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大寨新故事     
最近出版的一期《新民周刊》发表题为《新大寨纪实》的“特别报道”。文章回顾道,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那时起,一场学大寨的运动延续了15年,它和“工业学大庆”并称为两面红旗。大寨“一大二公”,为毛泽东一往情深的人民公社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而陈永贵作为“毛主席的好学生”,后来也从小山沟走进中南海,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然而,随着1978年农村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行,大寨寂寞了。一场悲喜剧过后,我们又重新听到了大寨的声音。进入90年代,当地政府再次提出:重新发扬大寨精神。村委会主任贾春生说:“陈永贵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今天改  相似文献   

2.
夏秋之交,我到阳泉采访,顺路到名噪一时的大寨看了看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她同我70年代开始共事,见面没有寒暄,直来直去,如实交流。郭凤莲1980年4月由于种种原因,离开大寨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先后调到晋中果树研究所、昔阳县公路段当了11年名副其实的国家干部。1991年11月,上级为了重振大寨雄风,决定让她回大寨再展宏图。她深知“二进宫”之艰难,但是为了事业,也为了再  相似文献   

3.
夏秋之交,我到阳泉采访,顺路到名噪一时的大寨看了看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她同我70年代开始共事,见面没有寒暄,直来直去,如实交流。郭凤莲1980年4月由于种种原因,离开大寨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先后调到晋中果树研究所、昔阳县公路段当了11年名副其实的国家干部。1991年11月,上级为了重振大寨雄风,决定让她回大寨再展宏图。她深知“二进宫”之艰难,但是为了事业,也为了再一次显示一下“自我价值”,便欣然同意接受新的考验和挑战。一年过去了。她不为粮食发愁,谁都晓得这里的  相似文献   

4.
我做了一辈子新闻工作,当了一辈子新闻记者。从1968年到1975年,作为新华社记者的我,几乎每年都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昔阳县,在大寨村采访;1974年到1975年上半年,则在大寨蹲点采访了一年多时间。改革开放后,我也曾几次去大寨进行过短时间的采访。我的这一采访经历,使我在一生的新闻生涯里,与大寨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寨战天斗地、搬山造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拼搏、驱穷致富的精神,是我国农村不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应该坚持褒扬的一面永远鲜艳的旗帜;大寨村干部的那种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村民一起摸爬滚打,不计报酬,清…  相似文献   

5.
从六十年代初到现在,在长达30多年的岁月里,我国新闻界关于大寨和曾经被称为“全国第一个大寨县”——昔阳县的新闻报道,不仅发稿数量多得难以计算,而且内容、体裁十分广泛。多年来,各个方面对这些报道及其产生的因果和究竟有什么经验教训,议论纷纷,甚至还有个别同志由于先进报道中发生的某些错误,提出要把整个典型报道“淡化”“消亡”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陈永贵听不到别人说自己还会有错,错误就象癌细胞在自己身上发展。临终遗言,悔之晚矣!隔了八年以后,在1986年夏天,我又去了山西省昔阳县的大寨,见到了许多老朋瓦他们过去在县里公社里是领导学大寨的  相似文献   

7.
学大寨     
"农业学大寨"这句国人皆知的口号影响了中国十四年的时间.从1964年初,毛泽东提出--农业要靠大寨,"农业学大寨"的标语就遍布大江南北,"大寨红花遍地开"的歌声就响彻长城内外.截止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时间段,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学大寨时期".  相似文献   

8.
从60年代初到现在,在长达30多年的岁月里,我国新闻界关于大寨和曾经被称为“全国第一个大寨县”——昔阳县的新闻报道,不仅发稿数量多得难以计算,而且内容、体裁十分广泛。多年来,各个方面对这些报道及其经验教训,议论纷纷,褒贬不一,甚至还有个别同志借口包括大寨在内的某些先进典型报道一度发生的某些错误,提出要把整个典型报道“淡化”“消亡”的论调。针对这种情况,遵循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大寨报道的长期实践,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汲取教训,这无疑将对当前和今后改进先进典型的报道都会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业学大寨”,这是一句每个40岁以上的中国人都熟悉的话语。大寨。这个一百多户人家,不到2平方公里的村子,由于其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全国农村的榜样。村里的党支部书记陈永贵,还曾被提拔成了国务院副总理。改革开放之后,大寨一度走人沉寂。如今,沉寂多时的大寨再次被人提起。因为它修了一座庙。并香火不断。在意识形态的高烧退却以后。大寨是怎样的大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大寨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大寨是英雄辈出的地方.脚踏在英雄的土地上,目睹英雄们创造的业绩,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英雄? 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太行山区的时候,无数抗日健儿就成了英雄;当1963年的洪水冲垮了大寨人的家园,带领乡亲们重建家园的陈永贵就成了英雄;今天,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长期占优势的压力,勇敢肩起民族工业的重任,带领乡亲们为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家化深入发展而努力奋斗的郭凤莲就成了英雄.  相似文献   

