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当代最富有才情与声望的小说家余华在1982年创作了小说《活着》。《活着》一经问世,便获得了文坛的巨大震动。其先锋精神与乡村的沉痛现状成为一种灰色的民族记忆。据原小说改编的电影《活着》在1994年由导演张艺谋摄制完成,电影《活着》以一种主观的情感色彩进入,将故事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2.
80年代末,部分国家权威性文学期刊诸如《上海文学》、《人民文学》和《收获》为先锋小说作家及作品提供广阔的发表天地,不仅使得先锋小说有效摆脱无法走进普通大众视野的尴尬境地,而且还为先锋小说博得巨大的社会影响,并使其迅速汇聚成潮。  相似文献   

3.
余华是我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小说《活着》标志着其创作风格逐渐开始演变,他才华横溢的语言操纵能力、天才的想象力使得这部小说享誉中外。由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于1994年上映,影片一经拇出同样声誉斐然。《活着》小说和电影从主题思想、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结构线索四个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这主要因为余华和张艺谋对“活着”内涵意义有不同理解、电影与小说表现效果不同以及电影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但小说和电影都促使受众思考活着的方式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余华是我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小说《活着》标志着其创作风格逐渐开始演变,他才华横溢的语言操纵能力、天才的想象力使得这部小说享誉中外。由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于1994年上映,影片一经播出同样声誉斐然。《活着》小说和电影从主题思想、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结构线索四个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这主要因为余华和张艺谋对"活着"内涵意义有不同理解、电影与小说表现效果不同以及电影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但小说和电影都促使受众思考活着的方式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9、10月《山花》、《作家》的小说好看者居多,读时只觉乱花过眼却鲜有夺目的亮色。有先锋追求的作家学会讲故事固然不坏,如果只满足于讲故事则不免令人有些担忧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自92年以来,作为先锋小说领军人物的余华先后推出了《细雨与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中长篇小说,其写作风格令坛大跌眼镜。各种评论纷至沓来:有人认为这是作为先锋小说的余华从先锋小说中溃退的表现,也有人评论说是余华对自身写作形式及内容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7.
《山花》、《作家》、《天涯》在暑期里推出了几篇立意求新的小说,让人眼睛一亮。不过到底是真正具有先锋探索意味的新,还是只是花样翻新之新,甚或旧饭新炒之新,还需仔细考量。  相似文献   

8.
潘军的先锋小说在文坛影响甚大,从《日晕》到《风》显示了他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轨迹,标志着他的长篇先锋小说创作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由张爱玲小说重新改编的电影会越来越多,这是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新领域,也是诠释其小说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色·戒》与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对比二者的艺术技巧和方式。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周星驰导演的影片《大话西游》与《西游记》小说之间形成一种互文。电影《大话西游》保留了西游记中的人物,却赋予了角色现代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大话西游》中主要角色的爱情宿命和自我顿悟之路,剖析电影中角色所映射的当代都市人形象,以及电影所反映的当代都市人的爱情命运和个体自我的迷失现象。本文旨在阐释电影《大话西游》的现代性及当下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1988年末上映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欢乐英雄》及其续集《阴阳界》,由第五代著名导演吴子牛执导,改编自司马文森1964年出版的革命小说《风雨桐江》。在这一改编中,电影继承并发展了小说的传奇色彩和越轨笔触,改写并发扬小说中关于人性的探讨、多方势力斗争的描述以及闽南地方文化的书写,从而以一种有别于传统革命叙事的视角进入并重构《风雨桐江》所叙述的20世纪30年代中期闽南地区的革命历史,是一次从文化层面重述与演绎历史的新尝试。从这一改编中可以窥见,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对过往意识形态话语的反思和对“如何理解与书写历史文化”这一议题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2.
《孤独之旅》节选自北大曹文轩教授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这部作品曾经获得了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也获得了好多大奖。应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关于少年成长的小说。怎样阅读小说呢?下面我们就结合《孤独之旅》这一课的学习,分三点来讲:  相似文献   

13.
张艺谋的最新力作《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二者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传达出了作家和导演不同的艺术诉求。文章通过比较《陆犯焉识》与《归来》,来深入挖掘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电影对小说改编的得失。  相似文献   

14.
许多读者都读过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活着》,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简略的近现代史,在1994年,著名导演张艺谋把它改编成了一部电影,并且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无论《活着》是小说还是电影,都能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冲击。《活着》从小说到电影的艺术转化主要突出在历史的叙事方面,从历史的大背景下描述小人物悲喜交加的命运,尤为突出了在历史浪潮之中,小人物风雨漂泊的人生。在电影之中,皮影戏这一事物多次出现,是贯穿整部电影的线索,主人公一生的命运与它息息相关,相对于小说而言,电影《活着》减轻了小说赋予的凄凉,给影片整体上带来了温暖的意境。本文主要探讨《活着》从小说到电影的艺术转化。  相似文献   

15.
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的力作,该书情节曲折,人物众多,艺术境界博大精深,这是理论界所公认的。然而小说和电影是不同的两个艺术门类,小说在内容方面一般不受篇幅限制,电影则必须服从时间性的要求。论述了笔者拟从材料的取舍、人物形象塑造、影片色彩运用,以及故事情节方面将小说改编为电影的一些基本想法。其中主要是对内容的删节,因为在区区一部影片中是不可能完全展示该小说的完整形象的。所以,谈及改编,肯定要有所取舍,但是前提是不伤害小说的主要情节以及主题深度。  相似文献   

16.
继《陆犯焉识》问世两年之后,张艺谋把它搬上了银幕,更名为《归来》。比较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本,严格地说,电影与小说原著的关系不大,只是借用了小说里部分人物和小说最后部分内容。第一,在电影中,陆焉识和狱友在大西北生活的残酷和"文革"的背景被弱化,大幅度增加的是家庭温情部分。第二,关于冯婉喻"安静"这一性格特征,电影中没有十分明确的体现,这不仅减弱了人物行为中的性格力度,而且也大大地使冯婉喻的形象失去了精神上的光彩;第三,关于"等待"主题,电影对"等待悲剧"做了简化处理,小说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是让期待幻化为虚无,久别的重逢幻化为瞬间的消尽,电影,只是围绕归来进行深入。  相似文献   

17.
仔细考察新版电影《画皮》对小说原著的改编可以发现,电影的结构是以一个家庭主妇的欲望与恐惧组织起来的。这中间既体现出当前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同时电影本身也反映了大众文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8.
《祝福》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篇优秀小说。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祥林嫂被当时的黑暗礼教和黑暗社会逼得一步步走向生命尽头的故事。对于小说,学生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因为它有很强的故事情节,能吸引人。因此在学这篇课文以前,我的教学构思是: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在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看《祝福》的电影,然后再对课文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把握。  相似文献   

19.
《情爱画廊》、《马语者》选择的是中年女性婚外恋的题材。两部小说都将已婚中年女性仍然对婚外情感和性爱有着强烈的渴望与追求这一课题摆在了社会学家的面前。两部小说意在告诉人们,如何正视这一现象,寻求妥善解决的办法,对于巩固家庭和婚姻关系,维护妇女的权益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郭靖 《广东教育》2003,(9):55-56
“电影《花样年华》导演王家卫看中了莫言的新小说《檀香刑》,有意将其拍成电影。他说小说写得很好,就是花100万也要买下来。”我是因为看了这条消息,才去读《檀香刑》的。到目前为止,王家卫电影里还没有大陆作家的作品,那么在他眼中,这会是怎么样的一部“写得很好的小说”呢。当我看完了《檀香刑》之后,我还是大吃一惊,我的直接的阅读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