疑是儒学走出现代困境、完成现代复兴的根本出路。儒学的社会化可以有多种途径,儒家蒙学教育是基础性的途径,应该引起我们全社会的重视,更要引起致力于儒学复兴事业的专家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以其深邃的思维和洞察能力,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而"生活"乃"事的相续"、"生命的绵延",按照"意欲"指向的不同,把世界文化分为中、西、印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梁漱溟用佛学唯识学的哲学思想来会通儒家传统的中庸思想,开创了现代新儒学,提出复兴传统儒学,维护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和自尊精神,引发了沸沸扬扬的复兴儒学、复兴孔孟之道的热潮.对中国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中国和平崛起并出现儒学复兴趋势的时代背景下,具体论述了儒学复兴的十大标志。进而评析了现当代儒学的几种理论形态,展望了当代儒学复兴的发展方向。作者认为,在新世纪儒学复兴运动中,新儒学的理论形态将不是一家独大,而是百花齐放、多元并存的。现代新儒家的新心学、新理学、新经学固然有其发展空间,但很难突破经院哲学的藩篱而为普罗大众所接受,世纪之交兴起的"新儒教"虽然将在民间聚集信徒,但不可能像倡导者期望的那样成为中国的"国教"。而面向生活实践的"生活儒学"与重视道德人文精神的"民主仁学"则提供了一个有可能深入社会生活与大众理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以其深邃的思维和洞察能力,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而“生活”乃“事的相续”、“生命的绵延”,按照“意欲”指向的不同,把世界文化分为中、西、印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梁漱溟用佛学唯识学的哲学思想来会通儒家传统的中庸思想,开创了现代新儒学,提出复兴传统儒学,维护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和自尊精神,引发了沸沸扬扬的复兴儒学、复兴孔孟之道的热潮,对中国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四十年来,曾在历史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近代以来成为游魂的儒学,一阳来复,走上复兴之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是拨乱反正,客观评价孔子儒学。80年代中期到世纪末是儒学重光,出现复兴思潮。21世纪以来,儒学复兴呈现多元化,和而不同,多彩纷呈。儒学复兴是与中华文化的复兴同步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期待百花齐放后,结下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生存危机。然而近年来,一系列的事件已经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走向复兴。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中对《论语》的解读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局面,为普通百姓传播了儒学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带来了生机。在于丹现象的背后,我们看到普通百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求,也看到了在21世纪,复兴传统文化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相似文献   

8.
在实现民族复兴、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必须全面认识儒学和儒家文化.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儒学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药方.它在中国封建时代不能解决王朝的长治久安问题,也不是王朝兴盛的必要条件,在近代不能解决中华民族独立、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问题,因此不能把全面复兴儒学视为解决当前中国在发展中所面临问题的药方.在当代中国,儒学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态,一些思想内容与时代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抵触,因此所谓"全面复兴儒学"是完全不可能的.对待儒学和儒家文化,要反对虚无主义和取消主义,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相似文献   

9.
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确实充当过文化“语法”的角色,然而这种语法与其说是文化的自然选择,倒不如说是一种政治选择。而且,在佛、道文化的冲击下,儒学曾几度动摇过其一尊的地位。近代以来,随着各种社会变量的活跃与改新,儒学业已失去了其“语法”地位,成为一种富有历史美学意义的“词汇”。因此,固守儒学“语法”意义的观点是不明智的,我们应当从文化生命的变易无常来看待儒学的当代命运。  相似文献   

10.
汤一介 《今日教育》2009,(11):53-55
我想,一个民族的复兴和它的文化复兴应该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文化的复兴,特别是儒学的复兴,也应该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情况来看,儒学是源远流长的。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和世界  相似文献   

11.
在当下,如何谋求儒学复兴?学者们提出了宗教的、哲学的、生活的三种儒学当代发展路向.本文通过对儒学复兴历史的分析与总结,提出了与这三种路向不同的另一种儒学当代(当下生活的时代)发展路向,即“世俗儒学”的路向.“世俗儒学”也就是使儒学世俗化,不是要使儒学庸俗化,让儒学变得容易迎合民众的庸俗要求,而是要让儒学“祛魅”,清除儒学精神贵族化——以儒学为“生民立命”、以儒学救人类、以儒学代表人类文化未来——的倾向,将儒学化为民众世俗生活的精神导向.为谋求儒学世俗化,本文提出儒学当下迫切需要三大转变,即改变立场,由重“士”转向重“民”;改变观念,由不能容忍世俗价值转向重视民众的世俗愿望与世俗要求;改变导向,由专注正面指导人生转向积极关注人生的负面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巨大进步,呼唤着文化复兴时代的来临。作为中华文化"以文会友"的代表,书法在弘扬国家强大文化力方面应大有作为。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当代史学、儒学、古文字学等诸多学科在自觉研究和应用古隶文献方面卓有成就,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学科进步。书法人也应唤醒"古隶"的书学价值,激活其对中国书法和文化力振兴的重要作用,续写中国书法文化的翰墨长卷。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巨大进步,呼唤着文化复兴时代的来临。作为中华文化"以文会友"的代表,书法在弘扬国家强大文化力方面应大有作为。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当代史学、儒学、古文字学等诸多学科在自觉研究和应用古隶文献方面卓有成就,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学科进步。书法人也应唤醒"古隶"的书学价值,激活其对中国书法和文化力振兴的重要作用,续写中国书法文化的翰墨长卷。  相似文献   

14.
基于近几年兴起的国学热,本文从儒学发展历程、核心价值观、现代诠释、创新发展以及与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工作。中国传统儒学在本质上是封建文化,当代儒学则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中,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反对文化复古主义,自觉肃清封建残余;需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精神,接纳现代文明形式,实现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隔而不断,社会改良和创新才是儒家真精神,儒学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理想具有内在的高度一致性,儒学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意志。  相似文献   

15.
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传统节日复兴的提倡也已不是鲜事。将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结合发展出节日新形式的实践也在中国各地出现。通过梳理有关传统节日复兴的文献,探索中国学者所做的努力。是为指出:当代中国社会出现很多以传统节日为依托的节日新现象,这些新现象也应该受关注,并且可以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的复兴是要求以儒学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的复兴.然而,长期以来,在儒学与科学的关系上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对模糊认识的消除以及儒学与科学相容性的充分认识,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至关重要.香港中文大学陈方正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刘钝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尚智丛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郭世荣教授和沙龙领衔科学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马来平教授等专家学者围绕着"传统文化对科技的作用"在科学与儒学的关系问题上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论争.  相似文献   

17.
2007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8题是一道以考查儒家思想为内容的试题: 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该文先分四个阶段对20世纪儒学的沉浮作了历史回顾,预测了21世纪儒学的命运。文章认为儒学能否变革与儒学变革能否成功是两回事,儒学不能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主导思想,应以“大海能容百川”的心态来对待现代新儒家。作者预测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世纪。  相似文献   

19.
汲取儒学的积极观念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加强民族性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民族性建设则是主流意识形态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获得力量、发挥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只有马克思主义在甚深程度上和包括儒学在内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对接,它的中国化工作才能在目前历史阶段取得巨大进展,而这也是应对当代儒学复兴思潮挑战的最为根本性的方略。  相似文献   

20.
唐宋古文运动是一场文学革新运动和复兴儒学的思想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教育改革运动.这一运动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学内涵,对当代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