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龙国富 《中国语文》2013,(1):25-34,95,96
本文利用构式语法和语法化有关理论,通过对汉语"越来越……"构式语法化过程、机制及其动因的研究,回答"语法构式是固有的还是显现的"这一理论问题。"越来越……"构式语法化路径为:越+处所名词>越+普通名词>小句,越……>越……越……>越来越……。"越来越……"构式语法化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其语法化的主要动因是语用推理。本文认为,语法构式是显现的,而非固有的,排列组合形式的改变将伴随新的构式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在认知构式语法视角下,运用构式-词汇双重压制和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中"很+NP"这一特殊结构的运作机制进行考察和解释。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压制整合观",认为"很+NP"结构是人们在概念化过程中,运用"压制整合理论"创造出来的。"很+NP"结构中名词"NP"在构式和词汇的双重压制下,其与名词有关的表属性的、抽象的、描述性的内涵语义得到凸显。再经过人们在心理空间中对概念元素进行识别、整合,该构式具有了特定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3.
"程度副词+NP"是一个特殊的短语,"NP"是指名词或名词短语。这一短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但它的结构不符合传统的语法规则。本文主要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来分析该短语,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程度副词+NP"是一个构式,它有自己独立的语义和语用意义,并对进入这一构式的名词进行压制,认知转喻是其内在的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4.
句子与其关系化的结果——关系从句是高度抽象的构式,前者的构式义——认知凸显来自与图形的关联,后者的构式义——认知抑制来自与背景之间的关联。文章提出和论证了这一关联,并运用"构式义+语境"的模式统一解释了与关系化相关的多种不同但彼此相关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以X为中心"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少,能够充当"X"的主要是处所名词和具体名词,表示"把X作为中心地点或中心方位"的构式义。在现代汉语中,"以X为中心"被大量使用,能够充当"X"的不仅可以是处所名词和具体名词,而且可以是抽象名词,其表示的构式义也有所扩大:把"X"作为中心地点或方位,把"X"作为主要部分,把"X"作为主体地位。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认知因素、社会因素和语用因素。  相似文献   

6.
致使结果构式压制是语言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它使原来没有"致使"义的动词,在构式的压制下有了"致使"义;原来没有"施事"义的名词,在主语的位置上有了"施事"义;原来没有"受事"义的名词,因处于宾语位置而有了"受事"义;原来不能带宾语的一价动词或形容词,在构式压制下,变为二价或三价动词或形容词。  相似文献   

7.
"太水了"的构式义为对某一主体进行消极否定义的主观高程度评价,强调其水平或内容"差的""虚假的""多余的""劣质的"程度极高。"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对"太……了"构式义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压制作用,名词"水"的隐含消极语义特征则进一步促进了构式义的形成。从认知视角来看,名词"水"体现了自然领域对社会领域的隐喻,其隐喻认知机制为:水—平面—没高度;水—水分—虚假多余—质量差;水—无色无味—无趣乏味。"太水了"构式具有言简义丰的语用价值和生动新奇的表达效果,并得到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刘涵 《英语广场》2020,(5):46-47
构式被理解为包含形式和语义及话语功能的配对,即有自身的意义和话语功能,构式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并不是对当前讨论内容或新信息的询问,而是说话人试图对话语进行组织、解释、评价等,它反映了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属于元层面话语资源,所以我们把它称为元语用构式。本文基于Hubler和Bublitz的元语用功能分类,对COCA语料库中此构式的元语用功能进行分析,发现该构式在交际过程中,具有引起冲突、语篇组织以及构造身份的元语用功能。分析构式在会话语境中的元语用功能,对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提高元语用意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苦心"在现代汉语中的两个词性都是由战国时期出现的特殊述宾短语"苦心"演变而来。"苦心"的名词用法在东汉时期已出现,但到明朝时期才词汇化为名词。作为副词的"苦心"于唐朝开始词汇化进程,到北宋由述宾短语词汇化为副词。在词汇化过程中,使用频率、句法位置、语义融合、认知组块机制和认知转喻机制是"苦心"词汇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10.
"X比Y还W"格式是指表真实、实际比较的语法构式和表极性程度的修辞构式。修辞构式是一种具有修辞功能的虚比构式。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修辞构式的认知机制是隐喻和参照点模型。认知联想的触发、形式的模因移植、认知经验的突破和意象图式的动态化促成了"X比Y还W"格式从语法构式向修辞构式演变,使其具有了夸张的修辞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一定的语料,从构成、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不是A是B"新旧构式之间的关联及各自特点。分析结果表明,与旧构式相比,新构式中通常A项属于具体名词,B项属于抽象名词;语义上,主体通过A所描述的方式来消除或获得B所表示的状态;语用上,通过否定某一事实的现象来达到揭示其本质的目的,可视作一种话语策略性手段。  相似文献   

