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日本出版教育的实施方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大学的出版教育,二是各种专科学校的出版职业技术教育,三是由社会团体举办的出版技术短期培训教育。日本的大学,国立、公立、私立的,共905所,有学生200万人。据了解,有23所大学开设了33门出版方面的课程。其中有“出版论”、“出版文化论”、“出版编辑论”、“出版技术论”、“出版流通论”、“杂志论”、“出版史”,也有“编辑技术”、“校对技术”等课,一般是每周一次,每期半年或一年。这些课程多是基础知识教育性质的,是把出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者作为大众传播工具之一进行探讨的,当然也包含着就业指导性质。在日本的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时代,出版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教育出版转型发展也是势在必行.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教育出版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教育数字出版的发展定位,有效指导转型发展;在思想和形式上加强创新,建立互联网思维,提升内容、形式和技术的融合度,构建“纸数互动”,双赢发展的大平台.  相似文献   

3.
张文红 《出版广角》2016,(15):12-14
随着技术发展,“媒体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各个领域颇为关注的重大问题,媒体融合生态环境已经形成。媒体融合生态环境对我国出版教育产生了三大影响。媒体融合生态环境对出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我国出版教育必须做好三个坚持: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为先;坚持“无用之学”;坚持“视野教育”。  相似文献   

4.
新一代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系统的创新与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加之当前中国教育正处在改革“深水区”,教师教育图书出版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发展战略。研究通过探讨教育方针及政策的变化、教育新生态系统的变化以及探索教师教育融合出版路径,以实现教师教育图书出版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面对技术新发展、教育信息化新应用、教育现代化新目标和宣传思想工作新要求,教育出版必须与时俱进,从单一的内容单向供给向提供知识服务的双向应用转型,实现传统教育出版从以图书为载体的知识付费,转向"内容+应用+服务"的出版新模式,实现优质内容与教、学应用的深度结合,实现内容与数据结合的出版新业态.  相似文献   

6.
科技发展冲击出版业,导致出版教育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结构性就业矛盾凸显,出版教育教学及教材失序,学生在企业实践效果不佳,学科定位不明确.因此,推动出版教育紧跟行业,产学研“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成为当今出版教育的首要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产学研一体化路径:提高教师出版职业教学能力,建立多元化出版人才培养机制,注重提升出版产学研教学的成果转化率.  相似文献   

7.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的出版涵盖了学术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版权输出等出版范畴.其学术出版经历了由内部印刷到公开出版、由“险学”选题到“显学”主题的出版轨迹,成果最为丰硕;其教育出版与大众出版,从提高到普及,在化枯燥史事为可读文本,助推阅读记忆上升为国家—民族记忆方面做了初步探索;其版权输出,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从文化传播到价值认同的过程,“中华学术外译立项”“经典中国”“丝路书香”等“走出去”工程为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海外多语种出版,提供了支撑,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8.
陈卓  李晓曼  李帝 《出版广角》2021,(14):41-43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要求,教育出版领域的数字化融合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数字出版、在线教育等成为出版业新的增长点.教育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给教育出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引发教育出版在出版形式、销售模式等方面的变革.教育出版企业应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探索教育出版的创新路径,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环境下,在线教育对于传统教育出版是其转型升级发展的一个新蓝海.二者在融合发展方面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可操作性的现实路径.为此教育出版企业应顺势利导,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模式积极投身于传统教育出版的转型升级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0.
陈洁  陈琪 《编辑之友》2022,(6):26-32
“双减”政策下,教育需求从地震的教培行业涌入教育出版业,对教育出版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双减”直接影响着教育出版的教材教辅布局,而素质教育、智能硬件、托管政策等新兴赛道同样推动着教育出版的内容素质化升级、数字融合及服务转向。面对“双减”带来的教育新生态,教育出版应以优质内容打造为基点,以纸数融合的教育服务为抓手,参与构建良好的教育出版生态。  相似文献   

