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规范汉字简化应从小学抓起詹继东写错别字是一个带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以笔者的姓氏──“詹”字为例,一些传播媒体,把“詹”好写成“占”姓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队伍中的常有人滥用简化字或使用错别字,如有的把“蛋”字写成“旦”字,把“油”字写成“尤”字,把机器的...  相似文献   

2.
以前,我在上数学课时,为了方便起见,习惯于把一些字随便简化,例如:把“数量”写成“(由攵)(?)”,把“解”字写成“觧”字,把“答”字写成“荅”字等等。学生年龄小,模仿性强,在做数学应用题时,不少学生最后写答案把答字也写成“荅”字,一本课堂作业本上连续出现几十个“荅”字,造成了不良后果。我认识到作为  相似文献   

3.
怎样才能避免出现错别字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统称。错字是指写错了笔画的字,它严格说来不能称为字了。如:把“低”写成“”,把“染”写成“”等。写别字是指因形近或音近(同)而把甲字写成了乙字。如:把“迁徙”写成“迁徒”,把“刻苦”写成“克苦”等。出现错别字...  相似文献   

4.
我们平常写字,往往把“荒”写成“荒”,把“忙”写成“忙”;把“易”写成“易”;把“吟”写成“呤”;把“熙”写成“熙”;把“辣”写成“辣”等。这样把字写错了,自己还不觉得。为了掌握以上的字的正确写法,下面介绍它们的特点,以便辨别,不至于写错。  相似文献   

5.
化学课也要教学生 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固原师专吴茂江1995年中考试卷中,有一道填空题,要求学生填“碱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仅在这一句话中,考生把溶字写成“熔”、蕊字写成“芯”、蓝字写成“兰”、酚酞写成“粉态”的比比皆是,经抽查一...  相似文献   

6.
杨修在曹操手下当主簿。一天,陪同曹操外出,从曹娥碑下路过,看见碑背上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你知道这碑文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说,让我再想想。”又走了三十里,曹操才对杨修说:“我已经理解了。你把你想到的答案写下来,看看是不是和我写的一样。”杨修应允,就写道:“黄绢是色丝,写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写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子,写成一个‘好’字,齑臼是受辛之物,  相似文献   

7.
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猝无其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种借用的字就是通假字。例如:  相似文献   

8.
余正良 《四川教育》2006,(10):47-47
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语第三册中,“季”字和“李”字都为“四会”字,要求学生掌握。但从作业情况反映出来,总有一部分学生混淆写错,有的把“季节”写成“李节”,有的把“李子”写成“季子”。从字的难易程度来讲,这两个字的区分应该并不难,怎么有学生老是出错呢,是这两个字太相像了?为什么有学生又能正确区分呢?我有了主意,决定让会区分的学生来教不会区分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笔者发现有的人写文章常把“涉及”“波及”“提及”“谈及”写成“涉及到”“波及到”“提及到”“谈及到”。此外,把“必须”写成“必须要”的也屡见不鲜。还有的把“是否”写成了“是否是”。我以为,这些词后分别所用的“到”字、“要”字和“是”字,实属画蛇添足。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春日离不开料峭寒冬的酝酿,惩罚有时也能绽放出智慧的蕾蕊。昨天默生词,郭雨把“账单”写成了“帐单”,我一时气不过,要求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来区别“账”与“帐”。没想到短短10分钟,作业就交上来了:“帐”是指用布、纱或绸子等做成的遮蔽用的东西,如  相似文献   

11.
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把“国”字错写成“囯”,教师批改时,就在“囯”的旁边打了一个“×”,并给它写上一个“国”字。发下作文本,学生看了看多少分,把作文本放在一边,对于写错了的字,自己没有动手动脑,所以第二次又把“国”字错写成“囯”。另一个学生也把“国”字错写成“囯”,另一个教师批改时在错字旁边打个“×”  相似文献   

12.
在中小学同学日常学习中 ,出现错别字是在所难免的。错别字的出现 ,往往会影响正常的表情达意 ,使文字失去交际作用 ,有时 ,还会产生反作用。错别字包括错字和别字两类 :错字 ,是指写得不成字。如把“染”写成“染” ,把“丧”写成“丧” ,把“含”写成“含”等 ;别字 ,是指把甲字写成了乙字 ,如“欣赏”写成“欣尝” ,“刻苦”写成“克苦” ;“脉搏”写成“脉博”等。产生错别字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就主观方面来说 ,大致有两种情况 :第一是没有正确地掌握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 ;第二是态度不够端正 ,有同学对一些字满足于一知半解 ,…  相似文献   

