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系辞>云:"易者象也"--卦象、爻象、物象,"象"是<周易>文本的第一元素.伏羲博取万象以画卦,圣人立象以尽意,学人披象以解义,"象"是通向"易旨"的唯一路径.其禽兽类物象--"虎"居第一:一卦辞、四爻辞、一传辞中,皆涉"虎象",且蕴含有精深的"义理".  相似文献   

2.
王彪 《华夏文化》2014,(1):27-28
<正>"渔父"是杜牧诗意象群中一个独特的符号。杜牧首次引"渔父"意象入诗见于《润州二首》,有确切年月可考者16首,年月不详者7首,分别作于文宗、武宗、宣宗等不同时期。该意象常见的表达形式有"钓竿""钓翁""钓歌""渔歌""钓鱼郎""垂钩"等。杜牧为何如此青睐"渔父"这一意象?"在文艺创作中,以心灵图式为蓝本对客体对象的特征进行抽象的结果,正是这类合适的形式,内觉与之遇合形成特征图式。"(巫汉祥:《文艺符号新论》)"渔父"意象恰恰就是反映杜牧心灵图式,  相似文献   

3.
王博 《华夏文化》2013,(1):34-36
麒麟为人心营构之意象,经过千百年的审美积淀,麒麟意象已具有丰厚的审美文化内涵。从某一角度讲,麒麟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麒麟意象的审美取向迁移过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始终,从而形成有意味的麟文化,因而麟文化反映着一个象征隐喻系统,也反映着与这个象征隐喻系统息息相关的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  相似文献   

4.
<正>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一个原创性概念,也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审美原则。综合考察中国传统的意象,可以发现认识意象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它是"意"与"象"的复合体。唐诗中描写海洋意象的作品数量众多,作者的情感世界借助海洋意象的形式表达,尤其当表现宽广胸怀、反映离情别绪和寄托忧戚感怀时,唐诗中往往用到海洋意象。  相似文献   

5.
潇湘入诗考     
“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瀟湘一詞詩意醇釅,自不待言。而其積澱之深厚及風韵之綽約,實可算作詩美意象的一例典範。本文將分析瀟湘意象的內在情韵及其生成過程。所謂“入詩”者,在本文有兩層特殊含義:其一,本文主要以唐詩及唐前文學為考察對象,唐後從略,這是因為瀟湘意象的內涵至唐詩始豐滿確立,此後并無多大變化,而是作為一種詩美傳統影響着後世的文學創作;其二,本文雖主要考察詩歌,但亦不自限於詩歌一體,事實上一種意象的美學風格,是會在各種文體中都有表現的,故所謂“入詩”之“詩”,當以詩學目之。謹識於前,以免貽惑讀者。  相似文献   

6.
《庄子》与《易传》在谈及言意关系时,均提出了"言不尽意"论,但看似相同的观点却有着迥乎不同的内在思想理路:作为儒家经典的《易传》之所以提出"言不尽意"论,并非是在质疑语言的达意功能,而是为了大力表彰圣人之意的广大深邃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的伟大创造,恰恰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宗经"、"征圣"的必要性;而《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却是建立在对一切人类智慧极端怀疑的基础之上(这其中也包括对于圣贤经传之达意明道功能的强烈质疑),最终走向的是对儒家"宗经"、"征圣"思想的彻底批判。不过,虽然庄子认定,有限的人类智慧根本无法测度无限之"道",作为人类智慧衍生物的语言文字更无法触及"道"之真谛,但《庄子》却正是于不可言说之处开始了言说,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摆脱"言不尽意"的困境与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与《易传》可谓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7.
绘画创作过程,是使无生命的自然物溶心、主体无形的"情"铸形,形成心物一体、情景交融的意象。绘画创作是一个完整的意象思维过程,涉及到绘画意象的发生、形成和传达三个阶段。明代中期画论家绘画意象创构思想有其特点,在绘画意象发生上,主张绘画意象是心物适然相遇的物我冥合、是主体受对象"感兴"触动的神会心得,突显主体审美感知在绘画意象发生中的基础意义;在绘画意象孕育形成上,主张"外静内定"观,突显绘画意象与画家"性情"的本源性关联,强调画家"士气"与"博古"修养对绘画意象创构的作用;在绘画意象传达上,主张画家"即兴"作画,突显绘画意象创构的灵动自由和不受羁勒。明代中期绘画意象创构思想,较比于明代前期重"教化"与"师造化"观,表现出重"墨戏"与"师心源"的转向;相较于元代文人画重"寄兴"一路,表现出对体物象形的强调和世俗趣味的留恋。  相似文献   

