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了体积与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在实践中探索;通过操作、推理、合作,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并会用“数方块”的方法求出物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相似文献   

3.
一、知识的联系及地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月至对页例1和例己长方体、正方体和体积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体积的低六和作和单价的共础卜讲行或学的。济由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学生空间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以后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和自…  相似文献   

4.
【内容与最初的目标《】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之后教学的,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个小学阶段体积公式教学的起始内容。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还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圆柱体体积、圆锥体体积计算方法积累经验。我对本节课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①让学生经历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会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②通过动手操作,掌握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在探索中体验成功。【案例1——最初的设计及教学过程】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活动一:直观感知师: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相似文献   

5.
苏瑜 《河北教育》2006,(7):40-41
【内容与最初的目标】《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之后教学的,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个小学阶段体积公式教学的起始内容。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还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圆柱体体积、圆锥体体积计算方法积累经验。我对本节课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①让学生经历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会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②通过动手操作,掌握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在探索中体验成功。  相似文献   

6.
一、案例背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几何形体体积的计算总复习",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后进行的一节总复习课。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要让学生理清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及其相互关系,并适当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四棱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在复习的过程中,突出转化规律,体现数学化思想。本案例中描述的教学片段,就发生在学生理清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及其相互关系之后进行的拓展练习。  相似文献   

7.
本节教学内容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材第31—33页例1、例2),第1课时,新授课。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三维几何形体。由二维平面图形到三维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特别是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它是学习一切几何形体体积计算的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理解了体积的意义和掌握了常用的公制体积单位,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由前测结果得到,《长方体的体积》一课的教学重在帮助学生把握度量本质,认识度量价值,从而发展度量意识。为此,需要引导学生利用体积单位(小正方体)度量长方体的体积,从而沟通体积与其他要素的联系,得到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还要引导学生比较长度、面积、体积的度量及计算(间接度量),建立小学数学图形度量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和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内容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材第31-33页例1、例2),第1课时,新授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三维几何形体。由二维平面图形到三维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特别是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它是学习一切几何形体体积计算的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理解了体积的意义和掌握了常用的公制体积单位,通过本节课的  相似文献   

10.
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体积和容积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而且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数学第八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体积(容积)和体积单位的意义,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公制体积单位的进率和换算,学会土石方计算方法。学习本节内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很重要,掌握其特征,理解体积计算公式也就比较容易。这是学习体积单位间进率  相似文献   

12.
【评析】该教学片断设计有三个特点:1,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直观演示。首先让学生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系.为进一步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而且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原则。2.充分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设计对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相似文献   

13.
<正>【课前分析】“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中最后一节体积度量课,某种意义上也是一节学科实践活动课,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体积和容积概念,认识了体积、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及换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的计算公式。石块、土豆、红薯等物体由于形状不规则,其体积不好直接借助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测量、计算,怎么办呢?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讨论,得到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课本在分别讲了“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后,又将其统一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统一,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而且好处有三: 一是能启发、诱导学生计算出底面是三角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中含有许多“变”和“不变”的因素,教师要抓住“变”和“不变”的辩证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后,学生练习这样的题目:1.一个正方体棱长5厘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2.把两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第1题学生不难解答,第2题求长方体的体积用1个正方体的体积乘以2即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许多学生仍是用正方体的表面积乘以2。很明显,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是错误的,而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受了“…  相似文献   

16.
前两天听了一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公开课,关于教师对教材“语言”的把握方面觉得有话要说。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到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第一次建构体积计算的方法,除了需要对体积概念的形成作复习,还要使学生参与到计算方法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来,实际上最理想的、最高效的莫过于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关于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这一要点的“再创造”的过程中来,实现了学生的“再创造”,也即实现了完美的建构。课堂上,教师作好了相关准备,在进入学生实验前,教师安排了5个实验步骤:①摆一摆:用棱…  相似文献   

17.
一次,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让学生做教科书上的一道思考题:"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结果全班学生出现了以下三种表现:只有少数学生集中精力、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六年制第十一册第89—93.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物体体积的概念.2.认识体积的计量单位.3.学会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一、引出课题出示木块(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提问:  相似文献   

19.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要求: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几乎教过这一内容的教师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只记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却不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只能套用公式,却无法变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为此,教师们想了各种办法让学生自己探究体积  相似文献   

20.
前两天听了一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公开课,关于教师对教材"语言"的把握方面觉得有话要说. 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到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第一次建构体积计算的方法,除了需要对体积概念的形成作复习,还要使学生参与到计算方法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来,实际上最理想的、最高效的莫过于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关于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这一要点的"再创造"的过程中来,实现了学生的"再创造",也即实现了完美的建构.课堂上,教师作好了相关准备,在进入学生实验前,教师安排了5个实验步骤:①摆一摆: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些长方体.②说一说:一排摆几个,长是几厘米?一层摆几排,宽是几厘米?一共摆几层,高是几厘米?③填一填:在下表中填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