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刘勰《情采》篇论述“情”与“采”的关系,它们属于今人所说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一范畴。《情采》篇中的“情”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感性层面的情感因素,一是理性层面的思想因素,这两层含义彼此之间并不排斥,而是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情采》篇中的“采”指“文采”,其具体内涵有三点:有韵之文的对偶、声律、辞藻;经书等散行文的文采;作品中作家思想感情的色彩。《体性》篇提出“因内而符外”的观点,《情采》篇又提出“言与志反”的看法,这里看似相互抵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刘勰又认为由文辞窥测作者的性情,只能得其大端而已。  相似文献   

2.
岳爱华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43-44,51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着眼于“采”,明确地将“情”“采”熔铸成“情采”这一独立的美学范畴。从哲学角度看,刘勰认为“采”与“情”同样出于天道自然,肯定了“采”是文章的本质属性;从魏晋文学现实语境看,刘勰看到了情采两伤的文学现实,并在致力于追求“正采”的努力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情采”观。  相似文献   

3.
情采说是刘勰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之一。它集中体现于《文心雕龙·情采》篇的论述之中。刘勰在文中集中而精辟地阐述了情与采的涵义、情与采的关系及如何做到情采并茂、文质并重等问题,提出了“情者文之经”、“联辞结采”的审美论。对写作和矫正文风时弊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以“情采”为中心,形成了体大思精的理论体系,《情采》篇作为刘勰专门论述“情”“采”的文章,主要论述的就是文学作品的创作问题,其中包括“情经辞纬”说、“为情造文”说和“联辞结采”说三方面,分别论述情与采的辩证统一关系、“蓄愤郁陶”“述志为本”和“约而写真”的情的创作要求以及“贲象穷白”“控引情理”的采的创作要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刘勰独有的文学创作观,即以情为本,情采兼备,文质并重。  相似文献   

5.
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刘勰论述了“情”与“采”之间的关系。用“情采”阐释“文质”,在儒家文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采”,构建了新的“文质”关系的范畴。本文从比较文学译介学以及变异学角度出发,分析施友忠和杨国斌两个全译本中关于“情采”的英译,对比两个译本在语言层面、语义层面及文化层面的差异,结合刘勰的“情采观”原义,对英语世界中“情采”的翻译及阐释进行观照,解蔽其中的“创造性叛逆”和变异现象,为建构中国文论的海外译介路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情采"论是《文心雕龙》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之一,它集中体现于《情采》篇的论述之中,但全书的论文思想都以其为贯穿。学界有观点认为"情采"关系等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这种理解与《情采》篇内容有一定偏离。按《情采》篇本文,刘勰依"情采"论文,是以阐明作家创作的真诚为文、以情驭辞为主旨。刘勰提出作家应怀有真诚的情感,反对竞逐新奇地夸饰文辞,这是"原道"和"宗经"思想在创作论中的具体体现。"情采"在《文心雕龙》中是贯通全书的一条主线,具有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的双重意义,刘勰通过"情采"关系的论述,意在矫正文坛上浮艳的风气,建立朴实刚健的文风。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着眼于采,明确地将情采熔铸成情采这一独立的美学范畴。从哲学角度看,刘勰认为采与情同样出于天道自然,肯定了采是文章的本质属性;从魏晋文学现实语境看,刘勰看到了情采两伤的文学现实,并在致力于追求正采的努力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情采观。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情与采范畴的论析并没有因《文心雕龙》研究的深化而清晰起来,相反矛盾与分歧逐渐增多。因此,还原其主要范畴的应有之义,回归刘勰论述的意义原点,成为深化情采篇研究的重要理路。文章着重从文本出发,重新审视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采非文,文与质是采的两个维度;情非质,情是刘勰情性本体观的体现。这一研究有利于澄清当下的种种误读。  相似文献   