8.
《易系辞》云:“易者象也”——卦象、爻象、物象,“象”是《周易》文本的第一元素。伏羲博取万象以画卦,圣人立象以尽意,学人披象以解义,“象”是通向“易旨”的唯一路径。其禽兽类物象——“虎”居第一:一卦辞、四爻辞、一传辞中,皆涉“虎象”,且蕴含有精深的“义理”。  相似文献   

9.
生命范畴是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潜藏在中国古代典籍以及汉字之中的中国文化的生命范畴是与黑色联系在一起的,而非我们常常误以为的红色.这一"生命-黑色"意象渗透于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尤其体现在"玄"、"娩冥"、"幼黝"、"嫁以昏时"、"母晦"、"墓暮"等语词的系联之中,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这一意象实际上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原型,支配着中国人,尤其是古人的哲学、审美以及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学作品中花园意象的审美意蕴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西文学中,花园意象都是不容忽视的典型意象。它植根于原型,由于人类心理的共同有效性,使其在审美情趣上表现出某种趋同,比如普遍地将花园意象作为乐园来对待和叙述,井将其作为与现实相对照的人类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的审美意象进行书写。由于文化的差异,西方的花园意象根源于基督文明,最直接的来源是《圣经》中的伊甸园;而中国文学中的花园意象则是儒道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在审美内涵方面也就相应地出现了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11.
<正>"律"是什么?《说文》作如是释义:"均布也。从彳,聿声。"从"彳"怎么会有"均布"之义呢?也许是因为《说文》对"彳"作了"象人胫三属相连"(大腿、小腿、足踝三关节连动)的解读,故以三关节和谐律动作依据吧。然甲骨文已经证实"彳"是"行"的別体,"行"(■)是道路的象形,而"彳"(■)又为岔道之象,与"三胫"了不相干,自然"均布"之义失去支撑。不过,"均布"可与律吕联系起来,作另一种解读。律吕定准,竹管凿孔窍要按一定的尺  相似文献   

12.
正圣母子可以说是最广为人知的一对母子,玛利亚以处女之身孕育了耶稣,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倾心抚养,幼年的圣子依偎在圣母怀中,庄重又不失温情。从中世纪到现在,无数艺术大师钟爱这一母题,倾注毕生心血刻画这对非凡的母子。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曾提出"图式——矫正"理论,"图式"原意为安排、配置、构架等,在贡布里希这里指一种观念化的图形样式,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参与知觉活动的潜在经验的心理形  相似文献   

13.
杨松年先生认为中国文学批评语义含糊的根源在于社会观念、诗坛风气和中国思想的思维方式上。本文以《原诗》为例,试图重析杨松年先生提到的中国思想的思维方式与文学批评语义含糊的关系。本文认为中国思想和文学批评受"象"思维影响很深,"象"思维试图从某一特定事物中挣脱出来,从而获得有关事物类的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郎净 《华夏文化》2003,(4):50-51
唐代诗歌中有很多宫词 ,或用“宫”字笼统揭示全诗环境 ,或增加一字 ,如楚宫、隋宫略加界定。然而另有一类 ,径以宫名示之 ,以鲜明的指称 ,直接令读者进入一种意象。本文试析其中的长门宫与华清宫之诗 ,看看这两种意象的不同发展方向。《长门赋序》云 :“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 ,颇妒 ,别在长门宫 ,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 ,天下工为文 ,奉黄金百斤 ,为相如文君取酒 ,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 ,陈皇后复得亲幸。”但陈皇后最终不复得宠 ,退居长门宫。《新唐书·地理志》 :京兆府昭应县“有宫在骊山下 ,贞观十八年置 ,咸亨二…  相似文献   

