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清末,朝廷颁行"新政",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直隶北洋女师学堂开风气之先,以"近代中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著称,而其沿革经历了女子公学、高等女学堂、北洋女师等三个不同阶段,最后整合为直隶女子师范学校。民国创建及新中国成立后,几经更名、调整,今为河北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2.
直隶是创办农学堂,发展近代农业教育最早的省份之一。直隶农务学堂则是全国成立最早的高等农业学堂。直隶农务学堂的兴办,不仅为直隶各地培养了许多懂得农业科技知识的人才,而且推动了近代先进农业技术知识的推广和传播。  相似文献   

3.
清末朝廷实行"新政",直隶总督袁世凯积极推行落实,兴办了一批包括医学职业教育在内的新式学堂,在倡导近代文明方面前进了一大步。时值西风东渐,新旧交融,在办学实践中仍带有某些旧时代的色彩。  相似文献   

4.
开办新式学堂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借助清末兴学的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新式学堂发展成为自己宣传和组织革命的阵地,徐锡麟任教和兴办新式学堂的历程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最终,新式学堂演变为培育革命力量的基地和清末革命浪潮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5.
1902年,直隶天津府获准创建"工艺学堂",转年升级为省办"高等工业学堂",确定以培养"工艺上之人才",毕业后"能任教习、工师之职,以发明工业"为宗旨。学堂办学以日本大学为模式,聘用多名日本人为总教习和教习,并派学生赴日本留学,是直隶继北洋大学堂建立后的第二所高等学堂,开风气之先。经历国家政局更替和行政区域划分变动,现以跻身国家高校"211工程"建设行列的河北工业大学存世。  相似文献   

6.
清末直隶的农业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直隶是创办农学堂,发展近代农业教育最早的省份之一.其中,遵化"农算学堂"是全国诞生最早的农学堂;直隶农务学堂则是全国成立最早的高等农业学堂.直隶各类农业教育机构的兴办,不仅为各地培养了许多懂得农业科技知识的人才,而且推动了直隶近代先进农业技术知识的推广和传播,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7.
清末十年,直隶省为解决开办新式教育所需师资问题而兴办师范。津、保两地开风气之先垂范全省,其余各府州厅县也大多开办了师范学堂。可以确定,终有清之世,直隶80%以上地方办有师范,初步构建了近代师范教育体系,成为全国典范。  相似文献   

8.
"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的教育思潮,也是洋务派兴办洋务学堂的宗旨。"中体"与"西用"的矛盾贯穿着洋务学堂的发展,支配着洋务学堂的发展形式,其办学模式呈现出不中不西、新旧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清末山东实业学堂的兴办者可分为官方和民间。官方为山东实业学堂筹集经费,并兴办实业学堂。民间不同阶层投身于实业学堂的兴办。作为兴办者,他们为山东实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在兴办新式学堂的热潮中,两所"嘉定府中学堂"相继在成都和乐山开办。这两所学校的创办,得力于一些献身于中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如吴天成、廖赞裳、王祚堂等。还有一批巴蜀文化名人也与这两所学堂发生了重要关系,如吴虞、萧湘、吴芳吉、郭沫若、曹葆华等。文章力求借助一些新发现的史料,还原这两所中学的创办过程以及相关的人事关系。由此透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在剧烈的文化转型中的种种状况,让一批献身于中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浮出历史的水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