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悲欢离别辞慈母 1969年1月6日,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天.当时年方18岁的我,已由一位调皮的顽童渐渐长大,成为武汉32中的一名学生.同班8位同学(其中三位女生),踏上鄂西山区的征途.我当时在初三(3)班是复课闹革命领导小组主要成员,这次理所当然当上“知青”小组长.  相似文献   

2.
我是怀着惊讶,感慨、沉思一系列情感看完韩国申宜真所作的<不必牺牲自己也可以教出幸福的孩子>,读到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通常都会怀抱书香,寝食难安.之后,我连续阅读了这个系列的另外三本,并把它推荐给了周围的十三位女性朋友,第十四位是我的母亲.这十三位中有十二位朋友在一周内都发来消息告诉我:"书里说的就是我,这简直就是解救我的魔咒啊!"  相似文献   

3.
毛鹏 《出版参考》2015,(2):29+15
2014年5月14日下午,忽然收到天津寄来封面上写有徐寄字样的一封信函,我的心咯瞪了一下,怕是徐柏容同志出事了.果然,一页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具名的印有标题“徐柏容同志生平及事迹”的文告出现在我面前,柏容同志于5月3日辞世了.柏容同志是我的兄长,我的良师益友,我为失去这样一位兄长、一位良师益友、也为出版界失去这样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编辑而感到无限哀痛.  相似文献   

4.
热爱     
我是一位农民通讯员,4年发稿100多篇.我的体会正象爱因斯坦说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开始写稿时,我总感到周围发生的一切事都很平凡,没什么可写.一位队长田玉昌为了本村五保户生活得更好,竟把自己17岁的儿子给了这两位五保老人。这既给两位老人晚年带来了欢乐,又给村上农户减轻了负担,于是我写了篇《共产党员田玉昌送子赡养  相似文献   

5.
初学写作时,我了解到:一位残疾青年身残志坚,克服重重困难,脱贫致富.我在原稿中重点写他如何勤劳致富.另一位通讯员看稿时提出,通过这位残疾青年重视  相似文献   

6.
一度应邀访问台湾数月.某天在台北市的永康街闲逛时,我无意中闯人一位陶艺师的工作室兼店面.老板看起来五六十岁,面容清癯,精神矍铄,穿着旧式布衣,像一位热爱诗歌的老农,我竟然想起陶渊明!  相似文献   

7.
絮语     
芮嘉 《出版参考》2014,(18):14-16
2010年,大学毕业的我考研失利,与一直向往的名校失之交臂.就这样,我抓住了当年安徽出版集团报名招考的尾巴.笔试,面试,一直到被分进安徽少儿社的对外合作部,面试我的女士保持着迷人的微笑向我介绍了我社对外合作部的人员构成:一位主任——她自己,一位前辈老师,一个新成员——我.这厢心里默默吐槽真是个微型部门啊,那边主任竖起一根纤细的手指: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我们部门的工作可不轻松哦.  相似文献   

8.
1981年仲夏,我从学校毕业,手拿一个被称之为“档案”的纸袋,兴冲冲地去组织部门报到.还未进门就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走进屋里,只见五、六个人围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妇人,老妇人正嚎啕大哭,那哭声震颤人的心灵.见我进来有人问找谁,我递上毕业生分配介绍信和纸袋说报到上班.那人接过介绍信和纸袋安排我坐下,随后与另外一位同事走到里面商议.老妇人还在哭泣,我好奇地站起身来问围着她的人,老妇人为什么这么伤心?一位同志告诉我她老伴的档案找到了.我纳闷档案找到了还哭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我从来想过我会当记者,即使是在充满五彩瑰丽梦幻的孩提时代.我的父亲是一位记者,一位非常出色、敬业的记者,他几乎把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在工作中,颇受人尊敬.然而这样一位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的“老记者”却不希望他的三个女  相似文献   

10.
一位优秀编辑家张安塞同志骤然病逝的消息,使我震惊.山西人民出版社杜厚勤同志在电话中告诉我这个噩耗的时候,我禁不住想起许多往事.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新闻人,韬奋奖一直是我内心最脆弱的那部分.因为它的神圣庄重,因为它的难以企及.我几乎从来没有把它和我联系在一起——直到报名前我们的宣传部长张江说了一句话:《辽宁日报》进报亭、进家庭需要业界、学界的认可. 86位评委,33位候选人.在这样激烈的角逐中居然传来了我获奖的消息.惊喜之后,我似乎有一种眩晕感.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和谐共处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我作为新四军的一位老兵,不禁时时想起抗日战争年代和美国一位飞行员相处的一段友好日子.……  相似文献   

13.
一本新出版的<庞希泉画集>放在我的画案上,这是一个多月前希泉特地送给我的,这个画册我还没来得及仔细品读,就传来了希泉去世的噩耗,真是苍天不公,让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朋友好同事,报界失去了一位好同仁、画坛失去了一位才华出众的画家.  相似文献   

14.
外行谈书法     
千树 《档案管理》2000,(3):48-48
说来惭愧,我写字很差,眼光更差,却认识不少书法朋友.有时小聚,朋友们酒后挥毫,各畅其志.看着线条满纸,我常常一头雾水.逢友收笔之后问我意见,只好顾左右而言他,或做高深状,凝神无语.这一招挺唬人,有一位临池二十年的朋友出书画集,竟然找我写序.推脱不过,加上虚荣,便避实就虚,以人论字胡抡了一篇.谁想又有一位找上门来.世上事往往假作真时真亦假呵!  相似文献   

15.
十几年前,一位写小说的学长约我小酌.酒过3杯,老兄话多了:你别看我红,可在编辑眼里,我只是他们门口的石狮子而已.一家杂志到北京来,说是宴请作者,把我也叫去了.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弹性     
一位朋友送我一本硬笔书法字帖,不经意翻了翻,感觉字写得清俊飘逸.很是耐看.而真正让我吃一惊的是,作者姬明竟是一位高位截瘫家庭极其贫寒的年轻人,据朋友说,姬明的字是仰卧在床上一手扶着三合板一手抬笔向上写的.  相似文献   

17.
1995年2月1日吴孟复先生溘然长逝.噩耗传来,我昏花的眼里禁不住溢满泪水.他诲人不倦的期望的眼神,弥留之际的形象和那冒着寒风上千名江淮学人沉痛悼念的动人场景历历在目.我为学术界失去一位后河后海,学识渊博的大师,也为自己失去一位恩师而恸哭.  相似文献   

18.
王志冲 《档案与史学》2005,(12):18-18,34
2003年12月,我的自传体作品《钢铁情缘》出版.书中提及一位比我年长28岁的大表哥.  相似文献   

19.
8月的一天,我接待了一位头戴礼帽,手拄拐杖,胸戴一排勋章的长者.他颤抖着从衣兜里掏出一封介绍信,请求我给他查找档案.看着他的装束,我惊奇地接过他递过来的介绍信.  相似文献   

20.
白净 《青年记者》2016,(22):64-65
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我所在的汕头大学,每年会从毕业生中选择一位同学,授予“汕大奖章”.进入最后面试的8位同学,都是各个学院的尖子生.面试的时候,评委会问一个问题:“你今后打算做什么?”今年,工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工程师!”理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科学工作者.”医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医生.”文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后,轮到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回答,她说:“我要做一名传播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