9.
《情采》是《文心雕龙》下半部的纲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阐述了文章写作中应遵循的创作规范。刘勰以"情"(质)指称文章中的个人感性情绪和理性思考,以"采"(文)指代声律辞藻等一众写作技巧,以及文辞的扼要精炼。具体来看,刘勰将文章写作划为三个层次,一曰"质文并重",强调文章写作中内容、形式应相辅互济,不可有所偏废;二曰"先质后文",昭明内容与形式的主从关系,主张文采形式要为思想内容服务;三曰"为情造文",申明思想内容应出乎真情,辞藻文采应恰当适度,并强调设立正确的规范来表达情感,使文章既有文采又突出思想情感,既为情造文又臻于文质彬彬。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情"与"采"范畴的论析并没有因《文心雕龙》研究的深化而清晰起来,相反矛盾与分歧逐渐增多。因此,还原其主要范畴的应有之义,回归刘勰论述的意义原点,成为深化"情采"篇研究的重要理路。文章着重从文本出发,重新审视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采"非"文","文"与"质"是"采"的两个维度;"情"非"质","情"是刘勰"情性"本体观的体现。这一研究有利于澄清当下的种种误读。  相似文献   

11.
<论"旧形式的采用">是鲁迅30年代参加"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的重要文章之一.文章对新文艺如何利用旧有民族与民间形式、如何看待群众通俗艺术、以及新形式探求如何满足大众审美需要等问题发表了精辟见解,对文艺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作出了科学阐释.文中涉及的问题及其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应从“人才管理创新”入手。人才管理创新应该加大人才工作投入,推进人才引进模式、组织模式创新,落实人才管理过程中的观念创新、机制创新与环境创新。通过人才管理的创新,实现人才强校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持续发展,需要更新人才理念。确立现代人才理念和人才经营思想,攸关一个国家和城市建设的大计。人才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积极导入现代人才经营理念,以全球眼光审视人才,以创新精神培育人才,以高尚才德对待人才,以科学态度选用人才,以激励方式凝聚人才,大力推进人才创新,是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4.
人才是资源、效益和导向。科学的人才理念应当是全面开放的、发展的、实践的人才理念。在困境中寻求出路的地方高校应克服自身的劣势和缺点,走出人才观的认识误区,重新审视自我,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风采展示是近几年导游大赛的关键环节之一,是选手构建良好形象的重要阶段。文章以风采展示词的创作为切入点,从研读技术文本、了解学生个性、确定学生风格三方面入手,分别以幽默型、抒情型、淳朴自然型三类风采展示词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超常教育的若干问题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 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招生以来 ,超常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 ,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探讨了中国超常教育发展过程中 ,必须反思的五个方面的问题 :(1)超常教育的本质 ;(2 )超常儿童的选拔标准 ;(3)超常教育的目标定位 ;(4)超常教育的运作模式 ;(5 )超常教育的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17.
《心雕龙》以《体性》为核心构建了精深完备的学风格理论,刘勰认为作品的风格是由创作主体的性情决定的。并结合学创作实际将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开后世风格类型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8.
崇左市人才开发工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桥梁,人才资源开发对新成立的崇左市尤为重要,作者通过对崇左市人才现状进行深入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侧重从实践和可操作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经济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愈显突出.人才集聚对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创新能力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分析视角,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个方面探讨企业人才集聚的内在机理,并针对性地提出企业建立人才集聚机制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超常教育现状问卷》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我国的群体超常教育,已风风雨雨地经历了20年,人们究竟对它是褒是贬,众说纷纭。前不久,我们根据世界天才协会主席吴武典教授所设计的问卷(此问卷正分发给世界各国开展调查),对800余人进行了调查,其中有效问卷为765份。93.6%被调查者坚决支持和温和支持这一事业,其中74.2%的人认为,应加强发展超常教育,83%的人认为,国家应对超常教育制定政策。此外,关于超常教育的名称、效益,是集中办学好、还是分散办学好等意见,详见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