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采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着重讨论了英汉"听"类行为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研究发现,英汉"听"类行为动词在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该类动词的核心语义均为"听",而区分语义则为方式、目的等;英汉"听"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均可归结为"动作+X(方式、目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词化"这一术语集动态演变过程与静态演化结果于一身.借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本文着重讨论了荚汉"哭"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偏好.研究有以下三点发现:一是英汉"哭"类动词享有共同的语义成分组合模式,即"核心意义+方式+原因+口型+持续时间",但内部语义容量及词语感情色彩有差异;二是英汉"哭"类动词词化偏好不同;三是词化过程伴随着语义成分的增加,消减、合并及词性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喊叫"类动词是日常言语中最常用的动词之一。本文借用词化模式观点和语义成分分析法,着重讨论了英汉"喊叫"类动词的语义核心、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研究发现,英汉"喊叫"类动词的语义成分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核心语义成分决定同义词的语义场归属,外围语义区分他们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英汉语中存在大量"走"类动词,本文借用词化模式观点和语义成分分析法来探讨英汉"走"类动词的语义核心,语义成分,语义容量和词化偏爱,发现这两种语言中的"走"类动词既有语义共性,又有语义个性,表现出不同的语义成分、语义容量和词化偏爱。  相似文献   

5.
英汉语中存在大量的“笑”类动词。文章采用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着重探讨了英汉“笑”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研究发现核心语义成分决定这些动词的语义场归属,外围语义成分用来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英汉“笑”类动词在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上既存在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这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可概括为“动作 方式 (情态) 原因(目的)”,但具体词语的词化模式存在各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名转动词化模式指名词转用为动词后的语义结构中所体现的主要语义常项所形成的模式。基于事件框架理论对英汉名转动词化模式进行分析和对比发现:(1)英语主要存在7种名转动词化模式,汉语则有12种;(2)"动作+工具"是英汉最普遍的名转动词化模式,除此之外,英汉还共享6种名转动词化模式,但在这些共享名转动词化模式中,除了"动作+受事"和"动作+经历者"外,英语中的比率都明显高于汉语;(3)英汉名转动主要词化模式类型存在差异性,英汉相同名转动词化模式下的母名词PN存在不对称性以及汉语名转动词化模式类型较之英语更丰富。  相似文献   

7.
根据Talmy运动事件词汇化理论,以莫言《丰乳肥臀》及葛浩文英译本中动词"流"及其激活的流动类运动事件为实例,采用定量观察和定性分类分析的方法,探寻汉英小说翻译中激活流动类运动事件的核心动词再词汇化模式特征。研究发现,葛浩文译文中再词汇化后的运动事件核心动词语义包容信息与原文核心动词相比存在差异,且语义包容量普遍大于原文,词汇化程度高于原文;不同的语义成分也表现出融入动词的不同潜力。本研究借助现有的小说平行语料,寻找汉英小说翻译词汇化模式的整体倾向,以期对移动类动词的汉英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批评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秦添婴 《考试周刊》2011,(19):27-28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示"笑"的方式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表现出不同的语义成分、语义容量和词化模式。本文运用语义成分分析法和词化模式观点对这些现象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
俄语中"吃"义动词所含语义成分各异,且词汇化程度较高,语义自足度较强。通过对俄语"吃"义动词所含的内部语义成分进行分析得出,按汉语词序特点可将俄语"吃"义动词汉译模式分为"吃+X"、"X+吃"、"X+吃+X"三种模式。其中出现在"X"位置的可以是表示特指客体、结果、数量、时间、方式等次要的语义成分。  相似文献   

