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诗教"的雏形始于孔子"以《诗》执教",据《礼记·经解》记载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对"诗教"含义的阐释、实施的原则及其总理念均涵盖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这对当今语文诗词教学的施教过程和实质都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2.
孔子论《诗》,以《诗》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从而奠定了儒家"诗教"的传统,本文从"温柔敦厚"的诗歌品格和"兴、观、群、怨"的诗歌社会功能两方面出发,对孔子儒家诗教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3.
刘景文 《现代语文》2006,(11):40-40,24
一、儒家“诗教”的内涵“诗教”这一提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达,《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挈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1]p1609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们知道《礼记》一书是由汉儒整理的西汉中期以前先秦儒家的理论著述,见于《礼记》的“诗教”主张虽然不能证明是…  相似文献   

4.
胡建义 《现代语文》2008,(12):94-95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在《礼记》中记录了孔子的一段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进入一个地方,那里的教育状况就可知道。凡是老百姓温柔敦厚的,那是诗教的结果。当然诗教本指《诗经》的教育作用,后来泛指诗歌的教育功能。孔子是诗教的首倡者,《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许多谈论诗歌的话。一次,  相似文献   

5.
<正>鸡年春节,央视推出一档最火的节目——《中华诗词大会》第二季,同时也让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火了一把。这把"火"引发了人们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潮,更引发了一些专家学者对当下古诗词教育的分析与思考。上师大教授王荣生表示,学习古诗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由此,引发了笔者对孔子"诗教观"的再思考。孔子日:"人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即《诗经》,《诗》教逐步演变成现在广义的  相似文献   

6.
温柔敦厚是一种富于东方美学特质的诗论,也是儒家诗教的核心。但主张“温柔敦厚”,提倡美刺讽谏《诗序》的精神,却不是《诗经》的传统,它并不能涵盖《诗经》的全部。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礼记·经解》曰:"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千百年来,"诗教"对形成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优良传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诗歌的鉴赏方法颇多,如抓住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温柔敦厚”,是儒家传统的诗教,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与诗歌理论的发展一直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审美要求据说是孔子提出的,但见诸文字记载,最早的却是《礼记》。《礼记·经解》说:“温柔敦厚,诗教也。”唐代的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解释说:“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这就要求诗人以委婉含蓄之词寄寓己意。在历史上,对这一审美要求的解释歧见颇多,有不少人甚至在解释时赋予它以自己的思想内容;然而袁枚在《小仓山房尺牍》卷10《再答李少鹤书》中公然提出“温柔敦厚”并不可信,他说:“《礼记》一书,汉人所述,未必皆圣人之言。即如温柔敦厚四字,亦不过诗教之一端,不必篇篇如是。二《雅》中之‘上帝板板,下民卒殚’,‘投畀豺虎,投畀有北’,未尝不裂眦攘臂而呼,何敦厚之有?故仆以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或者夫子有为言之也,夫言岂一端而已,亦各有所当  相似文献   

9.
潘德舆的《养一斋诗话》在对诗歌艺术风格的要求方面显示出征圣、宗经的特点。它重视孔子提出、苏轼引申的"辞达"说;它以虞集为模范,推崇质实风格,它重申《礼记》"温柔敦厚"的诗教主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古老的《诗经》、《离骚》繁衍了后代灿若星辰的诗歌佳作。诗歌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这是人们的共识。"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孔子提倡"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劳动者也重视诗的作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  相似文献   

11.
沈德潜"温柔敦厚"说继承儒家诗教传统,并加以具体化."温柔敦厚"说涉及人格、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表现方式三个层次:主张人格为先,这是"温柔敦厚"说的前提与基础;在诗歌内容方面要求言之有物,有补于世道人心;在诗歌表现方式上,主张含蓄蕴籍、渊涵婉曲.沈德潜提倡"温柔敦厚"说,是清初以来诗坛重倡诗教、重整儒家诗学传统的必然结果.此种学说之所以招致批判.主要原因在于其存在严重局限.  相似文献   

12.
汉代的诗学,基本上是《诗经》学,而《毛诗序》就是汉代《诗》学的纲领与津梁。“温柔敦厚”的“《诗》教”与《毛诗序》融合以后,“四始”、“六义”,“美刺”、“比兴”,“风雅正变”,“吟咏情性”,“发乎情,止乎礼义”,“温柔敦厚”等重要的诗学范畴,形成了汉代《诗》学的体系,并对汉以后的诗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心雕龙》与汉代《诗》学有极深的渊源关系。刘勰的诗乐观与《乐记》和《汉书&;#183;礼乐志》的关系紧密。受《毛诗序》的影响,刘勰弘扬了“四始”、“六义”。在美刺比兴方面,刘勰发展了《毛诗序》及汉儒各家对比兴的解释。另外,《文心雕龙》还继承和发展了“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3.
四书之中《论语》《孟子》引诗说教颇为频繁,但是二者所谓"诗教"的目的和方式又不尽相同,孔门诗教"温柔敦厚",多是用诗"专对、达政、进德",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因此社会教化功能很强,颇受历代统治者喜爱。孟子诗教在此基础上有所创见,说教方式灵活多变,且引诗多于论诗,也不再局限于引诗为用,有时也把诗中所述看做是可信的事实,引诗致用,从而达到一定的实践求是效果,这不得不说是对孔子诗学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礼记·经解》起首便引孔子云:“……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故《诗》之失愚……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何谓‘”温柔敦厚”?即《论语》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仪”。初读《关推》,常怪何以以澄澈教化为己任,一贯正经的儒家,竟拿一首情歌做自己经书的开篇,《毛诗》谓“咏后妃之德”,未免不是尴尬后的一种拙补,近人即当予摒弃①。子日:“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嗯无邪”’:。则今析索《关难)}还得从“思无邪”,即温柔敦厚上去入手。对《关难》主题的解释,今人…  相似文献   

15.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通过从诗教的内容,“思无邪”、诗教的手段.“兴观群怨”、诗教的目的,“温柔敦厚”等方面可以对孔子的诗教观作系统而又深层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个“诗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礼记·经解》曰:“温柔敦厚而不愚, 则深于《诗》者也。”千百年来,“诗教”对形成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优良传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诗情画意的感悟,已成为东方人特有的美感。随着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诗歌教学被提到了新高度。2003年苏教版 7-9年级 6册课本中编入古代诗词43篇,现代诗14篇。篇幅的增加,从一个侧面说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诗教。诗教偏重理性,强调情感的节制和净化,其美学宗旨是以温厚和平,怨不怒、哀不伤、乐不淫为致思始点。《礼记》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  相似文献   

18.
诗教的魅力     
诗教的魅力●王乃声董淑荣“诗言志。”运用诗进行教育,称作“诗教”。诗教,堪称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朵奇葩。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明代王阳明也主张“每日轮值一班歌诗,其余静听,每五日各...  相似文献   

19.
李楠 《现代语文》2006,(2):117-118
中国是个“诗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礼记·经解》曰:“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千百年来,“诗教”对形成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优良传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蔡元培先生说得好:严格地说中国没有宗教,可以美学代替宗教,而诗歌便是美学的主体,可以诗歌代宗教。孔子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正是就诗歌所具有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而言的。语文教学重视对诗歌的教学,既是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也是我们迈出寻求未来发展道路的关键一步,更是我们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建设和进…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早在《礼记》中就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为大家所重视。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