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是由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9年在其著作《明天的里程碑》中最早提出的,他将知识型员工的内涵界定为“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当时他指的是经理或执行经理。加拿大著名学者弗朗西斯·赫瑞比2000年在她的著作《管理知识员工》中  相似文献   

2.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幽默小说大师马克·吐温。他12岁时丧父,因家境贫寒。高中没毕业就开始独自谋生,马棚、狗窝是他“下榻过的寓所”。坎坷的经历让他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1876年,他创作了《汤姆·索亚历险记》,此后又发表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顽童流浪记》等著名作品。  相似文献   

3.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以其才智、幽默与追求真理的敏锐目光探索着美利坚的灵魂,他两部描写少年历险故事的著作《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为脍炙人口的不朽名著,而后者尤为其伟大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4.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小说中红字“A”的象征意义丰富,在海斯特·白兰身上成为爱与反判的象征,在她的情人亚瑟·梅斯代尔身上成为罪与罚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一、后勤集团知识型员工与人力资本(一)后勤集团知识型员工的界定知识型员工一词,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于1959年在其著作《Landmarks of Tomorrow》中提出。1969年,他在著作《The Age of Discontinuity》中指出蓝领工作数量下降,知识型员工增加的原因是随着自动化在传统制造业和农业的推广,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作在劳动领域不断扩展,而随着服务业的发展与多样化,也进一步导致了知识型员工的增加。而后勤集团的知识型员工则是指在后勤集团中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活动,为后勤集团做出创新型的贡献,带来知识资本和货币资本快速增值并以此为  相似文献   

6.
亨德森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索尔·贝娄塑造的人物形象,他被称为是“具有优秀品质的荒谬的探索者”,在索尔·贝娄的“流浪汉”形象系列中,他是比较特别的一个。他以自愿流浪者的身份、骑士式使命和“优秀品质的荒谬探索者”这些特点使我们联系到了另一部西方文学经典——《堂吉诃德》中给我们塑造的经典人物堂吉诃德。  相似文献   

7.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名篇.作于1927年7月。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使得当时的朱自清陷于苦闷彷徨之中.他清楚地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又觉得这两条道路自己都走不了,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哪里去》),他无力摆脱“中间道路”的吸引.既不满现实,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结合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这一理论著作中的有关“复调特色”和“未完成的人身上的人”的理论来探讨俄国著名的资产阶级作家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的代表作《罪与罚》在构建其思想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周君龙 《今日教育》2007,(7S):73-73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大夫跋涉.我心则忧”(《都风·载驰》),“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豳风·七月》)……《诗经》里信手拈来的诗行,或言离别之愁思.或写相思之愁怨.或发思乡之愁苦.或抒亡国之愁闷,无不感情真挚,动人心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约翰·亨利·纽曼是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他认为,大学的本质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大学应教授普遍完整的知识,大学的唯一职能是教学,大学教育应是自由教育,大学中教学应和科研相分离。纽曼的这一大学理念既有一定的现实启迪意义,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是世界知名经理人。他从自己40年来的领导经历中,总结出了如下“八大领导规则”: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员工中的比例和作用日渐增长,他们正在为企业和人类创造着巨大的财富。如何更有效地激发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使其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是今天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对管理的挑战》一书中指出:“21世纪对管理最重要的贡献将是提高知识人才的生产力。”本文将分析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需求,探究知识型员工的管理误区,从而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9—1970)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与实践家,被誉为苏联教育思想的泰斗。在他30余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做出教育理论上的概括,终其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帕夫雷什中学》、《学生的精神世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40余部专著。其中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诞生的著作《帕夫雷什中学》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与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莱昂纳多·达·芬奇(1452-1519)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位卓越的国家。他以《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而著名。  相似文献   

15.
秦丽 《初中生》2007,(7):27-29
列夫·托尔斯泰是闻名于世的大作家。他一生呕心沥血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三颗熠熠闪光的明珠。列宁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的创作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16.
1982年12月10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为马尔克斯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各国文学评论界都对马尔克斯作出高度评价。英国《泰晤士报》说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和伟大的小说家”;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同样是拉丁美洲的作家聂鲁达,称赞《百年孤独》是“继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美国文学评论家约翰·巴思说《百年孤独》是“本世纪下半叶给人印象最深的一部小说,而且是任何一个世纪这类杰出作品中的杰作”,阅读这部作品时,“如同阅读《堂·吉诃德》《伟大前程》和《哈克尔贝里·芬历险记》一样引人人胜。”  相似文献   

17.
艾萨克·牛顿爵士在被问到为什么不吸烟时,他这样回答:“因为我不想让自己依赖新的必需品。”牛顿和其他成功人士深知保持生活条理和简单休息的重要意义。在谈到简单这一人品时,便会想起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作品《瓦尔登湖》。这部著作写于一个半世纪以前.直到今天仍会让人掩卷沉思。梭罗在字里行间介绍了自己如何决心把一个复杂的社会抛在身后,在森林中度过一段时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辽、金、元三朝的宫廷音乐始终没有见到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著作。由此导致了大量的音乐通史著作在谈到这三朝的音乐状况时,往往十分简单粗疏,甚至略而未及。更为遗憾的是,对详细记载这三朝音乐概况的《辽史·乐志》、《金史·乐志》和《元史·礼乐志》一直未受到学界的关注。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研究难度较大,再加上相关史料散佚严重,研究基础薄弱,可资借鉴的成果太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江先发 《成长》2007,(9):94-96
看丹·布朗的小说,不论是他的《达·芬奇密码》、《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还是《骗局》,读者都会有一种像在看电影的感觉,无怪乎好莱坞奥斯卡影帝拉塞尔·克罗与大导演朗·霍华德要将《达·芬奇密码》搬上银幕。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丹·布朗有意识地采用了许多电影元素,如蒙太奇、闪回、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宏大的场景等,从而使小说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化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小河殇     
“高枕无忧”见于《国策·魏一》(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和《国策·齐四》(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高枕无忧”四字成型最早见于《旧五代史·高季兴传》。《辞海》释义为:“垫高枕头安卧,形容无所顾虑。”然而垫高枕头真的就能安卧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