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他的妻子李蕙仙是近代贵州人,梁启超也因此成为近代贵州人的女婿。由于种种特殊原因,梁启超与近代贵州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贵州近代一些历史人物,如李端棻、严修、吴嘉瑞、乐嘉藻等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他的妻子李蕙仙是近代贵州人,梁启超也因此成为近代贵州人的女婿。由于种种特殊原因,梁启超与近代贵州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贵州近代一些历史人物,如李端棻、严修、吴嘉瑞、乐嘉藻等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梳理总结历史和当前学术界对梁启超的历史地位的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梁启超一生的事迹,阐明了自己对梁启超定位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10年代留学日本的贵州学生直接将各种新学思想源源传入贵州,重视政治学理的阐述与政治体制的分析,触及民权、三权分立、共和制度、联邦体制等核心理念,推开了贵州新一轮新学传播热潮。贵州留学生大都在孙中山与梁启超间做出选择,受粱启超影响尤其显著。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两种观念,也由留学生传递回省,两种思想的碰撞从此在贵州拉开了序幕。留学日本的贵州学生为贵州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干部准备。  相似文献   

5.
王芳 《华章》2011,(15)
梁启超作为晚清时代主要的政治活动家,他的翻译明显带有政治色彩.本文试从文化方面讨论梁启超的翻译,用操控论及其三要素阐述梁启超翻译的政治目的性.在梁启超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中国人民操守外国列强的压迫和侵略,为了唤醒沉睡的中国人民,引进西方先进思想,梁启超的翻译被赋予了极强的政治目的性.进而影响到翻译的选材及翻译策略的应用.梁启超虽然翻译作品不多,但对中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解析他的翻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于梁启超的社会主义观,以往学术界存在一些误解.本文通过全面的考察,指出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较早注意和研究社会主义的先驱之一,他对社会主义持肯定和赞成的态度,对社会主义学理的把握比同时代很多中国人更为准确,对中国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梁启超关于“社会主义若专注分配而忘却生产,则其运动可谓毫无意义”的观点对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败后,以严复和梁启超为首的知识分子对学校公民课程的诞生进行了舆论层面的开拓和思想文化层面的启蒙.严复通过翻译国外政治哲学和社会学名著宣扬社会进化论和群学思想,梁启超则在政论文章中建构了国家主义与国民的概念.严复与梁启超宣扬国民教育的手段和侧重点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公民教育思想都可归为“相对的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则是其共同的思想内核.  相似文献   

8.
在对江门地区梁启超个人档案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梁启超个人档案分布呈现出数量稀少、各地区分布不均、质量不高、档案类别结构缺陷明显、反映梁启超一生各成长时期的档案不够全面等特点.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梁启超个人档案资料的收集和保护工作,为梁启超研究和侨乡文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1997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董方奎教授撰写的23万字的评传<旷世奇才梁启超>,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发行.承蒙作者寄赠该书,我得以拜读,掩卷之余,可以用八个字评价这本专著:全面、准确、客观、公正.从这本书中所能体现的不单是研究梁启超领域的重大突破,而且体现了时代在发展,新的观念也在不断形成.这本书的出版,从某种程度上说,体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对梁启超盖棺定论的各种争议,也反映了新时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梁启超的可喜进展.正因为如此,我很想谈谈读后感,对<旷世奇才梁启超>一书作一些粗浅归纳,就教于作者和读者. 关于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和写作宗旨,在该书的前言里,作者是这样表白的:“本书以求实的精神,客观地研究梁启超,澄清过去对他的一些误解、非议与斥责,向读者奉献一本梁启超新传,使读者对梁启超有一个再认识”.  相似文献   

