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于永正老师提过一个深入人心的观点——先把课文背出来再备课。的确,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根本,每一堂好课的诞生无不是从独到解读文本开始的。特别是名师的课堂,给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往往正是解析出文本表达的"曼妙",让听课的教师也仿佛成为学生。因而,对于文本解读,无论怎么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必修一至五册的课文.未加*的共有76篇(首),其中教材建议用“文本研习”课型教学的有57篇。姑且不论“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三种课型的划分是否合理.但至少说明了编者的一种导向.即“文本研习”应该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而在这57篇中,  相似文献   

3.
范剑南 《考试周刊》2013,(76):36-37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该课也是历时三年研究的国家级立项课题“小学语文主题单元式读写结合的研究”课题结题汇报课.所谓“小学语文主题单元式读写结合的研究”,即在主题的统领下,在一组课文的单元内,选取文本最具表达特色的地方进行读写结合的指导,读中学写,以读促写,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教师王老师教学《一夜的工作》(九义教材第十一册)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入情入境,感人肺腑,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课伊始,王老师激情范读了宋小明崇敬和怀念周总理的诗——《你是这样的人》后,对学生说:“用心读诗,看看课文什么地方触动了你。”让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体会,并在读后谈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感受。“读完这篇课文,你能用哪个词语来概括你的感受?”学生认真地读了课文后,感悟到了“伟大、一心为民、劳苦、简朴、敬爱、忙碌”等词,王老师不是就此作罢,而是又分别用下面语言与学生交流:“为什么你想到了用伟大?”“全文731个字,为什么用了劳苦而没用辛苦?”“简朴这个词看似简朴,但很不简朴?”“认真,把...  相似文献   

5.
“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目标是什么?一些教师将其“一分为二”,即公开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是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家常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则是为了考试。公开课与平时的家常课风格迥异,公开课是为了展示,家常课是为了应试;有人听课就体现“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6.
潘丽萍 《辽宁教育》2013,(11):87-87
一、教师要把课备“活” 一堂课能否“活”起来,备好课是关键。教师要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围绕学生怎样能在课堂上“活”起来而设计每一课的教学思路。比如在学习《中彩那天》,我采用让学生辩论的方式;学习《七色花》和《神笔马良》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和《赵州桥》时,采用让学生当小导游的方式;学习《爱迪生》时,采用的是演讲的方式;学习《纸奶奶的生日》时,采用的是解说的方式;学习《和太阳比赛早起》时,主要采取朗读比赛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后,“对话”教学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学现状看,在一些“对话”中出现了忽视文本甚至丢弃文本的倾向。本文试着对文本在“对话”中的地位作些探讨。一、前提:潜心文本从教育传播理论来说,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是文本。时下许多阅读教学课,学生只读了一两遍课文就开始“对话”了。这时,学生尚未念准字音,尚未读通句子,更来不及思考,这样的“对话”有什么意义呢?对话的前提应是潜心研读文本。教师潜心文本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呢?一要用心去感受…  相似文献   

8.
“备好每一堂课,备好每一个学生,乃至备好每一节课的自我”是教师日常工作中备课的核心所在。而教师的备课包括“有形的备课”(即准备“教案”)和“无形的修养”(即教师的学识、人格等方面的修养),从某种意义是说,“无形修养”比“有形备课”更重要。  相似文献   

9.
熊伟 《福建教育》2009,(12):29-30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语言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又要关注语言形式——课文是怎么写的。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追求的目标。如何做到“言”“意”兼得,不少专家已有过精辟的论述。笔者认为巧用图解品味文本,也不失为一种让学生“言”“意”兼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备好课就是基础和前提。目前开展的“说课”活动,就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通过“说课”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教学效果会大有改观。“说课”,就是任课教师在备课时,向其他教师述说自己的备课内容和课堂设计情况。那么,“说课”应着重说哪些内容呢?一、说教学目的。教好一篇课文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说清这一点就会使教师不至于在讲课时无目的地讲。一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应是它的德育目的和知识要求的统一,双方不能脱离;同时还应注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在讲…  相似文献   

11.
《燕子专列》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课文。这一课教学时可采用“角色式”的独特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通过“接触角色…‘融入角色”进而“感受角色”“对话角色”“升华角色”的方式,让学生从燕子的角度切身体会到燕子的艰难处境,在感悟中产生问题,让学生以燕子的视角走进文本、探究文本、对话文本、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12.
备好课是教学成功的前提,而“备学生”是备好课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年龄特点、个性差异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丽华 《学周刊C版》2010,(10):181-182
备课是教学全过程的基础.它是教师职业中最习以为常的,然而又是最为重要的工作.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的对象千变万化.要把教材中的知识变为学生的财富.使学生喜欢你讲的课,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认真的准备——即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备课要认真做到“八备”,即备教学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备教学手段、备课堂提问、备板书设计。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果说上课是关键,那么备课是基础。怎样备好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语文教学的备课尤为重要,这是大家早已明了的道理。一般说来,“教学设计”通常被教师理解为“课前备课”,是指课前教师的准备。我们知道,备好课是为了上好课。但是,课前怎样备课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前备好的课到了课堂上,不可能一成不变,往  相似文献   

15.
一、语文课堂,“预设”必不可少 通常,我们上课都是按照我们预先备好的课亦即按照教学设计来进行的。这也是教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可改变的要求,换句话说,教学设计(备课)即课堂的“预设”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6.
语文备课“三步曲”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子弟学校刘爱琴怎样教好语文,这是语文教师常在探讨的问题。要教好语文,首先要备好课。如何备课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语文课备课的“三步曲”:即先当“学生”,再当“作者”,然后联系实际,设计教案。一、当...  相似文献   

17.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人情入境,感人肺腑,泪涕涟涟,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崧舟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  相似文献   

18.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入情入境,感人肺腑,泪涕涟涟,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崧舟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例如…  相似文献   

19.
例谈语文课堂的“超链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常上网的老师会有这样的体会,网络世界犹如无边的大海,徜徉在网络世界,点击着那一个个“超链接”按钮,有时会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无所适从,有时又会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惊喜。细心观察如今的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中也有一个个“超链接”——文本拓展。现在文本拓展似乎成了一种教学时髦,似乎不拓展,课就不丰富、不大气。于是在有限的40分钟内,资料链接四通八达。【镜头一】一位教师上《石头书》这篇课文时,只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而后便让学生毫无节制地交流和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化石的形成、作用以及雨痕、…  相似文献   

20.
“减负”,教师肩负着重任、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终将落实到备好课这一环节。本文试就此谈谈看法。一、备课要掌握好“三线”1、明线。所谓明线就是教材之线。教材中的字句并不难认,教师和学生都能看清,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此处所讲的教材这根明线,特指知识系统各章节知识要目或梗概、掌握理清这根明线,是备好课的基础,也是备好课的先决条件。2、暗线。所谓暗线就是教材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即教材前后左右内在的联系。在备课中一定要化大力气,系统总结教材中的知识、概念、定理、定律等,找出它们内在的联系,并围绕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