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汉字的发展中,隶书对汉字字体的影响最大,被称为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它破坏了汉字原先的结构,去除了原先的象形性,把象形文字变为"不象形的象形文字。"与小篆相比在字形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古文、篆文的象形面貌。隶书在战国时期已经存在,隶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它不同的发展,但终有规律可寻。笔画由圆转线条变为平直笔画,表现出彻底的符号化;结构上形体分化、合并、简省、突变,是汉字在形体方面的一个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2.
隶变是秦篆在向隶书演化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形变、省变和讹变的统称。所谓形变,是指秦篆形体一无缺漏地变为隶书形体。所谓省变,是指秦篆形体省去部件或部件的一部分而变为隶书形体。所谓讹变,是指秦篆形体的某一个部件或某几个部件出现讹写而变为隶书形体。单一地呈现形变的汉字固然不在少数。但多数汉字的隶变都同时融合两种或三种变化。隶变使汉字最终冲出了古文字的樊篱,挣脱了象形结体的羁绊,变成了完全符号化的文字,变成了笔画结体的文字。这里,既有“破”——“破”象形,“破”图画意味,又有“立”——“立”符号化,“立”笔画,“破”字当  相似文献   

3.
两字或多字偏旁本不相同,此偏旁与彼偏旁义亦不通。因为隶变,使得此偏旁与彼偏旁形体近似。书者不辨,因写此偏旁同彼偏旁,致使两字或多字偏旁不同者变为相同,此之谓偏旁同化。偏旁同化现象在隶变过程中普遍存在,其例不胜枚举。分析其现象,总结其规律,不仅在文字学研究、汉字发展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  相似文献   

4.
小篆,是汉字的一次大统一,结束了此前文字使用的混乱局面。它不仅规范了文字的写法,而且淘汰了大批的异体字。其功实不可没。但小篆仍含古文字的象形意味,字体以曲线为主,匀称圆转,不便书写。于是乃有隶书之兴,改曲线为直线,改匀称为平正,改圆转为方折,而古文字的象表意味则消失殆尽。许慎《说文·叙》云:“古文由此绝矣。”其变化之巨,可见一斑。隶变,实可称字体演变中的一次革命。书写者以己意为之,各逞其能,因此  相似文献   

5.
部首和偏旁既互相区别又有联系。人们将一群字的相同部分取出来 ,作为这群字的标志 ,就称为部首。有的部首可以独立成字 ,例如 :屹、崎、岐、岗等字的部首是山 ,可以独立成字 ;有的部首则不能独立成字 ,例如 :入、九、义、乃等都有“丿” ,不能独立成字。组成字的结构单位称为偏旁 ,也称为“部件”。旧时称合体字左方的结构单位为“偏” ,右方的结构单位为“旁” ,现在一般不作这样的区别 ,不管结构单位处于字的左右上下都统称为偏旁。一般说来 ,独体字如山、火、日、木……等不再划分偏旁 ,合体字则可划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 ,如“江”有…  相似文献   

6.
从小篆到隶书,历来被视为汉字字体与书法演变过程中两个前后递进的阶段。这一观念长期妨碍了人们对新出土的简牍帛书文字作出公正的评价,北魏的郦道元曾在《水经·觳水注》中记述了临淄古冢桐棺上发现东周隶书一事,可惜后人宥于成见,未予重视;1980年四川省青川县战国土坑墓中的古隶木牍刚出土时,一些考古工作者仅以字的形体判断,误以为是秦朝建立以后的文字,使墓葬年代的确定走了一段弯路。出土的大量文字资料现已彻底纠正了人们的误解和偏见,  相似文献   

7.
篆书演变为隶书简称隶变,隶书的出现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隶书在用笔上打破了篆书全封闭的用笔体势,附着在线条边缘的大量装饰性成分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隶书造型的表现能力,在构成形式上的扁方、厚重、端庄,为楷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隶书的形成与两汉时期修辞学的大发展、审美观念的变革、竖碑风气的盛行等密切相关。从隶书开始,点、线之间出现了较为直接的笔势交接关系,极大地增强了汉字书写的抒情写意能力和空间造型能力。  相似文献   

8.
最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出联合通知,规定《汉字简化方案》中所列的简化字,用作偏旁时,应同样简化;《汉字简化方案》的偏旁简化表中所列的偏旁,除了四个偏旁(纟、钅、讠、饣)外,其余偏旁独立成字时,也应同样简化。现将这两类字分别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9.
隶楷汉字与古文字的结构原理不尽相同,传统的“六书”不适于作隶楷字形的分类标准与类别名称,汉字研究应该揭示隶楷汉字的构字方法,明确它的共时性分类原则,隶楷汉字出现的直观缘由是小篆那圆转的构字线条变成隶书的规则笔画,象形字不能“画成其物”,指事字不能“察而见意”,传统“六书”的基础-象形条例无法继续存在,汉字造字理论就必然会发生变革,隶楷汉字的构字方法有六种;笔画直接组合法,加笔画法,符号组合法,符号偏旁组合法,会意,形声,这是隶楷汉字的构字方法,简称“新六书”。研究隶楷汉字的构字理论是对传统造字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万里 《现代语文》2007,(9):123-123
汉字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体相同的偏旁在不同的汉字中,表示的意义并不相同,"月"就是其中一例.在"明、朗、期、朔、朦、胧、有、肌、肝、肚、脚、服、朕、俞、前、朋、青"等汉字中,偏旁"月"表示的意义有的和"月亮"有关,有的和"肉"有关,有的和"舟"有关,有的是"丹"的变形……  相似文献   