15.
儒家道德曾面向并适应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以"人伦日用"为基本内容的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为"儒家之道"创造了生存、延续空间。近代以来,中国受西方近代文明刺激而发生现代转向,此一转向逐渐动摇"儒家之道"所依赖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以及生活方式。"人伦日用"所表征的"日常生活世界"也不得不发生现代转向,儒家伦理与其疏离,"儒家之道"如何适应现代"人伦日用"成了问题。当代中国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分裂与并存,"儒家"必须"日常人生现代化"才能重新回归"现代人伦日用间"并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电影是艺术品,那么电影片名就是这个艺术品的标签。电影片名承载着电影美学、文化交流和广告宣传的重要使命,在电影的推广和宣传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电影片名中的意象选取是电影命名及片名翻译中至关重要的。好的意象在片名中如窗户一般让观众的目光循着电影的视角投射到影片之中,如明灯一般指引观众循着电影的情节挖掘意象下影片更深层的内涵。一直以来,国际电影节中的华语影片译名呈现出异彩纷呈之象。  相似文献   

17.
“三峡啼猿”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意象,具有触发诗情的独特诗学价值。从生物和文化两方面可以认证“三峡啼猿”为长臂猿而非黑叶猴。猿的古典意蕴有体态巧捷、感情深挚和善于吟啸。猿声是一个源于《楚辞》而非《诗经》的重要文学意象,而且最早在《楚辞》里的三峡响起。猿声由弱渐强是在西晋至东晋之间,至六朝而猿声大作,同时兼备山水审关的冲淡平和以及人世抒情的悲伤悲悼双重审美意蕴。三峡“行者”之歌或者“渔者”之歌奠定了后世猿声的悲哀格调,赋有羁旅漂泊的孤苦、失子断肠的哀愁和穷愁失意的悲伤等心理蕴含。“三峡猿声”直到清代末年以至民国依然在三峡嘹亮响起。  相似文献   

18.
在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中,不乏抽象事物和主题的具象化表现,诗歌用独特而极具想象力的方式,将抽象的、本无法言说或难以言说的事物通过一些具体的意象、新奇的联想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诗歌具有生动的画面感。有些意象、比喻、联想看似突兀,实则意象与事物之间的隐秘联系需要深思细品才能见出其妙处。  相似文献   

19.
《道德经》的传播主要包括语内传播和语际传播,文化意象的错位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首先,《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经历了历史空间的行旅,从古代穿越到现代,译者对文本的解读难免会因为时空的距离而产生文化意象的"失落"。这一点从各家对老学的注解可见一斑;其次,《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被省译、误译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外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象错位有的是因为翻译底本的选择所造成的,有的则是因为文化意象的在异域文化中的空缺所致。总而言之,文化意象的错位大大影响了《道德经》的翻译文本质量和《道德经》的对内、对外的传播。梳理并分析《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错位,既是文本传播的需要,也是翻译活动文化转向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周易》之生态审美意识"贵人""重人",认为"人"通过"进德修业"则能够"与天地合其德"。《周易·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是宇宙天地得以生成的原初域,为"两仪"的整体化、一体化。"两仪"既符指"阴阳",也符指"天地"。"阴阳化育"是"天地"之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有了"天地",万物便在天地之间产生出来。而"乾坤二卦",则是"天地"和"阴阳"的共同符号。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其化生化合,尽皆因于"天地"。"天地人"一体相通,"天道""地道""人道"相兼相应,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天地"之"道"与人事联系紧密,人事吉凶正好对应于天的阴阳,"天"的阴阳可相互转化,"人"的吉凶也相互转化,天地合德。由此,"天"与"人"就实现了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