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空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空气质量下降了许多,其中以PM2.5的影响最为关注。因此,如何减少空气中PM2.5的含量就成为了目前环境方面最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影响PM2.5含量监测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也列出了一些自动监测PM2.5的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每种方法适应的条件,证明了监测PM2.5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PM 2.5的来源,污染状况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空气质量的影响来阐述了我国空气中PM 2.5的污染情况,并简单介绍了目前国内对PM 2.5的监测情况。  相似文献   

3.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GSM的远程PM2.5空气检测净化装置,该装置由PM2.5浓度检测模块和空气净化模块两部分组成,可以实时检测空气中的PM2.5浓度。当PM2.5浓度超过系统设定值则通过GSM通信模块发送短信通知用户,让用户选择是否通过串口WIFI模块远程开启空气净化器,从而达到有效监测空气质量并及时通知用户进行改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PM2.5不同污染等级对有氧代谢运动肺部感染特性,为PM2.5污染下预防肺部感染提供有效防护和锻炼指导。方法:以至少有2年晨练经历的436名锻炼爱好者为研究对象,每天坚持锻炼1小时,通过为期3个月的跟踪测试,分析不同PM2.5污染对于有氧代谢运动者的肺部感染影响。结果:全组有氧代谢受试对象共436例,PM2.5轻度污染,产生明显肺部感染的52例,感染率为11.9%,PM2.5中度污染下,产生明显肺部感染的104例,感染率为23.9%,PM2.5重度污染下,产生明显肺部感染的150例,感染发生率为34.5%。且肺部受感染后,感染症状不典型。X线检查结果特征表现为:41%受试对象表现为小片状阴影阻塞性肺炎,59%受试对象表现为大片浸润样阴影阻塞肺不张。结论:PM2.5污染对肺部感染影响较大,PM2.5中度以上污染,肺部感染概率上升,感染结果严重,应减少不必要的户外运动。  相似文献   

5.
杨聃  尹浩  李云  张莹  许金萍 《科技通报》2021,37(6):14-18
以湖州市安吉县的PM2.5为研究对象,利用安吉城东大气成分监测站的PM2.5污染物浓度数据分析2015年1月2日~2018年9月30日安吉地区的PM2.5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安吉地区PM2.5日平均浓度频率分布呈指数衰减,PM2.5日平均浓度的年变化呈现明显周期特征,并且冬季PM2.5日平均浓度超标日数要多于夏季.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安吉县100 m高度下气流后向轨迹,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分析5次中度到重度污染过程.结果表明,安吉地区PM2.5污染主要受华北和华中影响,通过西北和偏西路径进行中远距离传输,对安吉地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PM2.5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PM2.5是空气中最重要的污染物之一,由于其对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们开始研究针对它的防治措施。本文就将围绕着PM2.5特征以及危害来进行阐述,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来有效地控制PM2.5,不断地提高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7.
PM2.5是最近几年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一种空气污染物,这种污染物当中含有很多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它的颗粒粒径非常小,可以直接吸入到人体的肺部,而这种颗粒毒性是非常大的,它可以导致一些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的还可能会导致人体死亡,所以研究人员也加大了对PM2.5的研究,本文主要分析了PM2.5的污染特征及其生物效应,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关注PM 2.5     
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和环境保护项目中,新增加一项PM 2.5环保监测指标。本文就PM 2.5的概念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年来雾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加,改善空气质量甚至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了解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以及不同因素对空气质量影响的大小。本文选择了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大的PM10、SO2、NO2、CO、O3、温度、湿度、风级及前一天PM2.5等对PM2.5影响较大的九个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SPSS软件计算其Pearson相关性,简单数学处理后,再通过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南京市PM2.5进行预测研究,最终得出南京市PM2.5对于空气主要因素的预测结果,以便于有针对性的治理。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雾霾天气、能见度低、光化学烟雾等现象日益频繁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如何进行PM2.5监测,以及如何进行污染防治成了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简要分析了PM2.5监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旨在提高我国的大气环境质量,还人类一个空气洁净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1.