11.
第四章<张迁碑>的偏旁写法 汉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独体字不能拆开,一旦拆开便无意义,所以独体字是无所谓偏旁的.而合体字能够拆开,可以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各自独立的部分.这些各自独立的有意义的部分叫做偏旁.如:"榆"字,从"木"、"俞"声."木"和"俞"是"榆"字的偏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文字体系演变到今文字体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隶变。隶变形成了草书、行书、八分书和楷书诸字体,对于中国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确区分隶变和八分书的概念,有利于我们全面准确认识隶书,对于隶书书法的研究和探索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五、偏旁独立,因字立形,生动多变,仪态万方在隶变中,偏旁大合并,由篆书的585个合并为116个。隶变之后,偏旁在隶书里是独立的。不过,因其在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独立的形式也不尽然。图47-1、47-2、47-3、47-4、47-5、47-6、47-7、47-8"代""宅""字""社""祐""裋""空""起"诸字,偏旁独立,互不相犯,有分有合,有疏有密,相互呼应,整体和谐。从总体看,隶书横向取势,字形大都是呈扁平形状的。但是,汉  相似文献   

14.
在对《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3500字作形体分析时,笔者发现其中的形声字有一些特殊偏旁和特殊结构需要提出来说一说.一、形声字的特殊偏旁(一)不成字的偏旁在一般情况下,形声字的偏旁都是能够单独使用的字.比如“爸”、“妈”的偏旁“父”、“巴”、“女’、“马”就是这样.但形声字“牵”中就有不能单用、不成字的偏旁.“牵”小篆作(?),《说文》:“牵,引而前也.从牛,几象引牛之(?)也.玄声.”拉着牛绳牵走牛就是“牵”.在这个合体字的三个构件中,“牛”、“玄”都是可以单用的字,但象一根牛绳的那一个构件就不能单用、不成字.(二)不标音的声旁  相似文献   

15.
“予”和“矛”二字的差异只在一撇之间。它们除了各自成字之外,还常作为汉字的组成部分——偏旁或部件。注意不要把它们相混淆。  相似文献   

16.
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规律性,汉字教学也有规律可循。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多注意研究汉字的结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尽快闯过识字关,为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记清笔画,熟悉偏旁。笔画和偏旁是组成汉字的重要成份。在识字教学一开始。就要教学生记清常用的二十几种笔画名称和写法,在分析字形时能清楚地说明哪个字是由哪些笔画组成。汉字大部分是合体字,它由一个偏旁和一个或几个独体字构成,这时的笔画一般都有变化,教师要把变化规律告诉学生。如“木”、“土”变成“o”、“1”。学…  相似文献   

17.
汉字的产生有一个美丽的神话。回眸千古华夏,汉字走过甲骨成泥,钟鼎斑驳,竹简绢帛的古老岁月,经历了秦朝的篆书,汉朝前期的隶书,直到汉朝末期才形成了笔画平直,形体端正的方块形楷体字。汉字由偏旁、笔画组成,各种笔画在一个平面里多向展开,构造复杂多变。汉字的字形跟字义、字音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汉字美在形态如画,音韵如歌,灵性如诗。  相似文献   

18.
隶书是古文字长期变化发展的产物,它进一步突破“象形”拘束而抽象化,拓展了书法的用笔变化和字结构的空间安排。隶书在汉代达到成熟,成为全社会的通行文字。现代遗存的汉隶主要有碑刻和简牍帛书两大类,碑刻尤其是东汉中后期的名碑是历代传承有绪的隶书艺术典范,而近现代出土的简牍帛书则呈现出一个更加广阔的隶书艺术世界。隶书在东汉末年逐渐走向衰微,清代隶书随学术风尚转变而复兴,总体成就直接两汉。  相似文献   

19.
隶变是汉字形体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变化,使汉字彻底摆脱了象形意味,汉字经过隶变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推动了汉字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揭开了汉字发展的新篇章。这个变化无论是在汉字史上还是书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对隶变的内涵、成因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对了解汉字发展演变过程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20.
正一、以习字为载体,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1.通过"临池",探究汉字的书写规律。我们在写字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观察汉字,利用"法帖",观察、比较找出汉字的结字规律,做到反复推敲,从而去领悟、归类。例如,教同偏旁的字:"榆、焚、杏、李、梁"时,学生反复比较这几个字后,发现都是"木"字旁,但"木"的位置不同,写法也就不同。"木"在左时,"捺"变成"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