11.
这两天参观了大寨,特别是今天听了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同志的介绍,对新时期的大寨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刚才郭凤莲同志讲了,今天的大寨坚持高举两面旗帜,那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高举艰苦奋斗的旗帜,我觉行讲得非常好.现在有的年轻人来大寨参观,他们看不到狼窝掌,也看不到梯田,因为大寨的梯田从山下往上看都被大量的植被和树林淹没了.  相似文献   

12.
1964年,当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已红遍全中国,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肯定时,一名小记者,冒天下之大不韪,通过内参的形式,指责大寨红旗是虚假的,指责大寨支书陈永贵作风不扎实.  相似文献   

13.
1963年12月下旬,穆青同志从北京到了太原。他在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会上说,我这次来有两件事,一是修改《大寨之路》,二是帮助你们总结调查研究的经验。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全村80多户、300多口人。这里穷山恶水土地薄,全村的耕地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从1952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63年,依靠集体力量,坚持不懈搞农田基本建设,把全村802亩地全部建成了稳产高产田。不料,1963年遭了一场大洪灾,大雨一连下了7天7夜,合作化十几年经营的100多条大坝被冲塌了,层层梯田变成了土坡,庄稼几乎全部被冲毁了,全村140多孔窑塌了117孔,120间房冲塌了77间。这场洪灾对大寨社员是个严峻的考验,党支部书  相似文献   

14.
读了人民日报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一日头版头条刊登的《全国学大寨,大寨怎么办?》的报道,颇受启发,我反复地读了三、四遍。我认为,这篇报道对当前全国各地学习大寨的热潮中,将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既为全国进一步学习大寨精神指出了方向,又为大寨继续前进指出了方向。报道的主题是新颖的。照一般人通常的想法,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学大寨的新情况下,报纸将继续报道大寨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人民日报却以显著的版面刊登了大寨不足之处,这一面体现了对先进地区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另一面更加有力地宣传了大案人不断革命的精神。从报道中,  相似文献   

15.
我去过大寨3次,每去一次都留下深刻的印象,都产生奔放的激情.可以说,大寨精神是一棵常青树,过去震撼华夏大地,今天依然感动中国人民.作为新闻人,应该把大寨精神作为一笔宝贵新闻资源,精心地珍惜、体味、感受和发掘,进一步学习、研究、宣传和弘扬.  相似文献   

16.
对于"铁姑娘"的儿子以高调的方式在大寨建庙立寺,我的态度有保留。但我乐于看到社会还原,政府没有去干预。从那座庙走到这座庙,此庙非彼庙,总比强迫来得好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建国50年出版的《通讯 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出版,冯健、李峰主编,穆青、李庄为顾问),将《大寨之路》选入了该书。这使我又回想起往事。 随穆青串街走巷 《大寨之路》是 1963年 11月下旬采写的。在此之前,我对穆青的采访作风留有深刻印象。1958年春夏之交,穆青从新华社上海分社调到总社不久,就先到山西分社。当时分社地址在太原市新民头条1号。他不住宾馆,住在分社的客房,也没有随行人员。那年我20岁刚出头,到新华社山西分社当记者只两年,还是光棍。他那年也不过三十来岁,知道他也是鸡年生的,正好…  相似文献   

18.
本书通过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对150位大寨人进行面对面的采访,真实而生动地重现了中国最知名乡村由普普通通变成尽人皆知,由寂静到辉煌又重归寂静的60年风雨路程与沧桑变化,以及大寨人自强不息、战天斗地,改变自己贫穷落后面貌的不屈精神。本文是该书前言,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9.
大寨,一个曾经震惊四海、享誉九州的小山村,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今天,在雄奇壮观的虎头山下,大寨人凭借崇高信念在新时代构建了新的辉煌业绩.我们深深地感悟到,与时俱进的大寨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马涛 《档案天地》2012,(2):29-32
大寨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农业战线的新星。大寨不仅中国人耳熟能详,而且为许多外国领导人和国际友人所瞩目。周恩来陪外宾三访大寨更是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