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公民个体人格的塑造和完善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志愿服务价值观的确立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志愿服务精神给予大学生人格升华以强大的精神支撑,志愿服务道德规范内化和引导大学生个体道德人格的形成,志愿服务氛围培育和激励大学生更高层次的人格实现。要弘扬志愿服务的时代精神,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的培训。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引和激励功能,塑造大学生健全的公民人格。  相似文献   

2.
志愿精神的匮乏是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及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动力不足、志愿行动连续性不够等问题的深层原因.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中国志愿服务向前发展的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使志愿服务成为他们今后可能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进而改善社会生存环境和推动公民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志愿服务的主体.志愿服务体现了作为公民的基本素养,对大学生人格塑造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从完善人格、塑造品行、立德树人的角度,高校要大力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多元化,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丰富大学生的人格内涵,进而有效提升高校人才培...  相似文献   

4.
公民是公共精神培养的主体,大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公民,理应成为公共精神培养的主体。在公民视角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独立人格精神缺失、自制自律意识缺失和公民责任意识缺失三个方面。为此,要通过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丰富校园文化、加强舆论宣传监督、开展志愿服务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有益途径,是完善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整合人力资源配置的有力杠杆、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培养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6.
陶然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0):133-135
大学生志愿者是大学精神与志愿精神共同作用下的行动主体。面临社会转型,他们的志愿理想、志愿动机以及志愿行为处于多变状态中。文章基于现代大学发展,厘清当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化"、"同质化"、"功利化"和"形式化"等四种倾向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成长制约,认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养应着眼于大学制度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大学课程对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大学教师对志愿服务的引领以及公民教育对志愿服务素养的培育等路径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必须厘清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目标、内容与方法,从理论上来梳理当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中存在的诸多困惑问题,以帮助高校教师在实际的志愿精神培养工作中更具方向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志愿精神是自愿、不计报酬地参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的精神。我国志愿精神产生于传统的仁爱思想,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而不断传播和发展。志愿精神有效推动并促使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大学生志愿精神对践行并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承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使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良性互动等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青年志愿服务作为民间组织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了建构和谐社会和培育公民社会的重要职责。文章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走向及其制度环境的改善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和公民社会相互促进和培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引领公民志愿精神培育,是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在具体引领过程中,要科学使用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引领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的目标和方向;用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重塑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的价值认同;用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贯穿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的建设;用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标准,指导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的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学生应具备的公民素质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应具备的公民素质包括:独立人格意识、权利与义务平衡意识、共同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公共精神和志愿精神。大学应从课程整合、开展社会实践、营造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三方面着手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12.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价值层面的范畴。而与之对应的"担当、务实、奉献、分享"等概念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两者的辩证关系是: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方向和动力,同时又要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依托和平台。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时代,媒介形式的变化使得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方式多样化,也使志愿服务精神有了更多维度的延展.基于新媒体视域下话语权的转变等志愿服务精神传播的三个语境特征,剖析新媒体传播在志愿服务精神培育中的作用,从新媒体视域下增强志愿服务精神的认同感等四个方面提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策略,引导更多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团体发挥新媒体在志愿服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志愿服务是奥运圆满成功的保障,其折射出来的社群主义正在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赞许和推广.以志愿服务为契机,吸收社群主义理论的合理内核,开展公民教育,加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对于更好地引导他们服务社会,提高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不失为拓宽和深化高校道德教育的创新之举.  相似文献   

15.
在和谐杜会的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这一课题首先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志愿者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向世人展现了当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但大学生志愿精神在得到一定程度传播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源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志愿者本身,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一些有效地措施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使我国的志愿者活动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力源于自身,因此大学生本身有着较强的志愿精神.这种具有较高成就感的内在动力使得大学生能够在志愿活动中保持稳定和持久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校内的志愿者组织在动员、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长久地参与到志愿中来,建立长效志愿机制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生志愿精神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志愿精神不仅可以有效补充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中的内在缺陷,而且还可推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观。通过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基本内涵的界定,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内容要素、基本规律、运行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究,可以有效认识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本质与规律,进而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之路。  相似文献   

18.
志愿服务是公民社会的核心理念,是大学生积极响应"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的精神体现,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和育人优势;是新时期高校新育人范式。  相似文献   

19.
志愿服务是公民社会的核心理念,是大学生积极响应"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的精神体现,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和育人优势;是新时期高校新育人范式。  相似文献   

20.
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平台,有利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志愿精神塑造,更好实现素质教育,也是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由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在中国尚未发达,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和服务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引入志愿者意义,志愿者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