《科协论坛》2013,(6):43-43
近日,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编的《PM2.5污染防治知识问答》正式出版。图书分为基本知识,PM2.5的来源、成因、转化,PM2.5的危害及环境影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PM2.5监测,大气环境管理与PM2.5污染控制,社会责任与公众参与六个部分内容,共102条问答。图书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以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15,(19)
PM2.5污染已经演变成需要整个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一般民众只能利用口罩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但当今口罩市场鱼龙混杂,口罩的过滤能力良莠不齐。设计一种新型有效的隔离PM2.5的口罩势在必行。考虑到植物对PM2.5有一定的过滤吸附能力,便由此设计出了一种植物滤片的口罩模型,希望在未来防治PM2.5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介绍了一种便携式PM2.5检测仪的设计和研制过程,包括了检测仪的系统组成,设计方法,程序控制电路和实物制作等。PM2.5(Fine Particulate Matter)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μm的颗粒物。在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气象学中,颗粒物是按直径大小来分类的,粒子直径小于10μm的称为PM10,为人们可吸入的颗粒物;粒子直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到可能与PM2.5浓度有关系的6种疾病的死亡率(数据来源: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了PM2.5浓度与这6种疾病死亡率关联度系数,发现心脏病死亡率与PM2.5的浓度关系关联度最小,主要影响其他5种疾病的死亡率。通过分析可知PM2.5对死亡率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现象,最后对北京市的现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人们对于PM2.5污染物的关注也在持续提升,其不仅危害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也非常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PM2.5污染物的治理就成了环境保护部门现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要找到合理有效的治理PM2.5问题的措施,首先要了解中国大气PM2.5污染问题的形成原因,文章就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20,(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已经成为首要环境问题,其中以PM2.5污染最为严重。G20峰会期间杭州地区从2日17时至4日18时出现了两次污染过程,PM2.5质量浓度峰值分别为3日00时的65.3μg/m3和4日01时的54.7μg/m3,两次污染过程均发生在夜间。本文利用WRF-Chem模式,模拟了9月2—4日的PM2.5污染过程,研究了减排区域内排放源对PM2.5颗粒物的贡献率和污染过程的天气条件,模拟结果表明:2日—4日减排区域内贡献率平均值为71. 4%,两次污染过程中PM2.5质量浓度达到峰值时减排区域内排放源贡献率分别为86.7%和77.7%,与平均值相比都有提高,在整个污染过程中PM2.5颗粒物的贡献主要以减排区域内贡献为主。发现在减排背景下,气象条件是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杭州地区上空边界层内空气层结处于静力稳定状态,在850hPa上受高压控制,地面风场较弱这些天气条件不利于杭州地区污染物扩散,导致污染物在杭州地区堆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介绍PM2.5发生发展的历史出发,解析了我国近期PM2.5的成因与危害。具体包括:PM2.5的定义与概念、上海地区PM2.5的主要成分、PM2.5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于人体健康和交通、环境的危害。这一工作对PM2.5污染防控和雾霾治理具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6,(18)
PM2.5是空气污染物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国内外最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基于它的体积小,成分复杂,和强烈的环境活动,它可以作为一个载体附着化学物质,重金属,细菌,毒素和致癌物进入人体。导致的结果是它会影响人体健康。重金属是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在PM2.5中重金属长期积累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本文综述了来源、分配方法、化学形态,检测方法,处理的方式,PM2.5中重金属的分布研究。并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大气环境的日益恶化和雾霾的日益频繁,提高对空气污染物尤其是PM2.5的认识成为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简述了PM2.5的定义、危害和来源等基础知识,并提出了有效可行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PM2.5是现今空气当中的有害物质,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非常大的危害。在人们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相关人员也对其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在本文中,将就PM2.5监测及评价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