10.
郭刚 《文教资料》2008,(20):76-78
通过对近八十年来学术界研究梁启超启蒙思想的梳理,本文从大陆和海外两个范围作了归纳.关于大陆方面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由第一阶段学者们大都从个人印象上纠缠于梁启超的改良派的政治身份,而抹杀了梁启超的历史功绩,到第二阶段学术界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梁启超的启蒙思想.关于海外方面的研究,不少学者很早关注、认知梁启超的思想启蒙作用,且作了富有个别意义的探讨.但总体上尚缺乏详尽的材料论证,以及进而尚欠作出正当的评价,所以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小说批评史上,邱炜菱是大胆为小说批评张目、为小说批评家争学术地位的第一人。在康门弟子中,他是“小说界革命”酝酿阶段有志于此道的骨干。在对古典小说的评价方面,邱炜菱持论比梁启超宏通、公允,显示出史家的素养与识见。其品评新小说作品的文字,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梁启超留下的历史缺憾。然而,一个世纪以来,邱炜蒸在小说批评方面的成就,却被梁启超的巨大历史光环所遮蔽。  相似文献   

12.
吴趼人是晚清著名小说家,也是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坚定追随者,然而最后他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走向了维新派小说理论的对立面。以吴趼人的《恨海》为例,揭示吴趼人在创作上悖离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原因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晚清民初当之无愧的国民导师.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过渡时代,梁启超本着“人才经济”的原则,选择了一条开民智、兴民权的新民救国之路.面对晚清以来思想文化领域日渐凸显的中西、新旧分立格局,作为过渡时代的士人—知识分子,梁氏力主“因时变通”,在不同历史情境下提出了主张各异甚至彼此对立的教育言说.梁氏的这一教育实践风格,从表面上看,呈现出一种“自我断裂式”的人格形象,然而,透过对梁氏晚年就人生问题的诸多言说之分析,其变动不居的教育人生,实为其基于自我与环境的反复考量,在知命与努力的张力中呈现出烂漫多姿的“新民肖像”.  相似文献   

14.
Liang Qichao's thought on feminist rights underwent a construction process from female education to feminist rights. The process was simultaneous with the political and societal changes from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95 to the 1911 Revolution. He opposed foot--binding and early marriage and advocated female education and women's rights, These were all important steps in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ang Qichao's feminist thought must be plac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Late Qing period. Also, Liang's feminist thought had some similarities to the modem we.stem feminism.  相似文献   

15.
《新民丛报》的创办,承载着梁启超希冀透过“德育”和“智育”培养“新民”的理想.《新民说》和《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刊发,即体现了梁启超在追求这一理想时所展开的两个方面.撰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过程中,梁启超的立足点有所变化,隐隐透露出梁启超从隐含政治意图的“有为而作”发展到“为学术而学术”的阶段,开始为他日后学术生涯做披荆斩棘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学术,就其产生而言,必然有其时代背景,脱离现实语境的纯学术是难以发生的。无论是对时代的顺应,押或是与时代的背离,都是以时代作为一定的参照物。梁启超认为学术是在一定的时代思潮下发生并因此而有意义。本文主要以梁启超论清学史两种作为文本参照对象,阐释学术与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理论作为一种以理想人格塑造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美学建构,从人的自然性切入人的生命本能去探究趣味生发的始源性,驻足于人与他人的关系以阐明趣味的丰富性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性互动,寻绎人与自我的关系以彰显趣味所映现的人与宇宙生机无限的统一性,从而将生命愉悦、人间情韵、宇宙诗心对于趣味人生的建构的有机关联和重要意义揭示出来。从梁启超说"趣"的方式及由此而赋予的"趣"的基本内涵来看,其趣味主义美学思想,对于我们在今天的现代文化语境中深入探讨生活与文艺的关系问题或其他文艺学、美学问题,既富有启迪意义,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佛教出现全面复兴的景象,引起学者对佛经的研究兴趣。梁启超是兼治佛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研究佛经目录,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佛经目录有历史观念发达、辨别真伪严格、审慎、搜采遗逸甚勤和分类复杂完备等五个优点;佛经目录引导佛经的编纂和新目录体例的产生,引起学人对佛经史料的注意。这些思想犹如一盏明灯,引领后学研究佛经并开出硕果,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早年即受梁启超思想影响,二人的交往则始于1920年。1925年梁父遗稿《伏卵录》的披露,加深了彼此的师生之情。二人学术思想的联系体现在:都赞赏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中西文化的思考有契合点,都倡导心学。梁漱溟对梁启超评价很高,亦不讳言其不足,这有助于全面认识梁启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