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河南省汝南县“中国梁祝之乡”的称号。这让人们再次将关注的目光聚集到“梁祝文化”发源地的纷争上。 “梁山伯和祝英台”故事,在过去的1600多年间,流传广及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等地区。梁祝传说从浙江向北,沿着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到甘肃,有着一条版本众多的文化传播之路。全国各地与梁祝文化“沾亲带故”的遗迹也多达十多处。围绕谁是“正源”,各地一直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2.
略论儒家文化中的"孝"——兼论"二十四孝"的利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忠礼 《寻根》2006,(4):4-11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某省一所高等学校曾经举办了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国际研讨会,在分组讨论时,有一位外国学者作了发言,大意是:今天的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时代,如何供养好老人,已越来越显得重要,但在一些地方不时发生子女虐待和欺凌老人的事件,这是否与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有关?接着,一位中国学者坦承,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学校教育和舆论宣传中,尽管对思想教育显得很重视,但大都讳言子女要孝敬父母,有时甚至还将“孝”与封建思想挂上了钩。  相似文献   

3.
罗开玉 《寻根》2003,(1):68-71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虽较为短暂,但“三国文化”却特别引人瞩目。在我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及遍布世界的华侨、华裔中,三国文化、三国故事、三国人物,几乎老幼皆知、家喻户晓。近年来,三国文化又借助电子网络,向欧、美、非洲等地快速普及。毫无疑问,三国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宣传最持久、影响最深远、普及最广泛、最能为各国人民接受的一个分支文化。大家何以对“三国文化”如此痴迷呢?我认为,“三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它的主题思想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高度结合。将“三国文化”与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南北朝、…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文化矛盾,西方提出了“神人合一”观念;为协调儒道文化矛盾,中国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这两种思想影响了中西文化走向,但又具有各自的文化缺陷。本文提出“花人合一”思想,强调“花神精神”,倡导触及生命本质的“至善至美、自由自在”的主客体高度融合的唯美境界。“花人合一”必须通过“游乐原则”才能得以生动体现。“游乐”是人的天性。至乐、天乐、率性求乐与“无害的快感”是人的内在本质追求。因此,应搭建一个平台来展现“花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和魅力,实现审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净化和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这就是“花人合一”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外文化交流》2012,(3):90-96
日前,2012德国“中国文化年”在柏林宪兵广场音乐厅隆重开幕,中国文化部长蔡武,驻德国大使吴红波,德国联邦政府代表,外交部国务部长皮珀尔,外交部国务秘书布劳恩,国防部国务秘书武尔夫,联邦议员及部分联邦州代表,德国文化、教育、经济界人士等近千人出席活动开幕式。2012年的德国“中国文化年”,是两国建交以来中国在德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德国联邦总统武尔夫共同担任“中国文化年”的监护人。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这部经典文献中,他对个体人格和人生境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孔子看来,人生可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在《论语》中,“仁”、“德”、“诚”“礼”、“乐”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基础。孔子对“礼乐文化”重要性的强调开启了中国文化重视“仁爱”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传统,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政治与伦理结合的传统。它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至上主义”和近代的“审美救世主义”潮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以《论语》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关于真、善、美的文化,更是关系到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周放 《寻根》2007,(3):41-45
世界文化是在东西方不同民族长期互相交往中形成的。这在东西方语文各有不同的“中国”名称而语词却同出一源这一点上也得到了印证。对于“中国”一词的外文译名出于同一词源,学术界争议并不大;至今依然无法做定论的问题是,这个词源究竟确指什么?就阿拉伯语“中国”一词而言,“隋尼”(Sīn)究竟是对中国地名或朝代名称(秦或隋)的音译,还是对中国特产(丝、瓷、茶、粳等)名称的中国发音的模拟?  相似文献   

8.
从科学与技术哲学现代性的话语中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到对现代性缺失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实现“天人合一”到“主客相分”的转换,在本体论上,重构具有现代特质的概念形而上学,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相似文献   

