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阳登高,茱萸遍插。佳节思亲,乡愁四韵。1928年的重阳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有诗有酒的日子里,所以他自称是“茱萸的孩子”。在多数人眼中,余光中以诗闻名,其实,他的作品不全在诗,他的诗情早已化入散文,今天,就让我们到余光中的散文中去感受他的诗情,  相似文献   

2.
<正>余光中是蜚声文坛的诗人与散文家。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文学成就——"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余光中在用右手写诗的同时,又用左手打开了一方散文的新天地,他丰富的情感、卓越的才华、独特的风格、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都在散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听听那冷雨》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充盈着作者灵动的情思和智慧。在这篇散文里,作者调动了听、视、嗅、触等多种感  相似文献   

3.
乡愁     
余光中爷爷是台湾著名诗人、作家,他的家乡是福建永春。1928年,敬爱的余光中爷爷在南京出生,1949年他随父母迁到香港,第二年到台湾大学外文系学习。1953年,他与覃子豪、钟鼎文等作家创立了“蓝星”诗社。后来他又到美国留学,回到台湾以后先后担任多家大学的教授,现在是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他的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等十多种。余光中爷爷常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于他的诗作之中,《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  相似文献   

4.
古滕客 《教学随笔》2013,(Z1):79-80
<正>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和评论家,其影响遍及华人世界。他"右手为诗,左手为文",在其新书《黄绳系腕》(译林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中,我读到了他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哀愁。《黄绳系腕》这本书,汇集了余光中在不同年代的散文佳作。主要包括余光中旅居国外的经历、读书的体会、对祖国故土和文化的眷恋、四个  相似文献   

5.
据陕西媒体报道,著名诗人余光中2012年5月第一次来到陕西白鹿原,受聘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客座教授一职,并第一次为2500位古城学子开堂授课,传授写诗的技巧,引得90后们沉醉在诗的意境中不能自已。能来西安,余光中觉得欣慰至极,"我第一次来到西安,这座城市我还没看清楚。是西安把古长安藏起来了,不让我见"。余光中感慨道:"中国的读书人,没有一个不知道长安的意义,我早就透过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了解长安了。我对这里的历史充满敬畏感,这里满足了我对中国文化内心的憧憬。"他还说:"长安是天下读书人的一个情结,只要想到长安,就会想到朝廷、庙  相似文献   

6.
台湾诗人余光中在第二届"台湾论坛"发表演讲。在演讲结尾,余光中与台下的听众互动,共同朗诵了他的名诗《乡愁》。有人问他《乡愁》有没有下文?年近八旬的诗人幽幽地吟道: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终年90岁。噩耗传来,中国诗坛一片唏嘘,叹惜诗歌天空一颗巨星的陨落。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栖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对一位诗人最好的怀念就是读他的诗,在大江南北像冬雾一  相似文献   

8.
研究余光中散文的文章很多,但专论他写绘画或画家的论文,在笔者的阅读范围内没有发现,这是个遗憾。余光中论画或画家的文章,无论是量还是质,都相当可观,不应被忽视。论文以余光中在1990年3月至10月间所写的,有关梵谷的四篇散文作为研究对象,指出余光中对梵谷的情有独钟,对百年前那个受苦受难的伟大心灵的感动和感恩。  相似文献   

9.
四川诗人流沙河是第一个把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介绍给内地读者的人。余光中一直说.如果没有流沙河的推荐,他不可能在祖国大陆有这么多的读者。流沙河非常推崇余光中的诗歌,1981年初秋,当他在从成都到上海的列车上第一次读到余光中的诗作时.就发出了当年孔子见老聃时“吾始见真龙”的感慨。回川后,作为《星星》诗刊主编的流沙河开始在刊物上登载并介绍余光中的诗歌,并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知道余光中先生,是因为他的《苦瓜吟》,由此知道了他是一个爱国诗人;第一次关注他,缘于他写的关于他的四个女儿的文章,很幽默,很风趣。想像中,他应该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可爱的老人。偶然翻到了《火中龙吟:余光中先生评传》这本书,细读之下,发现:  相似文献   

