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吉川幸次郎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是全面的,关于词的起源问题,他把握住了诗与词的关系,也注重从创作主体的需求这个角度去探讨。吉川幸次郎认为,诗和词是宋代的主流文学,但词比诗更能体现宋人的抒情精神。“雅俗”是吉川幸次郎论及词的一个重要维度,他关注的主要是语言层面,认为混用俗语是北宋词的普遍现象,而修辞性是南宋词的一大特征,指出南宋的词和六朝齐梁的文学一样,在中国文学中最讲究修辞。吉川幸次郎对清词的关注建构起了他研究中国词学的整体视野。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登高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南宋文士在对这一历史文化传统的观照中写下了大量的登高词。从文化心态、时代精神、生活追求和写作特点四个方面论析南宋登高词的创作缘由,并指出它们凭借着抗战和爱国的时代内涵、豪放和悲壮的精神向度以及忧患和失落的情感体验构建了足以和唐登高文学争荣的宋登高文学奇峰。  相似文献   

3.
晚清文学家谭献一生交游广泛,参与了众多诗社集会、唱和联吟等文学活动。谭献在人生的各个不同时期均有文学结社及集会,其早年、中年的文学结社有切磋技艺,提高自我诗词创作水平的目的,晚年参与文学集会则因其文坛威望,具有指导同人创作的意味。  相似文献   

4.
唐五代是词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词的形成期。唐五代词是文人词光辉的第一页,高华富赡,对后世影响甚巨。一代文学成就,往往以名家名作的出现为标志。文体的成立,更有赖名家名作的建树和影响。温庭筠、韦庄、冯延已、李煜四人,在词的形成发展工作中,对词体的确立和拓展,对表现手法的丰富和提高,以及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等诸多方面,各有其独特的奉献。本文仅从发展角度,对温、韦、冯、李四家的成就和影响,做一些探讨性的阐述,以期较为公允地评定其在词史上的功绩。  相似文献   

5.
花间词以其在北宋词坛上“倚声填词之祖”的地位,直接导致了宋人“词为艳科”观念的形成,并因此使得词、尤其是婉约词得以抛却传统抒情文学背负的政治与伦理包袱,发展成为与诗并峙的独具特色的抒情文体,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抒情文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屈苏叠音词在创造意境、描绘性状、描摹声音、叙述真挚深沉的情感、形成诗章的韵律美和修辞美等方面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屈原为中国文学之圣人,而苏轼则算是文学大家。  相似文献   

7.
王兆鹏 《黄冈师专学报》1996,16(4):33-36,44
在前人论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较为全面、系统而深入地从改变创作观念、扩大表现功能、移植表现方法三个方面,论述了苏轼对词体的全面变革;同时指出这种变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性作家,被后人奉为婉约词派之宗。在她的大部分词作中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或表露出愁苦忧怨的情调。文章从李清照词中愁苦忧怨情调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尝试性论述。  相似文献   

9.
对于婉约词这一基本文学概念,本文从其艺术审美特征的四个方面加以探讨,对词体文学的艺术鉴赏与评论等产生一定的导向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10.
李清照对传统的女性主体精神与文学的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清照是一位在主体精神和文本创作方面都从男权世界中实现了突破和超越的作家。其主体性格、价值体系、情感世界都超越了时代,显出独立张扬的鲜明个性。其作品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宽广的文学视野、清俊的语言风格,突破了男性视角和男性话语体系,自成机杼,新人耳目。  相似文献   

11.
宋初诗坛的“白体诗”创作蔚为风尚。诗人们主要继承了白居易后期的唱和诗和轻松休闲的闲适诗,以吟咏性情见长,语言浅近率意,不事雕琢。形成“白体诗”这种风格的原因,除了宋初统治者建立的文官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实施的“三教并立”政策和其自身的喜好外,也与宋初文人士大夫们形成的安时顺命的人生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魏野诗体辨     
魏野是宋初著名诗人,关于他的诗,后世多把它归为“晚唐体”,但也有人指出其诗“白体”成分。首先从宋初诗坛具体情况出发,结合魏野的生活实际辨别魏野诗风的形成,然后具体从魏野诗歌题材、内容、体裁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辨别他的诗风特点,从而辨明魏野诗歌在体派归属中争议的原因,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宋初诗坛,更好地把握魏野的诗风。  相似文献   

