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争议比较大的人物形象之一。之所以争议大是因为三国故事在民间和文人中间流传时间比较长,并且成书的跨度时间也很长,使得三国故事和人物有了多角度的叙述与解构,从而造成了刘备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与民间文学中的"傻女婿"形象存在着突出的一致性,如贪吃、呆傻、眷妻恋家等是二者共同的特色与气质。猪八戒形象的塑造应该与民间文学中的"傻女婿"故事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说,此种关联正是猪八戒形象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三国演义》刘备在人际交往中的语言特点和外在表现特征进行了分析。这包括具体事例历史环境的说明、对语言特征的描述,并结合语境分析其心理状态,有步骤地论证了"长厚似伪"这一观点。本文着重于对《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不同刘备形象的对比分析,质疑传统观念上刘备道德信义的化身,通过《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语言特点深入剖析其隐藏的"虚伪"本质,并证明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存在"长刘备之厚"的错误倾向,缺乏客观性。  相似文献   

4.
时下,不少教师争购特级教师教案,有的甚至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结果,教学效果却事倍功半。这使我不禁想起了《三国演义》中“锦囊妙计”的故事。《三国演义》中“锦囊妙计”的描述层见叠出。如刘备招亲这一节里就是一个典型。诸葛亮为去东吴护卫主人的赵云设计了三个计策,装于锦囊中,在招亲过程中,每出现“山重水尽疑无路”时,只要拆开锦囊,依计而行,就会“柳暗花明”。以上看似神奇,实际上包含着诸葛亮对当时天时、地理、人情风俗的详尽调查和透彻分析。当然,教师在编写教案时所设计的教学重点或难点、教学设计的种种教学法,这就…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刘备是三国故事中备受关注的人物形象,历史文本中的刘备是有霸气、有作为的一代枭雄,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却被塑造成万众敬仰“仁君”.《三国演义》在塑造刘备形象时,对历史素材做了大量的删减,对其形象做了较多的净化,使其形象更加符合大众的需要.从“枭雄”到“仁君”,刘备形象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文化心态的微妙转变.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感受与体悟     
<正>《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那么在那个战火纷飞、群雄割据的时代,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为何会选择辅佐当时实力并不雄厚,甚至可以说是弱小的刘备呢?为什么是刘备得到了这位"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  相似文献   

9.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出自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仁君"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政治理想,而最能体现其政治理想的人物形象非刘备莫属。作者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刘备的艺术形象塑造为一位"义重如山"、"礼贤下士"、"宽厚爱民"的明君圣主。作者在《三国志》中刘备的历史"真身"的基础上,形象地刻画了《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艺术"化身",刘备的形象塑造对于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传统的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而三国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也是妇孺皆知。然而,对于普通读者甚至有一些专业知识的人来说,都是只知通行本《三国演义》,却不很了解其重要的"母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两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则更是少有关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曹操这一重要的三国人物形象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与通行本《三国演义》中的不同表现,阐明"通俗演义"本与"演义"本的区别,强调"通俗演义"本的重要性,也使已经百花纷呈的曹操人物形象研究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具有浓厚的“拥刘反曹”的倾向,这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创作者企图把刘备作为奸雄曹操的对立面,塑造成一个理想的仁君。因此,刘备成了“仁”的化身,被不少论者誉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第一个仁君。可《三国演义》中曹操却说刘备是“外君子而内小人也”,周瑜对刘备的评价也不高,刘备只不过是“枭雄之辈。”仔细研读《三国演义》,我们认为刘备确实是一位“外君子而内小人”的奸雄,并通过这个形象的分析,挖掘出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不要等刘备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国演义》,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同时,我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  相似文献   

14.
<正>"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对我来说无比熟悉的开篇,相信大家也不陌生。对,就是《三国演义》!自从我家"引进"了一本《三国演义》,我便再也闲不住了。清晨,我一睁眼,眼前出现的仿佛全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孙权、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我理了理思绪:昨晚看到哪儿了?哦,对,是长坂坡之战。赵云冲出长坂坡的重围了吗?刘备成功逃脱了吗?……我迫不及待地拿过枕头旁的《三国演义》,读了起来。不知过了多久,我有些读累了,  相似文献   

15.
浅析刘备的“仁义”──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随感河北高阳县教师进修学校张彦昌最近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对刘备的"仁义"形象有些粗浅看法,特别是对照鲁迅先生"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的评论,愈感到鲁迅说的深刻、中肯,入木三分。刘备在《三国演义》的原...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对《三国演义》的看法,称其"太实则近腐"、"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对《三国演义》总体上呈贬斥的态度对后人看待《三国演义》或多或少产生了影响,但是反观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就会发现其评价是有失偏颇的,或者说是与事实有矛盾之处的。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无论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三国演义》讲述了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各政治集团既相互争斗又彼此依附的一系列故事。刘备、张飞、曹操、诸葛亮、孙权、周瑜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却是美髯公关云长。  相似文献   

18.
读《三国演义》一书,让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历史故事.文中介绍了许多经典故事和典型人物形象,下面请看我一一道来. 刘备:在曹操攻占新野的时候,新野地区两万多百姓想追随刘备而去.刘备便将他们全部带上,每天只行进几十里,而曹操的铁骑却以每天几百里速度紧追而来.在如此窘迫的情况下,刘备仍不愿意放弃百姓.  相似文献   

19.
刘备形象与传统君主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对仁德的热衷,根源于由君主专制制度所造就的贤人政治;其对正统的强调,则与家天下的血缘政治密切相关。《三国演义》将仁德与正统的双重优势集于刘备一身,正反映着传统君主理想的基本取向。因此,强调刘备形象的其中一个方面而淡化或忽视另一方面,不符合《三国演义》及其植根于其中的政治文化的实际,不利于认识这一形象本已具有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20.
当《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历史小说的面貌出现在中国长篇章回小说的艺术长廊的时候,无疑给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增添了瑰丽的风采。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既高度地忠实于历史事实,又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的。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形象之失时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