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怡华 《出版广角》2016,(11):75-77
随着主流媒体"两微一端"的飞速发展,跨平台联动的"新媒体+"将成为未来传播媒体的新格局.文章对13种出版类期刊微博、微信、客户端的基本情况和运营态势进行研究,分析此类期刊融媒体平台的特征,并提出融媒体背景下出版类期刊的转型策略,以期推动其创新发展和移动化转型.  相似文献   

2.
陈璐 《传媒》2016,(23):54-56
微信是腾讯公司开发的针对手机用户的一款社交APP,微信公众号是自媒体时代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对微信公众号的品牌营销是目前业内讨论的热点."订阅号"和"服务号"将微信的传播方式从人际传播领域扩展到群体传播领域,由点对点的传播变身为点对面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服务号"主要是企业推广服务的平台,"订阅号"主要针对个人,成为草根意见领袖展现自我的自媒体舞台.  相似文献   

3.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涌现了大量的自媒体人,他们依靠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吸引粉丝和流量,实现变现.然而,在如今风云变幻的互联网时代,仅仅以文字等内容实现变现的微信公众平台早晚会被消耗殆尽.专业的运营团队、多元的盈利模式、打造品牌化传播策略才可能在自媒体时代占领新的制高点.本文将基于微信公众号"胡辛束"这一个案,探析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的转型,看胡辛束是如何实现以品牌化取代个人化的.  相似文献   

4.
王兆屹 《出版广角》2016,(15):77-79
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是出版业巩固思想文化阵地、履行文化职责和壮大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微信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微信公众平台已经对用户的移动阅读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已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重要平台。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出版机构必须正视新兴媒体的强大影响力,正视微信自媒体的价值,深入分析当前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现状。传统出版社的微信公众平台要做到精准定位,多种推送形式相结合;积极创新,多种推送内容相调和;挖掘应用,多种自定义功能相契合;突破限制,多种传播渠道相融合;广纳贤士,多种新媒体人才相聚合,才能发挥出版业公众平台的巨大潜力,打造真正属于出版业的微信时代。  相似文献   

5.
随着微信自媒体的兴起,微信公共平台的推出,以微信公共平台为依托的自媒体品牌得以迅速发展,这种新型自媒体的发展也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微信自媒体公共平台的发展出发,将以大学生为主要目标群体的微信自媒体品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调查采访,探究校园微信自媒体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校园微信自媒体品牌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4,(17):59-63
本文所研究的"微广告"是指依托微信、微博、QQ等主要自媒体平台与"微片化"的受众进行沟通与传播,重点关注微广告在自媒体平台下所呈现出来的分享形式与扩散特点,剖析广告主在运作微广告过程中存在的诸如内容与表现形式直白单一、过度推送造成干扰、垃圾信息引发反感等问题,进而从微广告的自我定位、信息内容的可读性与趣味性、与受众建立情感共鸣和互动、信息传播频率和时机等层面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为微广告的运营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微阅读时代微信学术类公众号的发展现状,并对由中国人民大学数字媒体公司近期发布的“壹学者”微信学术平台从组成、主要功能、特点进行了描述与总结,并结合微阅读特点,根据传统PC学术平台、企业微信公众平台展望移动端学术平台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自媒体虽然影响力巨大,但商业化始终存在障碍。盈利困局之下,全球用户已破6亿且具丰富应用接口的微信平台能否成功破解货币化难题,自然成为各方面密切关注的焦点话题。本文聚焦微信平台自媒体发展,拆解典型微信自媒体账号运营案例,深度解析其盈利模式,并提出"粉丝"众筹将是自媒体货币化的关键所在。多元尝试:微信的四种盈利模式依托微信平台商业化布局的逐步落实,部分微信自媒体账号开始进行盈利化尝试,其中少数账号获得了较好的收益。经过观察,笔者总结了四种基本模式。广告模式:以"孕峰"为代表。广告模式是指通过自媒体微信公众账号渠道有偿发布广告信息的盈利方式。主要广告形态包括图片+文字  相似文献   

