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科书选文秉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宝贵经验。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以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并行为基本理念,其中语文要素即所谓的“文”,人文主题即所谓的“道”,在不同的文本中二者又有所侧重。红色经典作品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有着特殊育人意义的文本类型,应坚持“文道统一”。在教学中要做到“文道统一”,需要结合字词句段整体学习,需要结合听说读写基本能力教学,需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教学。  相似文献   

2.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是当今人们所乐道的教学内容,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语文的工具性被逐渐为人们冷漠以致摒弃于课堂教学。“人文性”的体现也走向了脱离文本,贴标签式的非正常教学轨道。回归文本,解读文本,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是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性质的定位凸显了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为长期受"教什么"问题困扰的广大语文教师指点了迷津。现今,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都能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大多能清楚地认识到"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道理,能围绕文本的"文"与"道"设定目标、组织教学。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和教学目标,增补相关教学资源,从而达到聚焦学习目标、符合学情实际、提高文本教学效率的目的。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三篇课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增补教学资源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要么侧重于认知,要么侧重于情感,又或者是认知与情感的综合,这实际上也对应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课程改革当中,曾经有过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如今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回首20年前开始的语文学科课程改革,再思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笔者以为,在实际的教材分析或者文本解读过程中,固然没有必要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完全切割,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之下,偏重于某一方面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对"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两组不同的概念进行了研究,认为无法用一一对应的关系来对它们进行定位,同时"工具性"和"人文性"也不是"同一"的,而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就像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偏差;又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要依据文本主旨,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教学资源,紧紧扣住文本语境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训练。  相似文献   

8.
<正>语言文字天生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综合性目标必须也必然是"语用",即语文实践方能实现。所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文"本",找准教师"训"和学生"练"的基点,同时,根据总体目标,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巩固提升,为学生未来学习奠定基础。一、精研文本,吃准两头小学语文课本以相对独立的单元和板块设计形式,使教学实践更有针对性。同时其开放性也给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和整合教材  相似文献   

9.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一直存在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钟摆”现象。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但是近年来,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强化人文性的感悟,把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情感意蕴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唯一或主要的工作,淡化了工具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力度,将“学会”窄化为“读懂”。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实际上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也就是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教学与人文、科学、思想、情感教育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思想交流。但同时又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文学熏陶。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实施“文道统一”的体会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不能为了突出人文而淡化其“工具性”,任何抛弃文本追求其人文关怀的教学,最终将导致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12.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文体,一般是由编者根据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而成的一个小故事。这类课文"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融"文"和"诗"的语言文字之美于一体,可谓"文诗兼美"。所以,"文包诗"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在教学"文包诗"这种类型的文体时,教师通常会面临着两难抉择:"诗"与"文"孰轻孰重?语文教学要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借助“工具”渗透“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的那场语文“大讨论”中.受应试教学的株连,“工具性”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甚至有人认为“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而今,语文“新课标”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对那场讨论的总结。于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怎样结合就成了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文道相加”“道以载文”“文以载道”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三种意见。  相似文献   

14.
当今语文教学现状极不令人满意,学生不爱学,教师难以教,社会指责多,许多专家也惊呼语文教学陷入困境。当然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与观念、教材、教法、师资、考试形式等多种因素有关,是综合性的。而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其关键还在于“观念”,人们必须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多少年来,语文学科的文与道、工具性与思想性、实用性与人文性问题,几经争论,现理论上认为“工具性”是其本质属性,因语文学科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它又具有思想性。而它的这一特性又使执教者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偏差,或…  相似文献   

15.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后,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基本都能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关注文本对学生人文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6.
谢培 《小学语文》2013,(1):111-112
一、凸显学科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认识已经深入人心。然而,近年来出现了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现象,把教课文作为教学任务,语文课上成了知识介绍课、内容分析课、情感体验课,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语文课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当前的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呈现出了重形式轻结果、重表象轻实质的现象。从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目标、教材、教法、教师素养四方面加以研究实践,力求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使语文教学彰显"专业化"的职教特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相似文献   

18.
<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紧扣新课改教学模式,真正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在具体执行新课改教学理念时,要强调教材解读准确真实,体现文本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教法选择应用时,要注重朴实灵活,体现教本主导性;在课堂训练设计时,要扎实有效,体现生本主体性。一、教材解读真实,体现文本人文性教师对教材进行探研,这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  相似文献   

19.
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之一。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和"教学无类",到上世纪80年代的"素质教育",再到上世纪末"人文性"与"工具性"激烈论战,我们不能不承认,倡导语文"人文性"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也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巨大变革。但是,过重强调语文"人文性"所带来的弊病也不容忽视。在近年的听课中,我发现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学生"书"还没读懂,教师已将话题引到了人文教育上。可以说,教师重视了"文以载道",却忽视了"文"是"道"的载体,教学重心偏移。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当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应试压力的影响,教学中偏向于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本文中强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重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前提下,采取拒绝"碎片化教学"、挖掘作品的文化底蕴、"人文化"课外阅读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加强人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