11.
段弘  吴琳 《出版广角》2017,(24):20-23
随着媒介融合和产业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各种行业主体纷纷打破行业边界,以技术融合为先导,拓展产业空间.对出版主体而言,如何把最新技术纳入原有业态,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先从概念上界定分析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MR(混合实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以技术为主导的“AR+出版”和以出版为主导的“出版+AR”两种策略的诸多不同,再以新华文轩教装中心采用AR技术运营的“地理学科教室”和“AR妙懂地理APP”等新型出版产品为例,提出“出版+AR”凸显出版方主体地位、充分发挥AR技术优势在教育出版领域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教育技术与数字化教育出版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教育技术可为数字化教育出版提供生产、管理借鉴,是数字化教育出版产品的内涵特质,是数字化教育出版的延伸服务。教育技术与数字化教育出版都必须以师为本,数字化教育出版的策划应当用好技术思维。目前,教育出版对教育技术的相关研究不足,产学研应当跨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3.
根据现代产业经济学“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范式考察,可以发现,资本、资源和技术三股力量正在冲击着我国的教育出版业,引起了教育出版行业的结构改变,使行业竞争更为激烈.面对这三股外部力量的冲击和行业结构的变化,教育出版企业必须把握资本、资源和技术的属性,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争取在竞争中获得发展.第一,把握资本的增值性,实施运营资本化发展战略;第二,把握资源的稀缺性,实施产业市场化发展战略;第三,把握技术的革新性,实施出版数字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进程,引发了教育出版形态深刻变革.本文回顾了自2000年以来教育出版物的演变过程,提出教育出版的未来模式之一是开发基于超媒体技术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并从产品形态、编辑生产方式和未来应用场景角度做了论述,为业界如何进行"教育+出版+技术"的融媒体创新提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秦伟  佘春华 《出版广角》2016,(13):82-83
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教育出版已无法完全满足教育的需求。传统教育出版机构亟须从内容提供商向教育服务商转型。研发B2C以及B2B的教育服务产品是“互联网+教育出版”的落地实践探索,是教育出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汉语热”在全球不断升温,使对外汉语教育出版具备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对外汉语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对外汉语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方向,包括:发挥品牌影响力,强化内容优势;提高技术水平,创新数字化产品;明确自身、产品和市场三个定位,采取差异化策略等.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出版形势的变化,教育出版社即将堕入风声鹤唳、每况愈下的“黑铁时代”,支撑教育出版的基石已经开始动摇,从实施限价限利到废止以行政命令方式指定教辅用书,从册数码洋锐减到平均利润率下降,教育出版似乎将要无可奈何地走向穷途末路。这无疑是一种过于悲观的论调,虽然教育出版的确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事态远没有如此严重,正相反,教育出版在度过长达十几年的“黄金时代”之后,迎来了自己的“白银时代”。这是一个充满了个性、激情、创造力、创新性的新时代,教育出版最终也将以“白银时代”的业…  相似文献   

18.
在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背景下,出版也逐渐成为大出版.出版专硕致力于培养出能适应“大出版”要求的复合型出版人才,然而多学科的介入却使出版专硕的教育遭到“去中心化”.本文在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出版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实践,对出版专硕的培养作出了进一步的分析.从“大出版”对出版人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例如熟悉各种媒介形态和艺术表现形式、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利用、版权经营意识、市场调研的新方法,引出出版专硕的核心竞争力困境,进而从分类培养、跨院系培养、联合行业力量和建立科学的实习制度几方面,分析了如何培养出版专硕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数字时代,教育出版机构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内容资源和教育服务的有效对接,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本文从教育数字化“应用为王”的新要求出发,结合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师生的应用需求,分析了为教育数字化“应用为王”提供支撑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面对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的战略布局,如何助力中医药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探索“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教材出版模式,并将其应用到针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和学习方式的改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针灸“互联网+”创新教育教材——《针灸基础学》的出版为例,简要分析其主要特色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