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最近从友人处提到了一本《千家诗》。这本诗选我儿时只看见过,却没有读过.这次我从头至尾浏览了一遍,发现有署名司马光的一首绝句《客中初夏》,其末句云:“惟有葵花向日倾,”我一下发蒙了.前些日子我还在《闲话》中说宋人不可能看见向日葵。司马光的诗不是要打我的耳光么?急忙找来《四部丛刊》的影印绍兴本《温国文正司马光文集》,一查,没有发现这首诗。我就怀疑它是明  相似文献   

2.
19年前,县里刚办了一张报纸,我下班后走了30公里去县文化馆。想请编辑老师指点一下。我自妫酷爱写作,写了很多诗,以致堆成了一本厚厚的“诗集”.但竟没有一首变成铅字。这一次我想请编辑老师当面指点一下,看能否选一首在县报上发表。  相似文献   

3.
在爸爸留下的1986年的剪报里,有爷爷写的一篇散文《诗话》,后面附着爸爸写的一段文字,他写到:记得1946年,在马叙伦先生等上海人民代表在下关车站被特务打伤之后,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之后,父亲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父亲没有留下底稿,我各处找,找了几年也没找到。昨天商金林同志来看我,给我捎来了父亲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诗话》,这首咬牙切齿的诗,原来在这篇散文中。……  相似文献   

4.
我没有想到,我能成为一名党报编辑,更没有想到当文艺编辑。5年前,我正上高中一年级,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83团中学读书。那时,虽然我的作文写得不错,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里讲评,但我根本没有想到将来会当编辑。一次,在班里举行的联欢会上,我来了灵感,信口吟了一首小诗。同学们听后,都说写得不错,纷纷劝我投稿。在大家的鼓励下,当天我就将那首小诗誊写在稿纸上,寄给了《阿勒泰报》。  相似文献   

5.
《写给父亲》这首诗,是我在父亲周年忌日的前夕写的,在1990年11月6日的《河南农民报》刊出后,出人意外地收到一些读者来信,一部分是我所熟识的同道,一部分则是陌生的朋友。其中新乡某医院的一位读者,带着该诗的剪报专程来郑州,向我讨教关于这首诗的创作体会。如此以来,我获得了几分理解。理解是一种幸福,被理解也是一种幸福。记得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在9月的一个傍  相似文献   

6.
四十年前,当我初学写诗的时候,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一位编辑在给我的退稿信中写道:“一首诗首先要有一个完整新颖的构思,再有一两句警句,它就是一首好诗了。”她的话永远地记在了我的心里,成了我写诗所遵循的原则。 构思二字的起源已经无从查考了,但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写诗的人无不在构思二字上下功夫。一首诗的成败主要在于它的构思巧拙和选取角度所决定的,然后才是语言的新鲜和形象的选择等一系列工程。我自己也曾把诗的构思比喻为建筑师的建筑设计,一首诗和一座楼应该看成同是一项工程,一座楼首先要确定它是高层还是低层,是…  相似文献   

7.
《出版史料》2004,(2):27-29
景端同志:我翻译的《堂吉诃德》里,没有翻译开卷十一首塞万提斯自撰的赞美诗。我不翻,是经过再三斟酌的。翻译这组诗的一位英语译者说:绝大多数译者不译这十一首开卷诗;这一组诗,虽然说不上有什么好,却和全书宗旨是协调的,而且《前言》里已提到了,不该略去。我亦深以为然。我细细读了塞万提斯的《前言》(Prologo),  相似文献   

8.
四十年前,我在山西做新闻.一位朋友吟诵一首诗给我听.她告诉我,这是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习作,省军区的孩子,名叫郑渊洁. 小郑当时已是社会青年,经常出入军区歌舞团,和阎维文等一帮兵蛋子捣乱.  相似文献   

9.
邻人的花园(九) 《第一次亲密接触》的作者是理科生,小说我看完就忘了,但开头那首诗就觉得十分别致:“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我有一千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别致在哪里?不就是“长得”像几何学的证明题吗!  相似文献   

10.
今年5月底,洛峰夫人孙幼礼同志将她抄存的洛峰同志历年所作的旧体诗词七十二首,送给我和范用同志看,其中有一首《塞上林花》: 极目河山千万里,新松葱郁处处栽。草原繁锦铺大地,采得半束干枝梅。这首诗作于1980年8月,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首诗了。那年8月中旬,洛峰同志主持出版协会在承德办的干部读书班刚刚结束,他回京不久的一天晚上,我到南河沿三十七号去看他,见到一束花插在长条几上那个素雅的白瓷瓶里,花枝已经干枯,但红色的花瓣仍然很鲜妍。洛峰同志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这是我在承德带回来极有名的干枝梅,你大约还没有见过。这种  相似文献   

11.
我也曾迷恋过诗:曾熟读唐诗三百首,曾摘抄了厚厚一本动人的诗句,曾在四季的更替、景致的变换中捕捉诗的气息,曾在日记本里挥洒一行行激情的话语。但这已是多年前的往事了,人们常说,人在年轻时个个都是诗人,我承认,这话确有几分道理。从象牙塔中走出来,日子似乎越过越快,也越过越实在。这世界太喧嚣繁杂,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去沉思默想,也没有什  相似文献   

