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基于旅游业发展的五类要素,选取22个业绩指标构建旅游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以大西南旅游圈为视角,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数据极大值标准化法对西南六省(市、区)进行旅游业竞争力测评。结果发现大西南旅游圈内部发展存在旅游产业结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区域旅游合作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宁德市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海洋文化积淀深厚,发展海洋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海洋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滨海旅游竞争优势.选择竞争优势理论作为研究宁德市海洋旅游竞争力的主要理论工具,按照钻石模型的六要素对宁德市海洋旅游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找出宁德市海洋旅游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宁德市海洋旅游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内的竞争已经从资源竞争、产品竞争发展为城市竞争、区域竞争,因此构建旅游城市核心竞争力,以保持旅游城市的竞争优势十分必要。本文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本理论基础,结合我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特点对旅游城市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将其划分为基础层、能力层和表现层三个层次,最后本文提出了构建旅游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草原旅游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导旅游产品,对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从资源要素、产品要素、品牌知名度要素、市场需求要素、旅游服务能力要素、区位条件要素、管理要素七个方面对内蒙古草原旅游竞争力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内蒙古草原旅游竞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结合英国健康生活旅游集群的实例,分析总结出了目的地旅游产业集群的优势。作者认为通过产业集聚效应有助于拓宽集群融资渠道;增加集群成员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整体旅游形象。旅游集群为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提供产品和服务,将六大要素进行串联,形成极具竞争优势的目的地吸引物整体。  相似文献   

6.
滨州市旅游竞争力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运用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滨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滨州市旅游竞争的优劣势,提出了滨州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的战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北部湾地区村镇众多,海洋文化特征突出,需要深入结合“村镇”这一地域本体,将“村镇”特色和优势提升为强势。研究以涠洲岛特色旅游村镇为例,在对旅游竞争力中旅游资源要素、旅游区位要素、旅游形象要素、村镇文化要素等七个要素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整合资源,突出旅游产品特色、继续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全新发展旅游企业等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8.
利用灰色关联评价法,本文选取21个样本城市对绵阳市城市品牌的要素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绵阳市在资本要素的竞争力方面较强,如果其与产品要素相结合,有利于两个要素竞争力的相互促进;而在人居要素、旅游要素方面,绵阳市的要素竞争力较弱,不适宜投入主要资源打造其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杨韫 《昆明大学学报》2006,17(Z1):33-36
伴随着旅游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开发能反映民族性格,代表民族特征的民俗旅游已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发展方向.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除了拥有丰富而瑰丽多姿的自然旅游资源外,还拥有浓郁奇特的多民族风情文化.文章通过阐述了云南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特点,分析讨论了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开发价值,从而进一步讨论了加快云南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依托云南沧源佤山机场建设的背景,通过分析具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及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认为临空经济区成为策应文化旅游产业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动力源泉。最后,提出文化旅游产业驱动西南边疆地区快速发展的五大效益。  相似文献   

11.
彝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其居住地域范围包括川、滇、黔、桂四省,其中,广西省彝族人口较少,分为黑、白、红三个主要的支系,桂西北隆林各族自治县有黑、白彝二种。结合历史学、民族学及人文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方法,可对隆林彝族的源流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田维华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2):42-45,49
北宋被灭之际,南宋中央调遣黔南路贵州防御使军政府思播黔军,前往陕西、河南抗击金军南下达十年之久。此举击破了金朝意图越过秦岭,由西向东吞灭南宋的战略目的。在蒙元消灭南宋的过程中,灭掉了已存在五百年南诏国的蒙古大军,在二十年问打不进贵州。最后以和平方式将宋朝的黔南路贵州省演变为元朝统下的顺元路宣抚司。元中央政府调“宋旧军思播田杨”黔军,参加抗击缅军及八百媳妇国反叛之战,巩固了元朝在西南的政权。明朝改“顺元路宣抚司为贵州宣抚司”,仍利用黔军思播参加消灭云南蒙古梁王的战争。  相似文献   

13.
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四川、贵州及广西等省和自治区,全国的彝族人口有800多万,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最集中的彝族聚居区域,这里传承和延续了彝族最为古老的生活习俗,保存了彝族最为完整的文化传统,这些与彝族的谱系文化有着重要的关联。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彝族的谱系文化进行了展示和揭秘,认为谱系不但是维系彝族原始血缘的纽带,而且是记载彝族历史的珍贵档案,最后谱系还是维护彝族社会制度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4.
所谓民族学校是指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批准的,在民族学生集中的地区专门设立的主要供少数民族学生就读的学校。西南地区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教育发展在管理体制、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既存在着共性,也有其独特性。因此,在民族学校的教学检查、教学评价、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学环境等诸方面,就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应该根据民族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实施。具体说来,要推进西南民族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办学条件;(2)设置多元文化课程;(3)重视民族学校教育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与形式;(4)提高民族学校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15.
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是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整理分析,对滇黔桂三省民族旅游的社会性别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整理和系统评述,展望未来的研究热点,并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进行方法论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6.
送灵归祖仪式“尼木措毕”曾经广泛流存在川、滇、黔、桂彝族人民的民俗生活传统中,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今仅有凉山彝族地区保留得较为完整,它是彝民族的永恒的“心灵图式”,是彝民族共有的族群记忆和历史积淀,是难得一见的人类非物质文化的“活化石”,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桂、黔民族旅游地为例,从"主、客"的角度对比分析二者对旅游环境影响感知的异同,并对"主客"间感知异同的原因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主客"对旅游正面环境影响的感知强于负面,且双方对旅游正面环境影响的感知程度较一致;负面感知上双方存在较大差异,居民的负面感知不如游客强烈。影响"主客"对旅游地总体旅游发展满意度的环境指标同样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洪武平滇战事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下曲靖"克昆明"平大理",还包括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颁平云南诏之后至十七年(1384年)三月傅友德等班师回京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乌部"之役与"两广(广西、广南二府)"之役等.颁诏前战事以征伐为主,颁诏后以平叛为主.  相似文献   

19.
1912年3月,唐继尧率滇军入黔,推翻了辛亥革命后建立的贵州军政府,滇军入黔开创了民国成立以来,以武力夺取邻省政权的先例,对西南政局有重要影响;其后在1923年唐继虞再次入黔。两次入黔都对贵州政治、经济、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对贵州的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云、贵、川、渝58所民族地区中学,217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西南民族地区中学科技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体,教师的认识、教师的能力、物质条件、学校领导的态度、评价方式都对其有影响,特别是教师能力因素和物质条件因素影响更为明显,而这5个方面的因素本身又存在一定的交互性,难以通过改善单一因素全面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需要多点着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