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天友 《学语文》2004,(3):6-16
《林黛玉进贾府》一课 ,在宝黛初会时写道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 ,批宝玉极恰 ,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毁谤!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 ,于国于家无望  相似文献   

2.
王燕 《现代语文》2007,(8):86-86
高中语文第二册(鲁教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西江月》二词的解释是:“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教师用书》上也说“应当从正面理解贾宗玉的叛逆性格。”对此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西江月》二词是贾宝玉的真实写照。别的且不论,“愚顽怕读文章”确是事实。综观《红楼梦》一书,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取了辛弃疾的《西江月》一词,在《教师参考用书》上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作了这样的解释:“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呜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很显然,编者把词中的“说”字当作“谈论”来解释了,而课本并未对此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4.
吴耐 《吉林教育》2008,(3):128-128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用书》中第29课《古代诗词五首》中,教材编著者将辛弃疾(《西江月》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译为“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一见到光,惊飞不定;半夜还有鸣蝉,起了阵阵清风。”在下面的注解中,“别枝”被注为“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  相似文献   

5.
《塞翁失马》文中的“其父”一词,老教材的《教学参考书》及新编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都译为“他父亲”。经反复推敲课文,笔者对此解释存有疑问: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第四册,选入了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这首词开头的两句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其中的“别枝”一语,课本是这样注释的:“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此注本于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第84页,注[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将“别”理解为“另”,事实上是一种误解。这里的“别”不应解作指示代词“另”,而应解作动词“分”。  相似文献   

7.
笔者作为初中的一名语文教师,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已经教过好几遍了,但有关“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句中的“说”字一直不敢详加解释,因为手头的几种参考资料各“说”不一,那就是究竟是谁在“说”丰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解释为“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呜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相似文献   

8.
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戴维斯翻译了《红楼梦》第三回片断,发表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杂志第2卷上,题为“中国诗歌”。这段《红楼梦》译文不仅将原小说第三回“贾雨村黄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黛玉初见贾宝玉的场面译了出来.而且还介绍和注释了小说中“讥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  相似文献   

9.
一、似贬实褒《红楼梦》用《西江月》来写贾宝玉,词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  相似文献   

10.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记叙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结尾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警示后人引以为戒。高中《语文》第三册把“多谢后世人”中的“多谢”解释为“嘱咐”,对此我深有疑惑。这里“谢”作何解,注释未提及,根据“谢”的几种常用义根本解释不通,是不是注释错了?  相似文献   

11.
人教社《历史》必修3(2007年版)第45页“历史纵横”说《红楼梦》“1842年,就有了英译本”,其实早在1830年,《红楼梦》就有了第一个英译本。赵长江、付天军《(红楼梦)英译与中国文化传递》(《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指出,“《红楼梦》的英译工作始于1830年.至1986年结束”.“发轫期从1830年至1846年,出现了两个有关《红楼梦》英译的片断。第一个是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德庇士的翻译,他译了《红楼梦》第三回中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译文的标题是《Chinese Po—etry》,刊登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无疑是小说巨子,其《红楼梦》对现当代文学影响之深毋庸置疑,他除了是著名的小说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经验功能,对《红楼梦》中的《西江月》(无故寻仇觅恨)及其三个英译本进行及物性深度剖析,可加深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关于“明月别枝惊鹊”●陆精康“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起首两句。“别枝”乃至整个句子的意义,素来众说纷纭。(注)朱光潜先生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一文中,对该句作了“与一般解释不同”的分析。朱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14.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记叙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结尾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警示后人引以为戒。高中《语文》第三册把“多谢后世人”中的“多谢”解释为“嘱咐”,对此我深有疑惑。这里“谢”作何解,注释未提及,根据“谢”的几种常用义根本解释不通,是不是注释错了?  相似文献   

15.
在教材第十册“积累·运用八”中,我们学过辛弃疾的《西江月》。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他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总计六百多首,内容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爱国词、乡村词、闲放词、爱情词。其中爱国词和乡村词是两项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6.
何伟松 《现代语文》2009,(7):130-131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蒲松龄《狼》一文中,对“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句“假寐”一词的解释争议颇多,教材注解中解释为假装睡觉。配套的教参书中,在练习说明第二题第二句解释假寐这一加点词时也解释为假装睡觉。可见,编者对“假寐”一词的释义确凿无疑了,学生手头许多辅导书也对假寐作这样的解释,大家都认同“假装睡觉”这一解释。其实也很好理解,假,假装;寐,《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公羊传·僖公二年》,意为睡觉,这样假寐解释为假装睡觉也顺理成章了。但有人对此提了不同意见。《您真的理解这些词?》一文中(《半月选读》第七期郭灿金许晖)指出“假寐”解释为假装睡觉是错误的,并引用《诗经》:“假寐永叹,维忧用老。”郑玄笺:“不脱冠衣而寐日假寐。”高郭注:  相似文献   

17.
诗词好读但难教难学。难在哪里呢?难在进入意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字、词的解释、分析入手,试教辛弃疾的《西江月》和王之涣的《凉州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朱光潜先生《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见高中语文第五册)在评析辛弃疾《鹧鸪天》《西江月》两首词时,采用“上半阕”和“下半阕”来指称上下词段,是否妥当?阕,本谓祭事已毕而闭门。《说文》云:“阕,事已闭门也。”引申  相似文献   

19.
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曾多次入选初中语文教材。该词中有一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后人多解做“人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有失妥当,“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主语不应指“人”,而应指“蛙”。  相似文献   

20.
关于李白《越女词》(其四)中“白地”一词,许多研究者理解为平白地,白白地。其实这些理解不妥。仔细研究,这首诗里的“白地”一词应该作白色的地面讲,即月光下洁白的空地,就是令人“疑是地上霜”的白色地面。准确解释此词的意义,才能合理地理解这首诗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