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昭君和番是否为悲剧这一问题,从古至今的研究者见解不一。古代文人墨客过多渲染昭君的哀怨与悲伤,这由当时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使然。通过考察昭君故里和匈奴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看出,昭君在汉宫与匈奴处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绝非以悲剧可作定论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昭君出塞是汉、匈两族从战争走向和平道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反过来,昭君出塞又对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与和平,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3.
昭君出塞是汉匈两族从战争走向和平道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结果;同时,昭君出塞对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与和平,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4.
现存唐代咏昭君诗大约七十余首,这些诗歌是唐代诗人追思汉代和亲历史、审视唐朝和亲现实的产物。诗人们以汉喻唐,借史抒怀,表明自己对待和亲的态度和认识,由此带来唐代咏昭君诗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在深化主题、扩大题材和意象创新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编歌剧《昭君》不仅继承了自曹禺以来的昭君戏的加强民族团结的主题,而且在对这一历史精神的认识上,注入了消灭战争、维护和平的现代人文观念。作品解构与颠覆了以往的昭君戏中的男权意识,把一个深明大义、自尊自爱的有着和平理想和独立人格的王昭君还给了观众。  相似文献   

6.
历来人们常说的中国古代的和亲,一般都是发生在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联姻。对于汉代的昭君出塞,人们一直以来也都是将其作为一次联姻式和亲来看待的。然而,分析历史上的此类和亲,可看出它具备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作为和亲方的女性,一般都是与帝王有血缘关系的女子,二是史书记载这类和亲时,多用"嫁""妻""婚"等字样,表明一次婚姻关系的缔结。而昭君出塞并不具备这些特征,那只是汉皇的一次赏赐,昭君只是汉皇赐予匈奴单于的礼物之一。有人将昭君出塞看作联姻式和亲,是认为她对汉匈间的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就两国关系的实际效用而言的。但真正说来,昭君在这方面的作用实被后人夸大。汉匈之间在她之后的长时期和平,主因并不在她,而在于匈奴实力衰落,无力与汉王朝对抗,另外也在于汉朝曾给予呼韩邪单于以极大援助,呼韩邪单于及其子孙感恩汉朝,不愿轻启战端。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昭君出塞都不是人们常说的联姻式和亲。  相似文献   

7.
王昭君是著名的历史人物,更是中国文学传播接受史上的著名人物,由此而构成了一种文化的现象。故当人们言说昭君之时,其实是需要作出分辨的:是历史的昭君,文学的昭君,还是文化的昭君。而这三种昭君的形成,揭示了昭君题材不仅在中国文学传播史上有着区别于其他题材的特殊意义,而且更具有一种文化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昭君何怨     
我们在历史中认识的昭君,是备受景仰的人物,历史对她赞颂有加,从未提及她有过什么怨言。而文学中所说的昭君,却总带着浓浓的怨意。这是怎么回事呢?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是矛盾的吗?哪个才是真实的昭君?昭君又有何怨呢? ——题记  相似文献   

9.
自汉代以降,昭君出塞的故事成为一个传统的诗文题材,人们借此抒发对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词客各抒胸臆懑"(董必武),使得咏昭君的诗歌蔚为大观。其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情昭君出塞的遭遇,抒发昭君内  相似文献   

10.
大型歌舞剧《塞上昭君》女主人公的扮演者乌日勒春香女士因与王昭君有着相似的人生际遇,并在昭君身上看到"和"文化的精神之光而激励自己在演昭君、画昭君、写昭君,弘扬昭君精神,致力于传播昭君文化事业中。  相似文献   