13.
刘培是目前辞赋研究界和宋代文学研究界比较活跃的青年学者,他的宋代辞赋研究颇具特色,引人注目。其《北宋辞赋研究》是一部立足于对北宋辞赋文献的全面整理和对北宋文化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一部力作。该书以辞赋为着眼点,对辞赋文献以及与辞赋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与北宋文学相关的学术文化思潮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力求在宋代文化发展的具体背景下,在辞赋发展的广阔背景下勾勒宋代辞赋演变的脉络。该书以学术文化的视野来关注文体发展,以文体发展的着眼点来反观学术文化的具体演进轨迹,对文体史的书写方法做了打通文史哲学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另辟了一种具有谐谑风格的诗风,给儒家文艺思想禁锢的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空气,并调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这种谐谑风格。文章归纳总结出这些表现方法:自嘲式、漫画式、寓言式、戏剧式,并试图列举实例来来逐条论证,来探索运用这些表现方法所产生的谐谑幽默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杜甫诗歌自宋以后得到广泛流传,受到很高评价。但在杜甫所生活的时代,乃至整个唐代的流传却不广泛,究其原因当为杜甫诗歌与当时的社会审美风气不一致。整个唐代,或多或少倾向于艳体诗和清丽的诗歌,这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相抵触。影响整个唐代审美风气的根源是齐梁诗风,这也进而影响了杜甫诗歌在唐代的流传。  相似文献   

16.
以"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主要是元代以来边缘文人的观点,而正统文人多以"唐诗宋文"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只有限定于韵文系统内,文体自身历代纵向比较特别是与后代比较,才最具合理性.王国维、胡适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改造"唐诗宋词"说,使此说上升为现代主流学术观念,胡适更"误读"为"唐诗宋词"胜过同时代其他文体.事实上,"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是元代以后"追认"的,远离文学史原生态."唐诗宋词"并提,但不"等值",唐诗比宋词更有资格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对唐宋文学研究格局和撰写模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特定的角度看,此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不应当作"定论"接受.  相似文献   

17.
关于唐代骈文、古文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中期,一部分人提倡古,反对骈,至韩愈、柳宗元出来,一度声势颇盛,形成与骈对峙局面。但至晚唐、五代,古即趋衰落,骈似占明显优势,直至北宋,古运动方才取得胜利。唐代大多数骈风明白晓畅,甚至通俗化。这种风被宋代古家讥为浅俗,相比之下,唐代不少古反而显得深奥。唐代小说绝大多数用散体写作,骈句只占少数,但其句式整齐,语言浅显通俗,风格与崇尚古雅的古不同。现代有的史研究认为唐代小说体与古运动有密切关系,乃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8.
格调说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化意蕴,其表现主要有三:1.诗乐同源的传统化意识。诗乐本同源,因此,人们常利用这两种姊妹艺术的血缘关系,探讨共同的艺术规律,互相借鉴,要求诗歌具有音乐性。2.汉宋调和学术特质。清代汉学日兴,与宋学分庭抗礼。展开门户之争。然二皆宗孔孟、终又彼此妥协、调和。沈德潜受其影响,诗论既继承汉儒衣钵,又受到宋明理学浸润。3.趋雅归正的审美趣尚。满清统治以编修图书笼络士人,又倡导雅正,所以学领域普遍形成了趋雅归正的美学风尚。沈德潜的格调说从三方面体现了这一美学要求;首先是诗人的雅正,要求诗人有学问有修养,其次是表现手法的雅正,表达方式要委婉平和;再次是诗歌体格声调的雅正,各种艺术形式因素要处理得均衡、和谐,体现中正和平之旨。  相似文献   

19.
苦吟诗风源于中晚唐的孟郊、贾岛,历唐末五代、两宋,至明季而至于湮没;诗人们穷搜苦求,着意雕琢,形成幽僻孤峭、凄怆寒苦的艺术风格;然较之同时代诗歌创作的主流,其成就要逊色得多。  相似文献   

20.
唐诗宋词所以能够臻于中国文学之美的极致, 在一定意义上讲, 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以最为精美的形式表现了某些传统文化的母体, 如有的诗词侧重于表现悲剧意识的觉醒与对精神家园的追询, 有的表现了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间的张力, 有的则更多地彰显出民族文化的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