12.
故事与绮梦     
写一首诗我必须用阳光的温暖与纯净用酒的香醇用芳草的鲜嫩和春天的微风来写这首诗我必须回避丑陋和罪恶回避粗鲁的言词与华丽的辞藻回避阴影、泥沼和迂回的弯道我必须用骨髓中的信念和血液里澎湃的声音以及泪光闪烁的情意把这首诗写在心里让你来翻阅和诵读我要把这首诗写得更纤细柔软些就像是蟋蟀的触须能够让你一触到就产生拼搏的欲望直到耗尽你所有的精力然后只留下容许说一句话的气力说我是这样的爱你!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是宋代豪放派诗词的领军人物,读他的诗往往热血沸腾.然而,他曾写过一首不怎么豪放却非常出名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显然,这首诗远没有“大江歌罢棹头东”的壮阔气势,但却很有看头,起码它集合了中国古代朴素哲学观精华,解读了认识事物的多重性和多样性,非常富有哲理.这对我们寻找新闻写作角度带来了启迪,那就是:面对一座新闻矿山,站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我们将看到不同的风景,完全可以写出更多更加精彩、更加多样的新闻作品来.  相似文献   

14.
初学写诗大多处理不好“意”与“象”的关系,或生硬做作,或寓意轻浅.前几天,江苏省一位青年寄给我一组诗,摘录两首如下:一首题为《蒲公英》:“乱草丛中举绒珠/卓然独有/轻风吹来/巧云走——/为了理想,为了自由/带着年轻的心悠悠,悠悠……”这首诗的缺点是:(一) 作者虽然把握了蒲公英轻盈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让物象寓含着自己的意绪,但对物象的描绘过于粗略,没有表现出蒲公英的独特点,更没有写出作者寄寓它的独特的情思和独特的新颖  相似文献   

15.
这已经是18年前的事了———那时 ,正值一个乍寒乍暖的季节。从井下出来 ,已经是早晨7点(我是头天晚上9点下井的 ,整整在井下干了一个通霄) ,我不顾劳作的疲倦 ,挤上长途客车 ,去了30多公里外的县文化馆。我此行的目的很简单 :县里刚办了一张报纸 ,我想请编辑老师指点一下我的“诗集”。这么简单的目的 ,为何如此火急火燎地赶去?这其中有一段苦涩的经历———我自幼酷爱写诗 ,写了很多诗 ,也投寄了不少的诗 ,但除了在校园、矿区的板报和广播站选用外 ,没有一首变成铅字的诗。但我仍然坚持写 ,以致堆成一本厚厚的“诗集”。时间长了…  相似文献   

16.
一 "威权"坐在山顶上, 指挥一班铁索锁着的奴隶替他开矿. 他说:"你们谁敢倔强? 我要把你们怎么样就怎么样!" 奴隶们做了一万年的工, 头颈上的铁索渐渐的磨断了. 他们说:"等到铁索断时, 我们要造反了!" 奴隶们同心合力, 一锄一锄的掘到山脚底. 山脚底挖空了, "威权"倒撞下来,活活的跌死! 此诗题为《威权》,是一首典型的左翼诗,作者是胡适.《威权》的末尾有一个注释:"八年六月十一夜.是夜陈独秀在北京被捕;半夜后,某报馆电话来,说日本东京有大罢工举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左翼诗歌非常时尚,连郭沫若为自己的诗集《女神》写的序诗,也会写成这样:"我是个无产阶级者:/因为我除个赤条条的我外,/什么私有财产也没有./《女神》是我自己产生出来的,/或许可以说是我的私有,/但是,我愿意成个共产主义者,所以我把她公开了."  相似文献   

17.
讲清楚诗是什么是困难的,讲清楚当前诗的走向并做出让人们认同的评价就更困难了。我不懂诗,偶然写一点,只是情之所及兴之所及,不像在坐的诗人们都写了几十年的诗,都发表了一两千首,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形成了他们对于诗的较为稳定的见解。我只是由于工作的缘故,每年都读点诗,写点关于诗的文章,所以今天似乎是门外谈诗。  相似文献   

18.
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开成立大会,到会廿一人。我父亲是十二个发起人之一,他没到会,躲在甪直一门心思作新诗。其中一首是受了我的触发,我认为是他最好的一首教育诗,题目是《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9.
诗之为诗,其特征之一在于:譬如你可以向我转述一篇小说的情节,但你不可能向我转述一首诗。这就像歌.除非你向我直接唱出它,否则你无法让我知道这首歌。我们常常将诗等同于诗歌,这说明诗不是视觉的。所以哪怕你将一篇散文截断成诗的书写形式,也不是诗;诗是听觉的.这不仅仅意味着它的节奏,还意味着它与我们的难以名状的生命世界息息相关。视觉是透明的,也是向外的.它向我们显示的是眼前这个世界.即唯一可能的世界,是我们的条分缕析的理性去应对的一个世界。但听觉却不同,它是向内的.如果说视觉与我们的生命世界之间隔着一道理性的滤网,那么听觉就直通我们的浑沌的原始的存在.在那里,完整地保存着被这个世界所否弃、压制、遗忘或尚未实现的无数其他的可能性。保留着全部的希望与恐惧,它唤起一种远比视觉更为辽阔、高远、深邃的关于存在的总体之思。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说诗比历史更真,在于历史只是无数可能性中已经实现的那种可能性。由于诗总倾向于从一事一物而达于普遍的或总体的思。它就是一个隐喻.它必须在个人的内在经验中展开它的意义。所以海德格尔阐释的荷尔德林其实只是被他自己的经验世界内在化的荷尔德林;同时。诗也必须在它自己所属的语言中展开自己,因此当阿波利奈尔的诗Le pond Mirabeau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其实已变成了另一首诗,在另一种语言中展开自己。  相似文献   

20.
我在八九岁时,第一次写了一首诗。 那时我父亲是好莱坞的大亨,派拉蒙制片公司的经理。母亲在各种学术活动里是个领袖人物,帮忙把“文化”介绍给二十年代充满活力的好莱坞。 母亲读了我的那首小诗,哭起来了。“柏弟,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