11.
正《我与昭君》是国家一级演员乌日勒春香根据自己演昭君、画昭君、书写昭君、常年传播昭君文化亲身经历撰写的一部自传体作品。  相似文献   

12.
两千多年前,王昭君从今湖北兴山,沿着香溪河走进汉宫,数年之后,肩负着和平使者的重任,出塞和亲,给汉匈两族带来了半个多世纪"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升平景象,被传为千古佳话。"昭君和亲"从国家层面上讲,是政治上的联姻,关乎社稷民生,体现出外交政策上的智慧,众多历史学家、文化学者,从政治、史学角度对这一历史事件,给予了客观的评说和论述。昭君文化在民间乡土社会的解构中,出现了异彩纷呈的景象:忠君爱国的,礼教崇拜的,回归人性的,都从不同侧面,叙述着昭君曲折传奇的人生和丰功伟绩,体现出昭君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昭君出塞名扬青史,昭君村的遗址在今天的湖北兴山则有三处。通过考证汉代的郡制县志、王昭君的名字与官称及家眷状况,认为昭君出生在兴山县香溪南岸,古代的昭君村与现在的陈家湾地理位置相近。兼论《琴曲》所记昭君故事,实属杜撰。  相似文献   

14.
清代诗人黄恩彤的《昭君咏》是一首角度新颖的诗作。作者从历史事实出发,从人物性格分析着眼,指出昭君出塞不同于西汉前期的"和亲",导致昭君最终被遣的主要原因是汉元帝性格的优柔寡断,这对昭君题材诗歌的主题是一个拓展。此诗实为一篇诗歌形式的史论,是史学与文学联姻的产物。在今天的昭君文化研究中,区分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是必要的,在具体的研究中也应各有侧重,但二者之间很难截然分开,因此我们对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应该同样重视,对相关的资料也应该同样珍惜。  相似文献   

15.
昭君出塞的线路,史书没有记载,所以难以确认。昭君出塞路线需把握五点:一是把握汉匈官方交往的线路。昭君出塞是官方行为,如果《汉书》记载中确有一条官方交往的线路,那么,这条道路就有可能是昭君出塞的线路;二是昭君出塞之前,匈奴曾处于分裂状态,匈奴分裂和一统的历史时期是重要的历史背景因素;三是《汉书》中对朝贺西汉的匈奴右皋林王东渡黄河返回匈奴的这一记载,确认为汉匈官方交往线路的重要节点;四是《汉书》关于奉车都尉班伯到定襄护卫昭君夫婿复株絫单于入境的记载,作为推论的重要线索。五是根据昭君于正月出塞的时间背景,认为东渡黄河的线路海拔较低,相对温暖,可以避开春寒料峭的气候。  相似文献   

16.
昭君出塞自有诗作留传下来,一直被历朝历代的人歌咏渲染,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宋代吟咏昭君的诗作比前代作品出色的地方在于它们借昭君出塞这一事件对人生的命运,尤其是士大夫的命运与追求,作了深入的探讨。宋代昭君诗作中出现的否定和亲政策现象与以和为责的外交思想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论元代诗人的昭君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昭君出塞的故事对后代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梳理了昭君故事发生发展的历程的同时,着重对元代诗人的昭君诗的丰富内容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元代的昭君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突出地位,借古讽今,借昭君胸怀,浇自己的块垒,正是元代歌咏昭君诗歌独到、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8.
论唐代的昭君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魏晋南北朝昭君诗的创作,唐人对这一传统题材进行了全方位开拓。唐代昭君诗一面抒写昭君远嫁的乡国之思,一面又借论其出塞得失兼议国家的对外政策,诗人们在重塑昭君形象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就诗体而言,唐代昭君诗的价值还在于它代表着中国咏史诗在其发展历程中由“变”至正的过程的完成。  相似文献   

19.
昭君和亲后,前470多年里关于昭君的作品共10件。其中前120多年里产生的3件作品构成了符合史实的"福德昭君"~([1]);后300多年的7件作品有5件构成了背离史实的"悲怨昭君"形象~([2]),另外两部史籍继续证实"福德昭君"。隋唐统一后,昭君文学作品呈现出这样的规律: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福德昭君"作品就多;反之,"悲怨昭君"作品就多。今天国家强大民族团结,"福德昭君"文学作品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20.
历代"昭君村""昭君墓"的诗歌,是构成昭君出塞和亲文化核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们以特殊的视角写就的诗作,有着特殊的意义和韵味。分析探讨诗歌中的意向、审美、主题,是我们更好地了解昭君出塞和亲的时代风貌与文化道德的一面镜子;亦是我们深入挖掘昭君精神本质风采,感受昭君多元形象的特殊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