11.
余光中是台湾当代诗坛的大将,在中国当代诗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从题材与内容来看,乡愁是余光中创作的母题。诗人的诗作中,数量最多、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他的乡愁诗,他的乡愁诗约在百曹以上,乡愁诗是他诗作中最为闪光的珠宝。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从文化层、形式层和意义层三个层面揭示了余光中诗学的新古典主义特征。余光中诗学有着古今中西文化宽广、多元的视野,但民族文化的“寻根”是他的诗学文化层的核心;余光中诗学的审美形式观有着开放自由的空间,但很强调形式的锤炼和凝定;他的诗学注重永恒美和现代美,但强调的是历久弥新富于人学内涵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正>在嘉陵江畔群山环绕的青年会中学,余光中那颗渴学的心,像干燥的海绵饱吸着水分。在这一时期,他也遇到了几位重要的启蒙老师:一位是他的二舅孙有孚,一位是国文老师戴伯琼,一位是英文老师孙良骥。孙有孚是余光中的一位远房舅舅,原先是小学校长,抗战时期也逃难到悦来场附近。不知他是怎么办到的,逃难竟然还能搬来大批藏书。余光中每次放假回家,总忍  相似文献   

14.
李乃清 《中文自修》2001,(10):50-50
你说,余光中是一位散文大家。我说,余光中更是位了不起的艺术家,他把音乐、美术、雕塑连缀成一个世界,一个凝聚着诗的灵魂的立体世界。  相似文献   

15.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是诗歌艺术的峻岭。余光中在其诗歌艺术的追求中高山仰止,努力攀登,向诗圣、诗仙学习,且为他们造像。为李白、杜甫造像,表示他对唐诗传统的肯定。他造像的艺术,特别是《戏李白》一首的丰沛创意,和《寻李白》、《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的现代想象,则说明他对传统的活用与转化,印证了他的创造力。在以唐诗为主的中国传统诗歌基础上,余光中以其学养和睿智,以其才华和苦功,兼摄中外古今,以数十年的恒心和毅力,创作了丰富杰出的现代诗。他是李白、杜甫的嫡系传人,且开拓了中国诗歌的新世界。余光中为李白、杜甫的造像,象征了传统和现代的汇合,象征了现代对传统的发扬。  相似文献   

16.
余光中是一位擅长表现乡愁的作家 ,解读他那些盛满乡愁的作品 ,可以领略他赋予乡愁的丰富多彩的内涵。对童年生活的追忆 ,对爱情、亲情、生命和死亡的眷恋 ,对故乡的思念 ,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共同构成了乡愁文化的主线。余光中通过他的乡愁倾诉着对祖国大陆的一片真挚情感。  相似文献   

17.
乡愁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作品,最脍炙人口的当推《乡愁》。这首诗,因2003年12月7日被温家宝总理在访美演说中引述,而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余光中本人和他的作品也再次成为海峡两岸媒体关注的热点。这里选发他的《乡愁》,广大小读者一定会喜欢的。  相似文献   

18.
推荐者的话     
天下言朋友的文字多矣!正如余光中在文章开头所讲的:“一个人命里不见得有太太或丈夫,但绝对不可能没有朋友。”既有朋友,便有对朋友的思考,便有谈论朋友的文字。与一般将朋友划为“净友”、“密友”、“狗肉朋友”,将朋友关系定为“知己”、“忘年”、“狼狈为奸”等等不同的是,余光中对朋友类型的划分体现了他独特而敏锐的眼光。在余光中看来,“级”是判定一个朋友的首要标准。高级者,有理想,有学问,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余光中对一、二和三、四型的区分正在于“高级”与“低级”即为此。光有“级”还不够,余光中判定朋友的第…  相似文献   

19.
余光中生于南京,青少年时期流涉滇、川、苏、闽,1949年后又漂泊于台、港、北美。现实空间的不断变易是余光中的诗思乡怀国主题的原动力。既然思乡不能借归乡化解,于是,诗人就只能借助于文字回家。这首诗就是他构建的文字家园中最为令人心动的景观之一。从审美心理学上说,乡愁属于一种缺陷美。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理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余光中能够构建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学生态发展观,并用他的文学评论和文学作品实践着这种文化生态观。本文重点分析余光中作品中的现代文化意识表现,即全球化趋势的地球村意识、富有时代特色的开放意识和卓具现代公民眼光的环保意识。这种现代文化意识的立足点则是他的民族文化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