10.
英汉“切断”事件动词的语义特征与句法行为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断"事件指使构成物体的完整材料被分离或破坏且不可还原的日常事件。作为人类社会重要而普遍的日常活动,"切断"事件对人类语言与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依据词典释义和语料库语料对比分析英汉"切断"事件动词的语义特征、词化模式、论元转换和体特征之异同。结果显示两种语言的"切断"事件动词具有共享的范畴化特征和主要义素,但在次范畴化、语义场结构和词化模式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两种语言间这些动词在论元转换和体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表明此类动词的句法行为对其语义具有敏感性,丰富了跨语言的动词语义与其句法行为关系方面的研究,并为动词语义决定其句法行为的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配价语法认为,动词决定句子结构。双宾动词本身支配着三个语义成分:施事、与事、受事,这个结构的核心语义是领属关系的转移,同时结构本身也受到其配价结构的制约。虽然英汉双宾结构在完全映射条件下的句法模式是相同的,但是其双宾动词对于各个配价成分的语义选择上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网络流行词语"雷人"的出现和高频率使用,引起了我们对这类词语法特征的思考,通过分析,本文把它归纳为"单音节动词性成分+人"式形容词。本文主要探讨这类形容词词汇化的过程及形成机制,共性条件包括去词汇化的内部语义特征,"单音节动词性成分"和"人"的高频率紧邻出现,使动意义的凸显和不带宾语四个方面。同时,这类形容词词汇化的内部发展历程与机制又存在着个性差异。而且,它们词汇化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关于汉语是否存在零价动词存在着争议,本文将原零价动词分为两类:天气类和灾难类,在配价语义范畴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句法和语义过滤认定天气类动词是词组而非动词;通过语义蕴含测试和论证处所成分的价语成分资格,认定灾难类动词需要有强制性语义成分,并通过VP的转指论证灾难类动词是一价动词;并对汉语和英语在零价动词上的差异和深层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AGR(一致关系)特征和动词与配价成分融合是英汉零价动词差异的深层原因和直接原因,得出汉语并没有真正意义的零价动词的结论,我们还把灾难类动词和相关的一价动词在句法上和语义上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在+处所词+Vp"与"Vp+在+处所词"是表达动作或状态发生处所时常用的句式,文章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句法上探讨了主语为受事时,这两类格式对动词句法形式的要求;两类句式是否都能在把字句中出现;动词带有附加成分时,两类句式的合法性。其次,语义上探讨了句式中动词和处所词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和语义表达功能的差异。最后从语用上探讨了语用焦点、语用意义以及动作对象的定指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共时和历时方面分析描述了"动词+个+非体词性成分"结构。共时方面,从语义和结构方面认为其中的"非体词性成分"在该结构中作补语,"个"为助词。"动词+个+补语"结构大致产生在元代,并进而从历时方面对其发展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16.
Talmy所创建的宏事件词化模式类型学跟生成语义学有一定渊源,但其理论比生成语义学的词汇解构更强调事件概念结构整体的构造和凸显模式,并强调不同语言表达相同概念结构时形态句法上的系统差异。而以词项特征为核心关注点的运动事件词化模式研究,偏离了上述传统,分析结果存在偏差。判定一种语言是哪种构架类型,不能仅靠表达运动事件的句法结构的核心动词的类型,而应关注表达路径的句法成分的句法地位、语义划分精度和结构复杂度。由此可知,现代汉语路径动词作核心动词的动趋式并非现代汉语不属于典型附语构架语言的证据,指示性和非指示性路径动词共现的确是现代汉语凸显的语言类型学特征,特别是两类路径动词都作附语的情况,仅在少数附语构架语言中存在。  相似文献   

17.
从语义角度来看,可将桂北平话双宾句划分为给予类、取得类和其他类三类。从语序模式来看,可将它划分为"V+IO+DO"模式、"V+DO+IO"模式和"V+DO+P+IO"模式。桂北平话双宾句的语义类型与语序模式之间有强烈的选择倾向性,给予类双宾句倾向于使用"V+DO+IO"模式和"V+DO+P+IO"模式,取得类倾向于使用"V+IO+DO"模式。也就是说,在双宾句中当动词是给予义时,施事先接近客体;当动词是取得义时,施事先接近受事。这也符合照认知语言学的"观念距离象似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尽管英汉语分属不同的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 ,但作为词汇转类现象的名转动词 ,在二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本文通过对英汉名转动词的来源、语义结构、修辞特色 ,使用现状等方面进行对照和分析 ,以此寻找英汉名转动词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事件框架理论,通过分析英语动词的语义结构,总结了英语动词词化模式特点,即英语动词词化模式以动作-方式融合词化为主,以动作-方式-受事词化、动作-方式-施事词化、动作-方式-动因词化、动作-方式-工具融合词化、动作-方式-路径融合词化等为辅。对英语动词词化特点的总结有利于英语学习者准确有效地使用英语动词。  相似文献   

20.
利用语义配价原理和"ICM"理论~①,通过对《庄子》中的接触类动词进行语义分类、句法表现分类两个方面的分析,可知《庄子》中的接触类动词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二价动词,符合二价动词的基本句式"N_1+V+N_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