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梅花意象的变迁、审美价值的发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魏晋之前"梅"被文人墨客遗忘。魏晋南北朝时,梅与杨柳等仅为早春之景、春景一族,尚未被赋予人格意象特征。中唐之后诗歌中通过与桃、杏、李等花的比较描写,为梅花意象的象征意蕴作了准备。宋朝尤其是苏轼时代的"桃卑梅尊",标志着梅花意象已由实转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而南宋"岁寒三友"说,进一步赋予了梅花精神明确的意义,赋予了梅花坚贞不屈的人格象征意义。而梅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梅自身的色香形之美,梅与水月桃竹等自然景物的组合之美,梅的精神人格之美。  相似文献   

2.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了解中朝古典诗歌中植物意象的文化内涵是赏析古典诗歌的关键。而梅花、柳作为中朝古典诗歌中最为重要的植物意象,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对此进行考察,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
用梅花这个意象来表现词人的某些微妙的情绪、情感,并非出于李清照首创。在她之前,许多词作:匙家就以其神来之笔,描绘了梅的各种形态,寄寓各自不同的情感与志向。但李清照作为宋词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词人,梅在她的笔下,更能显现出与别人不同的味道。从梅的古诗词意象出发,探究易安词中梅的独特的风味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是毕飞宇小说中较为常见的意象,在毕飞宇笔下,水意象代表着封闭、强权政治,以及蒙昧无知;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的步伐,水意象成为了身处校园而向往自由、血性的光头日益崇拜的对象;并且,水意象成为了"我"探索世界边缘的形式,在水下的世界中,"我"不断思考地球与王家庄之间的关系。毕飞宇通过对大自然中"水"意象的多样化书写,表达的正是对乡村的怀念与理性的思考,同时,水意象也成为其笔下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魏晋文学自觉时代,建安文学的群鸟乱飞,衍变为阮籍苦闷的模糊鸟,再发展到个性化的陶诗田园自由鸟。飞鸟意象由先秦两汉诗的群体性、类别性,至此成为带有诗人明显的主体性。其间诗赋的交流,则使飞鸟意象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6.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油画"指受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的影响,以"象"写"意","意"、"象"和谐融合的油画。目前,中国的当代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实现各种艺术形态并存和互相影响渗透,并各自具有不同的时代性表现。笔者认为,当代人文观念、图像时代和传统文化对意象油画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意象油画的当代性取决于表达,是反映当下的社会生活还是远离社会生活,值得讨论、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写意油画沿袭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思维方式,善用写意、表现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受,即使在绘画中也体现出明显的东方意蕴。意象,作为主体对客体主观反映产生的一种心理存在,本是中国画论中的一个概念,具有鲜活的个性特征,“意”是人的主观感受与审美理想,“象”是主观感受在内心形成的一种映像,是没有物质化的、非现实的意识存在,其类型与主观思维方式和图形化的结果息息相关,意象构成了审美的表象系统。意象作为非现实的物质形态只是流于可想而不可视的意识层面,将意象转化为可视的形式符号,使之从心理层面上升为实在的物质层面,成为具有物质外观的真实存在,意象才能成为艺术作品。探索意象在油画创作中产生、物化、物态化的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索中国意象油画艺术的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8.
宋词马意象的生成,包含着传统文化因素和时代趋尚的密码,也有词体文学自身需 要的机缘.宋词马意象又与传统诗文中的马意象有诸多不同之处,应予关注.  相似文献   

9.
明代七子派既重视诗歌格调,也重视诗歌意象。许多成员都对诗歌意象的基本特点、构成方式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从而使七子派成为明、清两代诸多诗文流派中最为集中地论述诗歌意象问题的一个流派。格调理论和意象理论的建立,标志着七子派对诗歌艺术的本体特征已经有了深刻的体认,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封建文化的影响下,女性群体被排除在武术活动之外。但是在传统武术中却有很多以女性意象为素材编创成的传统武术动作和套路。为了解释上述现象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武术中女性意象进入途径,表现形式和意义进行分析。认为女性意象以象形方式进入传统武术中,随着传统武术对意象的改造,武术动作名称和拳诀成为了意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对以武术动作名称和拳诀为表现形式的传统武术中女性意象意义分析中指出,传统武术中女性意象诠释了武术动作过程,标志着武术哲学的完善,显示出创拳者和当时社会的两性观念。  相似文献   

11.
梅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中国的梅花文化及文学资历十分深厚,公元700年左右梅花由中国传到日本。从中国传入的梅花受到贵族们的欣赏和喜爱,《万叶集》的诗人们写了很多梅花的和歌,本文从"雪中梅"着手阐述中国传统梅文化如何对《万叶集》的和歌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羲和意象的原始形态来源于远古神话,在时代的更迭中它由最初的日母演变成日御,在后来的不断演化发展中,羲和又作为太阳神话、天文史官的代表人物,明确地承担了文化的功能载体,并集中表现在古诗词文化环境中的运用上,意在说明羲和意象的动态流变过程加深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国画意象形态的演变经过了漫长的历程,其独特的审美与造型方式,对当代国画多元化多样性发展态势,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目前的创新格局中,把握国画意象形态内涵核心,寻找具有时代新意的外部样式的切入点,是国画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文本试图对红柯作品中的马意象进行梳理,从而探讨它对红柯作品的主题风格构成的独特作用。红柯笔下的马意象体现了他的英雄情结,通过对剽悍雄壮灵逸飞动的马的赞颂来表达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反思,承栽了更多的人文关怀。马意象成为他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又形成神秘而浪漫的气氛,在某种程度上促其风格的成熟。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意象层出已经成为此小说构建经典的特征之一,然而谩骂语的意象使用使《红楼梦》又增添了不同于其它经典的独特个性化特征。"蹄子"在谩骂语中是使用频率最高且很具代表性的一个词语。原作者对它寄予了构建人物性格特征的厚望,其双重性特征为译者的策略适应增添了障碍。通过对三个英译本的分析,笔者发现,意译是译者适应"蹄子"意象翻译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变迁,水浒故事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其文学叙述的变化展现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意识。百回本《水浒传》在结末写李俊泛海为暹罗国主,陈忱的《水浒后传》以此承续、构想,演述了三十余位幸存的水浒英雄及其英雄的后裔,重聚造反,直至暹罗国开基创业,为君为臣,其乐融融。大海意象成为作者英雄人格的栖息地和精神愤激、消歇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介绍了意象派的主要观点,综述了诗歌意象的定义、类型、组合方式、语言特征以及功能,总结了大部分研究只是从意象本身出发研究诗歌,关于诗歌意象语言的研究很少。与"诗歌意象"相比,"诗歌意象语言"无论是在形式上,广度上或者深度上都大于诗歌意象本身。本文提出从应用语言学视角出发,深入研究现代汉语诗歌的意象语言对现代本土汉语诗歌的解读和推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徐坤作品中,其选择的诸如广场、足球、鱼、紫禁城等意象对在这个文化失范、信仰缺失的时代,折射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尴尬境地,这恰是徐坤内心的回应,即张扬女性意识、颠覆男性中心、建构女性的话语体系的深层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月亮,圆缺不定而又生息不已,触动着人们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历史意识以及无限的人生感喟,成为古代诗人们思索不已、探求不止的永恒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饱含着诗人意绪的月意象对理性的张扬十分突显,具体表现为:对永恒生命的崇拜,对光明美好的追求,对宇宙哲理的思考以及对现实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解读鲁迅前期文本入手,剖析了鲁迅作品中的目光意象,进而追溯其成因,认为鲁迅青少年时代两次受辱的经历是此现象之肇始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