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素质教育面对全体学生,它注重每个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而应试教育只注重少数“尖子生”的培养,忽视了大多数特别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以下称之为“学困生”)的教育与培养。为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使全体学生走上成才之路,将他们培养成不同层次的人才,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在教育教学中唤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学困生。为此,我在教育教学中做了以下工作。一、进行学困生心理、行为分析对于大多数学困生而言,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目标,但由于某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学习品质、学校教育、家庭…  相似文献   

2.
教育教学中解决“学习有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的教与学这对教学活动过程中最基本的矛盾,需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欲望,锻炼他们的意志和品质,塑造他们的人格和形象等。  相似文献   

3.
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生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满足和进步的愉悦,无法产生学习兴趣,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进一步受到影响,从而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多年来,我一直本着“不嫌弃,不放弃”的教育理念关注、转化着这个群体。  相似文献   

4.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无论哪个年级,哪个班级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困生,所谓学困生,既包括缺乏学习愿望与动力、不能掌握基本学习方法而难以完成正常学习任务的学生,也包括不守纪律或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直是困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难题。虽然学困生是老师眼中的“老大难”,但他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被转化的。下面我就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浅谈一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5.
“学困生”的教育问题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会遇到而又普遍感到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作为弱势群体的学习困难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学的进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越积越多,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极易造成恶性循环。作为一个化学学科的教育者,我们应特别重视对“学困生”转化方法的研究。笔者在教学中对化学“学困生”实施了以下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学困生”自卑、胆怯、压抑、逆反等心理障碍的分析,提出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热爱关心学生,以增强“学困生”学习信心;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调动“学困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发现闪光点实施成功教育和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教学对策。实践表明,74%的“学困生”消除了心理障碍,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万建中 《教师》2008,(24):52-52
所谓“学困生”是指品行较差或学业有困难而需要帮助的学生,他们大多表现为缺乏自信、学习被动、态度不端正、习惯欠佳、方法欠妥,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对于这些学生,部分家长和老师不能正确对待“学困生”的暂时落后,有的甚至对他们放任不管。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那么,到底该怎样去帮助这些“学困生”呢?笔者从工作实践中得出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8.
于前进 《考试周刊》2013,(77):136-136
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客观的.他们学习的能力及思维能力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在面对物理学习的时候.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学困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广大老师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上好第一堂物理课,体验成功,产生持久的兴趣,设计教学梯度,夯实学习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阐释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学困生”。对“学困生”的管理、教育、转化,是每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生源的特殊性,民办学校往往成为“学困生”的集散地,学校里的“学困生”比例可能更高。如何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探索“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方法,就成为了民办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学困生”指的是学习成绩偏低或思想品德欠健康的学生个体。众所周知,普通中学“学困生”为数不少,其绝大多数还是独生子女,学习困难加上娇生惯养,唯我独尊,意志薄弱,自我约束能力差。如何实行对他们的转化是我们当今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一大教育难题,也成了普通中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学校的办学方向建立在为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要以人为本,用良好的教育引导学习困难学生进步;教师对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相似文献   

11.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困生”长期得不到别人的肯定,一直处于压抑之中。因此,在课改中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必须要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现将笔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几点做法进行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2.
“学困生”教育最容易引起教师、家长和社会的烦恼。“学困生”的种种心理障碍,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巨大阻力。通过多种渠道让“学困生”体验成功,是消除其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一、“学困生”心理障碍举例1.自卑心理。这类学生有的由于学习基础差,上进心受挫,不思进取;有的由于自  相似文献   

13.
徐文清 《中学教育》2004,(11):49-52
对于普通中学而言,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作为一个群体都客观存在,如何结合学困生的成因及数学学科的特点,帮助他们克服学习数学上的困难、消除厌学情绪,使他们真正愿学、会学、学会,是贯彻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困生”最为缺乏的是学习动力。因此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理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师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那么“学困生”的成因是什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策略又如何?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公平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提出了"教育的出发点是学生,回归点也是学生"的教学宗旨.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具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学困生是一个说大不算大,但说小也不算小的组成部分,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全新教育理念,我们既不能袖手旁观,也不能排斥他们,我们要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因材施教,对他们施加爱心、信心、耐心,做到成功地转化和预防,让他们迎难而上,绽放属于他们的光芒.所谓学困生,是指学习上有困难,一时难以跟上班级教学进度的学生,在每个班中与优秀学生相比较而存在.究其形成的原因,心理障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如:疲劳心理、畏难心理、自卑心理、厌学心理、惰性心理、反感心理等.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千方百计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在新的教育形势及社会环境下,有了新的内涵和表现。其形成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直是让广大教师身心疲惫且收效甚微的工作。本文从笔者工作近三十年的切身经历出发,谈谈自己对学困生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现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它提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变化、发展的可塑性很强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学生群体中难免出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即“学困生”.他们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积极的情感态度,对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有很大的困难.为什么产生如此多的学困生呢?如何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呢?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7.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认知观念上的偏差.学习的原动力不足,造成学生个体学习的不平衡,致使对学习的兴趣逐步降低,有的学生甚至走进了“学困生”的行列,形成不良的心理归属。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困生”心理归属的需要的研究,转变他们的认知观念,构建其良好的心理归属,以提高“学困生”自我脱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尤其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更应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下面就此问题谈点体会。一、利用实验的趣味性,激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学困生因长期在消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训练不足,经验匮乏,学习上的挫折又使得他们容易回避困难。久而久之,产生心理障碍——失去信心,其具体表现为记忆力差,思维缺乏条理性,“思路”经常断线。因此,对学困生的教育首先要主动亲近他们,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懂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了解只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  相似文献   

19.
学困生是教学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客现存在的群体.相对其他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中遇到更多的困难,学习成绩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自觉性等.知何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本文就此问题提出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学困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一直困扰着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棘手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班主任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