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刘如燕 《广西教育》2014,(45):49-50
正关于"书面语表达"这个概念,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表述:第一学段1-2年级为"写话",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为"习作",第四学段7-9年级为"写作"。这间接表明,在书面语表达的教学方面,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从新教材的编排上看,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以识字、阅读为主,语言表达以"听说活动"的形式呈现,注重培养听和说的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低段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也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部分分为几个阶段,把第一学段(1~2年级)称为"写话",把第二、三学段(3~6年级)称为"习作",到了第四学段(7~9年级)才称为"作文"。其实新课标这样的提法,淡化了作文概念,旨在提醒低年级的语文教师,低段的"写话",不是成人的写作,甚至连习作也算不上,只是写话的一种练习。既然只是一种写话的练习,那么它就像学生平时朗读  相似文献   

3.
<正>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有人说"得语文者得天下",而作文又是语文的重中之重。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写"可以说是语文素养的一个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实验版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对写作进行了不同阶段的划分,第一学段(小学1~2年级)为"写话",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为"习作",第四学段(7~9年级)为"写作"。之所以做这种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样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从阶段目标的提法来看,“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四个学段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之下将九年义务教育按年级划分四个学段,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第一学段的写作称为写话,二三学段的写作称为习作。无论是写话还是习作对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现实的小学语文习作弊端颇多,学生写作现状差强人意。笔者根据小学实习经验对小学语文习作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应对小学语文习作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一、如何认识“习作”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方面,在不同的学段用了不同的概念:第一学段(1-2年级)是“写话”,第二学段(3-4年级)和第三学段(5-6年级)是“习作”,第四学段(7-9年级)是“写作”。运用不同概念的目的是使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体现教学的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从阶段目标的提法来看,“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四个学段完全相同,没有改变。但“作文”就不一样,1—2年级是“写话”,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学教学目标的概述中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文学教学目标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进行表述,一共分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1]。中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了关于文学教学的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思路明确提出,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0.
龙慧 《吉林教育》2006,(7):57-58
一、如何认识“习作”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方面,在不同的学段用了不同的概念:第一学段(1-2年级)是“写话”,第二学段(3-4年级)和第三学段(5-6年级)是“习作”,第四学段(7-9年级)是“写作”。运用不同概念的目的是使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体现教学的梯度区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新和先生在《“写话”、“习作”与“写作”辩正》一文中对“习作”作出阐释:“从教师的角度看,‘习作’只是在教学情境下进行的写的训练,是一种教学行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生产的实践行为,是一种虚拟的写作,不是一种真正的写作。”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把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写作称为"习作",顾名思义,就是练习写作.三年级学生刚开始习作,既缺少习作的内容,也缺少表达的语言,因此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关注学生习作内容和语言的同构共生.  相似文献   

12.
刘洁 《甘肃教育》2014,(21):46-4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写作目标分为四个学段,并有不同的称谓。第一学段称之为"写话",第二、三学段称之为"习作",第四学段称之为"写作"。称谓不同,作文的性质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小学阶段的作文起点从"写话"开始,第二、三学段进入练习作文阶段,即习作,其性质是练笔,不是创作。因为是"习作",所以在内容上要求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强调"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不再像过去那样统称为作文,1~2年级叫写话,3~6年级叫习作,7~9年级叫写作。小学阶段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作文是语文的“重头戏”。然而,多年来困扰着老师和学生的恰恰就是这个作文。过去的语文考试,往往失分最多的就是作文。许多学生视写作为畏途,一提作文就头痛。有人调查,学生不喜欢作文的比例竟高达49%。究竟原因何在呢?诚然,写作本身并不容易,因为学生的作文水平往  相似文献   

14.
蔡秀霞 《新教师》2020,(1):34-3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的写话有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二年级下学期作为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阶段,其写话训练是衔接第二学段习作的重要桥梁。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卓有成效的写话训练呢?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为此,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就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由此可见,小学三年级的写...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1~9年级各阶段朗读训练都有明确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第三学段(5~6年级)到第四学段即初中各年级提出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学习"到"用"再到"能用"虽用词略有差别,但真要落到实处、训练到位,不下真工夫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7.
习作训练在哪个年级"起步",这个问题一直有约定俗成的结论.大家基本认同的起步年级为三年级.这个结论多年来一直左右着小学习作教学.然而,我对这个结论却不认同,而且新课标中也没这个说法.新课标的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写作这个条项,有这样一句话:"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1~4年级都划分为习作的起始阶段.  相似文献   

18.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的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学习默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初步学会默读";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为"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其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尽量符合个人写作能力成长的"序列"。但综观人教版新教材的习作内容编排,因其主要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并没有严密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3—4年级)中设置的"阅读"目标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习作"的目标有"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可见在小学中年级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联系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四年级的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