12.
外壳名词是一种信息包孕型语言现象。由于外壳和内容之间的复杂性,从而使外壳名词在语义上具有抽象性和非具体性的特点。作为一种常见的外壳名词句式,N-be-that已逐渐规约化为一种形义配对的构式。为了深入了解外壳名词语用、修辞和语篇功能,我们以COCA语料库为数据来源采取定量语料库的方法,对N-be-that构式中N槽位中的外壳名词与构式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彰显了构式语法强大的解释力,而且对外壳名词和N-be-that构式的学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根据构式的形式与表意特点,本文将汉语新兴因果构式"因为A,所以B"构式义概括为:以简约方式对原因与结果同时予以强调,文章区分了新兴因果构式中的原型构式与边缘构式,详细描述了各种构式的框式成分与结构变项的变化,用构式意义的承继关系解释了造成这些变化的句法、语义及语用的原因。还根据该构式的表意特点描写与分析了构式在语篇中的具体使用情况,特别是使用中出现的一些变化。最后,深入到构式两个变项的语义底层,揭示了推动新兴因果构式生成的认知创新动力与特殊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14.
"X里X气"构式在汉语口语中较为频繁使用,笔者基于BCC语料库的检索结果,试从构式语法构式压制的角度来分析"X里X气"构式内在的语义、语用和结构特征。笔者发现"X里X气"构式具有将名词化为形容词的功能以及强化形容词语义的功能。词汇方面,构式"X里X气"中的X词汇决定了"X里X气"构式的语义以及词汇感性色彩。  相似文献   

15.
在英语动词名词化过程中,动作主体与客体的相应转化、句法限制、语义变化等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重要问题.传统的语法研究多注重其形式和语义的变化,较少关注其中的句法限制与深层的认知结构.而构式语法却能很好地阐释英语动词名词化过程中发生的主客体转变,以及语义变化现象,从而揭示出英语中产生名词化现象的理据.  相似文献   

16.
"忽A忽B"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构式。在句法上,描摹性副词"忽"前后呼应,"忽A"和"忽B"并列对举,AB可以为名词、方位词、动词、形容词或短语。经过概念整合,整个构式的意义是:表达两种情况瞬时交替出现,衍生出没有规律、不稳定或富有变化等意义。该构式在表意上、节律上和语体上都有特殊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句法关系、语义基础以及语用特征来分析了"去××化"的构式意义,亦从认知构式语法的角度对"去××化"构式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去××化"的基本层次应为"去"加"××化";"去××化"比"去×化"的能产性更强,这是受到汉语"双音构式"的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马怀忠 《海外英语》2012,(3):256-259,262
"There Is No V-ing构式"源于现实和人类体验的互动,成于认知加工,体现了人类的最基本认知方式。它是在存在和否定祈使构式的合力作用下,经多重传承糅合的结果,是在视觉虚化"There"的基础上,经心智加工的产物,较为客观地表达持续性否定祈使含义。该文从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角度用整合的配价-有界-主观性和主观化以及转喻压制理论框架(CMC)对检索自英国国家语料库(BNC)的1812例"There Is No V-ing构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解释其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一A再A"在汉语中使用频率相当高,基于汉语语料库,文章对该构式作了全面考察,发现:形式特征上,该构式凝固性强,且A的音节主要为单音节,词性通常为动词,少数也可是形容词、名词、量词等;句法功能方面,该构式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状语、定语、补语等;其构式义也较丰富,如"持续或反复""妥协或退让""斥责或抱怨""性状程度的加深";语用方面,该构式具有一定的贬义倾向。此外,与相仿的构式"一再A"对比,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很N"的表达层出不穷,特别多用于口语与网络词汇中。本文运用构式语法与构式化理论对"很N"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很N"结构称为构式的认知依据,"很N"构式化的过程、机制及其动因,得出"很N"经历了语义历时演变的结论,并总结了其两种构式义。本研究旨在丰富有关"很N"构式的认知研究,深化对"很N"构式的认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此构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