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论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开发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隐性课程是独立存在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对人的影响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影响,其德育影响是最大的,居于核心的地位。站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从课程理论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不和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低效现象的根本原因。对高校德育中的隐性课程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设计与优化,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和谐,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显性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隐性德育课程往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发挥着显性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探究隐性德育课程的价值功能,注重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的融合与渗透,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学校主要通过进行课堂教学、建立隐性课程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学校主要通过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教育。我国学校应以美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参考,并结合我国国情,通过重视非德育课程、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创设学校环境、开展实践活动以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等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课程是由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教师人格魅力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显性德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政治理论与哲学理论的传授;隐性德育课程则主要是将这些理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观念或政治观念,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然而近年来,高校德育工作的失效性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在对显性德育课程考察的同时,隐性德育课程也进入人们的视野。隐性德育课程的构成要素,大致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中包含的隐性德育课程、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与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5.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而言的,隐性课程的概念是对现代整体教育理念的积极体现,它的引入使人们认识到教育环境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隐性课程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影响,它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也对学生德育发展产生影响。本文从隐性课程与德育的关系、隐性课程对学生德育发展的影响、隐性课程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实现途径等方面,探究隐性课程与学生德育发展的关系,试图进一步发挥隐性课程在学生德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隐性课程的特质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隐性课程的施教与受教机制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结构的形成,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隐性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发展功能。高校应重视和充分开发、利用隐性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隐性课程区别于传统的道德教育,是真正的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德育功效,在知、情、意、行四个层面上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铸造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8.
隐性课程区别于传统的道德教育,是真正的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德育功效,在知、情、意、行四个层面上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铸造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9.
隐性德育课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课程问题总是居于中心地位。我们通常所称的学校课程是明确的、事先编制的,即显性课程,也称常规课程、正式课程。隐性课程又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德育课程,即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的意识和心理反应,对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教育因素。根据其实施的方式和机制的不同,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综观我国学校德育,其实施途径和方式主要以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为主,其次是活动性的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再次是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的品德教育,这些都属于显性德育课程。显性德育课程因为灌输的成分较大,教学内容与手段相对滞后,削弱了德育的实效。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要求,需要转变传统的“小德育”观念,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大德育”的视野中。这除了要发挥显性德育课程的作用外,更要关注以往被忽视的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10.
从德育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途径和心理机制来看,学校德育分为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类。隐性德育是指德育工作者将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等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主感知道德经验、形成道德品质的德育过程。隐性德育具有内容综合性、德育环境多样性、学生主体决定性、德育方式浸润性、结果非预料性等特征,与显性德育有机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教育作为一种不露痕迹的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道德教育功能.高校德育应该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根据隐性教育载体的特征,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载体至少应该包括校园环境、校园文化、规章制度、网络空间、道德楷模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当下中学德育课程以显性德育课程为主。其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价值无可否认,但是显性德育课程内容的认知性与德育内容内化过程的体悟性之间产生矛盾.导致德育成效不高。隐性课程最初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提出,他认为: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独特的学校气氛,构成了潜在课程.其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布卢姆认为,隐性课程与学校所强调的品质以及社会品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王文芳 《文教资料》2011,(5):143-146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有多种。隐性课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与正规课程相比,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隐性课程德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德育应充分挖掘隐性课程教育因素,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苗桂红 《山东教育》2003,(17):43-43
《中学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不仅属德育性质的课程,而且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等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教学实践中,我依据初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在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方面作了几点有益的尝试,现作一简单介绍。一、思想政治教学与德育目标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首先结合教材内容确立德育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时刻牢记思想政治课在本质上就是一门德育课,…  相似文献   

15.
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效果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学校德育课程包含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两大部分,隐性德育课程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结合,它具有隐含性、不确定性、累积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学校隐性德育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环境、学校人员以及学生交往中,可以通过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道德素质和改变学生评价观,优化学校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16.
一、高校德育课程的内涵分析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高校德育课程是指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给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经验的总和,是学校为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以各种方式,使学生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  相似文献   

17.
成人高师院校隐性课程本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成人高师院校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是充分发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由此,探究成人高师院校隐性课程的涵义、特征及功能,有利于提高对其本质的全面认识,这对于有效实施德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以隐蔽形式传递给学生的有关价值、态度、情感、信仰等方面的非学术性教育经验,它主要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受教育者获得良好品德经验。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概念出发,对隐性课程的特征、存在领域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现代德育是一种知性教育,其割裂了道德内在与外在结构的联系性.为摆脱现代德育的困境,需要通过体验道德教育、情景道德教育、生活道德教育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完成隐性道德知识与显性道德知识之间的转化,以实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0.
德育分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只重视显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而忽视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作用。隐性德育作为完整德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特点表明隐性德育也是一支重要的德育力量。学校德育要实现既定目标,必须使两者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