10.
卢风 《华夏文化》2012,(2):21-24
一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都以中央大国和文明中心自居。但“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国人彻底丧失了民族自信心。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批知识精英在反省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追究到了最深层次的根源——文化根源。他们认为,以儒家思想为灵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腐朽的、没落的,不彻底“打倒孔家店”,  相似文献   

11.
“义门同居”的文化透视黎小龙“义门同居”在中国传统的宗族文化中具有特定的涵义。“同居”,特指聚族而居。同宗同族,数代不析产,不分居。这样孝义之家的世代同居,符合中国封建道德的标准与规范,“世俗嗟美”.官府表彰,旌表门闾,号“义门”。本文意在对历代“义...  相似文献   

12.
罗检秋 《寻根》2000,(1):58-64
在传统中国,各级官、私教育机构——大到国家的“太学”,小到乡村私塾,都是延续文化命脉之所在。然而,文化传承,尤其是人文精神又往往流转于潜移默化的“家教”之中。梁启超家便是这样一个生动的事例。  相似文献   

13.
西周以来,贵族都很注重自身的文化教育,设立“国学”与“乡学”,教贵族子弟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等,学习时间长达十五六年。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制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贵族放弃了教育,相反则成为他们强化教育的动力。《左传》昭公十八年,鲁大夫闵子马评论周人“不说学”说:“周其乱乎!夫必多是说,而后及其大人。大人患失而惑,又日‘可以无学,无学不害。’不害而不学,则苟而可,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夫学,殖也。不学将落。”  相似文献   

14.
汉字“龙”作为一种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表意文字,体现了汉字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也直接体现着民族文化的蕴涵。汉字与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是融为一体的。对“龙”的字形字意考证,可以看出“龙”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中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黄刚 《华夏文化》2008,(3):19-22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中国历代思想家在论述其思想体系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和”或“和谐”问题,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融于儒、道、墨、法、阴阳、释等各家各派的普遍文化精神之中。  相似文献   

16.
今天,在云南和江苏等地的普通百姓家,只需轻轻一按电视遥控器,就能收到文化部推送的好看的视频节目了。这项由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推出的创新服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以下简称“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利用网络电视渠道,通过电视机顶盒,把优秀文化资源直接送入家庭,极大地改善了公共文化服务当前存在的渠道缺陷。除了以入户模式进入百姓家庭外,这种服务也能以“入站”的模式进入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便捷的操作方式,让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更容易组织文艺技能培训和学习,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很好的资源支持。  相似文献   

17.
李文军 《寻根》2007,(6):39-43
息讼是中国古代司法文化中屡被提及且极富特色的一个方面。孔老夫子的一句“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千百年来被中国司法官员奉为圭臬,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在中国古代,由于文化心理及社会现实原因,司法官员们以息讼为能,惟息讼是求。在接到诉讼后首先考虑如何息、事宁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可谓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18.
吴庆第 《寻根》2007,(6):44-50
韩国是一个极具民族个性的国家,强烈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挠的斗志,为世人所公认。民族精神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景仰“忠烈”、大力营造弘扬“忠烈文化”的氛围,无疑是韩国形成这种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人文泰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1200多年前中国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面对巍峨壮丽,气势磅礴的伟岸泰山,发自肺腑的千古吟诵。泰山——中华五岳之首,引无数诗人墨客流连驻足,他们以泰山为题留下了大量的人文胜迹,由此形成独特而底蕴厚重的泰山文化,。而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的泰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的高度概括,则更为精准和形象。  相似文献   

20.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达到鼎盛,他们“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称雄国内商界五个多世纪。人们惊叹于他们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广阔的经营领域,并为他们创造的晋商文化所折服。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进取敬业的精神是晋商之魂;为世人所赞叹的大院文化、会馆文化、票号文化等,如今已成为山西乃至中华民族丰富历史文化的瑰宝,倍受世人瞩目。晋商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因晋商的推动而形成、发展、繁荣的山西地方戏曲至今仍在三晋大地上放射着璀璨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