13.
学完古诗《回乡偶书》后,我让学生默写,收上来一看,我大跌眼镜:只有一半学生默写得全部正确,另一半学生问题全出在“乡音无改鬟毛衰”的“衰”字上,有的写成“哀“字,有的写成“衷”字。我在教这个字时还把中间部分描红,看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怎么办7思忖片刻,我决定还是把球踢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对《魏书·箫衍传》引侯景戏侮箫衍宣言中的“菜”“酱”二字训解历来存在争议。陈寅恪先生读“菜”为“卒”,贾作林先生读“菜”为“贼”,均从声音通读方面进行探究,曲折求证,不得要领,未能圆通。本文认为“酱”是谐音双关,“城中非无菜”是引语。其中的“菜”在这个特定语义场中,由于受“酱”的反向指引,临时寓含了“士卒”意义。它与声音通读无关,而是一种修辞变义。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教学中常会遇到学生写错别字,如把“威胁”写“危胁”或“危协”,把“统治”写成“统制”,把“袁世凯”写成“袁土墩”,把“片面”写成“偏面”,把“资政新篇”写成“资政新编”,把“黄宗羲”、“王羲之”写成“黄宗曦”、“王曦之”,把“辛亥革命”写成“新亥革命”,把“洪仁歼”写成“洪仁轩”,把“镇压”写成“振压”,把“导致”写成“导制”或“导至”,把“遵义”写成“尊义”、“尊议”,把耦犁、曲辕犁、伊犁的“犁”写成“梨”,等等。  相似文献   

16.
“的、地、得”被认为是现代汉语中三个性质和作用不同的结构助词,它们在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概念被逐步明确,使用却一直随意且混乱。但其中“的”字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句中用“地、得”的地方常被写成“的”字。把这三个结构助词看成一个词。用“的”字甚至拼音字de表示是否具有可能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祁永敏 《天中学刊》2007,22(3):82-85
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的罗山方言中,“儿”字有三种功能:充当词根语素;充当儿尾;充当儿化的标记。这三种功能相互重叠,构成了多种结构形式。罗山方言中“儿”字发展演变的特点是:有的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由词根语素虚化为儿尾的阶段;有的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由儿尾演变为儿化的过程,儿化占很大的优势。这些为探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儿”字演变规律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缙云话的“儿”字,在读音、意义、用法三个方面,跟普通话相比都有许多不同。在缙云话里,“儿”这个字有两种读音。随着读音的差别,它的意义和用法也就分为两类。当“儿”字读作“ni”时,它能单用,独立成词。读这个音的,一个主要意义是“子”或“男孩子”。在普通话里,“儿”自然不读“ni”,也不独立成词。除了“儿女”、“儿孙”、“一儿一女”等的对举格式之外,单用时就得写成“儿子”。由这个意义组成的词语,在缙云话的词汇中有不少。比如:  相似文献   

19.
从学生的错字中分析原因,对症下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中低年级学生把“凯”字右边,“游”字的右边写成“文”,是受已学的“做”“改”“放”“敢”“敌”字的影响,为避免出错,教生字前要认真备课,联系以往学生作业中的差错,找出一些形近字做比较,并把易错的部分用彩笔写出,加深学生印象,防患于未然。有的字之所以写错,是学生对字义理解错误所致。如“应接不暇”的“暇”,多数学生把“日”旁写成“目”旁,原因是教学中老师只按参考书上的意思“由于鸟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教给学生,于是学生理解为眼睛看不过来,与眼睛有关,便写成“目”旁  相似文献   

20.
“爪、瓜、”是我们常见和熟悉的部首,但一些同学有时却把“爬”字错写成“”、把“瓢”字错写成“”,等等。本期常用字辨正中我们就重点来关注一下以“爪、瓜、”为部首的汉字。其中提到的一些诸如“”(脉)这样的繁体或异体字,旨在为同学们偶有机会阅读古籍、港台或海外出版的中文书刊时提供一些参考。(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