9.
媒体融合时代,媒介的边界逐步消失。企业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的上线与发展,使企业拥有了低门槛的"自媒体"利器。在微信公众平台强关系的传播社群里,企业掌握了充分的话语权,对碎片化信息进行重组、再造、传播,发挥企业微信订阅号的媒介功能,满足多重诉求。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滞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简而言之,可以认为是公民用以发布自己经历、观点的载体。Web2.0时代到来之初,自媒体通过个人博客、网络社区的论坛等方式有过迅速的发展。2011年腾讯公司出品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出现,并在2012年超越微博称为新兴得互联网服务。同年8月,微信推出公众平台服务,由于其可以实现群发推送、自动回复等功能,广大自媒体人将其视为极其有希望的发展载体。不可否认,微信超过3亿的客户群体对于创建和形成自媒体品牌极具影响力,但自媒体在微信平台上的发展是否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尚有待观望。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微信平台进行分析,以期得到自媒体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使自媒体能够在微信平台上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选题是对于准备出版的作品的构思与设想,微信是近年兴起的自媒体聚集地,大量的内容被生产出来用以丰富受众生活及商业目的,在这过程中十万百万级"爆文"屡见不鲜,本文以微信内容分析为主体,提出选题对策、衡量标准、技巧性原则的规律意见.  相似文献   

12.
社交媒体时代高校档案文化建设面临"供""需"两难困境,本文从微信公众平台给高校档案文化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入手,分析探讨高校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和保障策略,依托档案工作"微"平台,实现档案文化资源有效利用,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宣传教育功能,提升高校档案工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移动互联时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作为主要媒体存在形式的自媒体更是从微博转战微信平台。本文通过研究在移动互联媒体时代下自媒体的发展,主要结合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研究对象来阐述其传播内容、模式、效果,并将其置于经典的"5W"模式之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以博客、微博、微信以及智能手机App应用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的快速兴盛,由文学创作者、文学编辑、文学期刊、文学出版、文学传播等构成的文学生态受到相当大的冲击。本文认为传统文学出版通过借力自媒体平台,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5.
自添加了"公众号"功能,微信从最初的社交媒体转变成为包括新闻等在内的信息发布和交换的平台。自此,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抢占和挤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但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人们对媒体的需求满足都有赖于"内容"。特别是对于媒体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来说,如何打造"有价值的内容",将成为传统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6.
微信出版运营现状及盈利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云 《编辑之友》2015,(8):24-27
随着互联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作为智能手机社交应用工具,逐渐成为众多手机用户必备的社交平台软件,2011年1月一经推出便受到热捧,用户量激增.在此基础上,微信运营商——腾讯公司着力打造集沟通交流、购物商用于一体的、功能强大的商务型网络服务平台,而不仅仅是一个功能单一的聊天工具.在微信平台内容推送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微信出版应运而生,而微支付功能的推出,给微信出版盈利模式的建立健全提供了可能.文章综合分析了微信出版的现状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微信出版已出现或未来可能出现的盈利模式,旨在关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助益,为微信出版的发展壮大提供.  相似文献   

17.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信息的输出呈爆炸式增长,高校微信公众号作为高校重要的宣传平台,出现了许多"爆款"文章和相对应的热词.本文以全国十所高校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调查,确定高校微信热词,通过对热词的分析,发现其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微信公众号,已成为自媒体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本文分析了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并重点探讨了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的育人功能,以及如何发挥该功能,以期促进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有人将2013年称作是"微信公众号元年",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了空前活跃的自媒体基地。据统计,已有上百家纸媒认证了微信公众号,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拓展自己的受众群体,提升影响力。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个人,也开始试水微信公众号。毋庸置疑,微信已是当下网络社交媒体中的领头羊,而微信公众平台则成为了自媒体的狂欢场。  相似文献   

20.
储靖伦 《声屏世界》2014,(10):63-65
<正>微信自2011年问世以来,仅用两年时间就赢得3亿用户,并且用户数量保持快速增长。许多媒体人看准了微信公众平台精准的到达特性,纷纷试水微信自媒体。一时间,"罗辑思维""云科技""移动观察""鬼脚七"和"小道消息"等公众账号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随着公众账号的增多,平台不断升级,其乱相已初步显现。面对不容乐观的经营现状,微信自媒体该如何突围而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