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育过程中,人们获取、加工、储存、表达和传递教育信息的活动,就是教育信息活动。教育信息活动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领域所运用的信息技术,也是教育媒体技术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袁秀云 《考试周刊》2012,(78):125-125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提出和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信息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地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是技术教育.主要包括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发布过程中运用到的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其教学方法及教学环节无固定的模式。下面我结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体会,与同行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是最根本的。而普及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与态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展,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真实了解教师在使中小学生获得信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如何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如何在信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等方面具体的实施情况,对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我国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要责任.信息素养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图书教育,还包括计算机运用技术、网络运用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的教育以及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观念、信息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可持续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5.
结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和目标,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基于知识和方法培养之外,还应该重视对学生能力、思想、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迎合新课改教学目标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开设的一门与社会接轨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信息技术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技术的能力、信息科学素养,以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浅层次的信息素养包括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深层次的信息素养包括理解、评价和创造信息。本文由浅入深探讨了掌握技术、启发探究、挖掘潜力、激励创造这四个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其教育信息能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活动的成效.所谓教育信息能力,主要是指开展教育活动的主体针对某种教育课题,在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手段,自主收集、判断、呈现、处理、创造和传递相关信息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能力.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已进入了网络时代和多媒体综合发展的新时期,各级各类教育都在探索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多种教育手段的整合,通过不同程度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要适应教育发展的这一新趋势,教师亟需提高自身的教育信息能力.之所以关注教师教育信息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基于以下因素的考虑:  相似文献   

7.
作为21世纪信息时代的教师,信息技术除作为自身生存和获取一般知识的工龄外,还将成为获取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教育技术。在师范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迅速地检索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信息技术,把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无限发展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结合而成,有时也叫做"现代信息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以及相关产品制造、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的新学科。所谓信息技术教育是指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和社会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评价,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物理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具有较强的信息素养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本文就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的概念,信息化社会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以及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和教育技能培养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效手段,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给学生获取和筛选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强调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育是新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而要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必须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也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但并不等同于以往的计算机教育。用“信息技术”取代“计算机”成为正式的课程名称,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上的变化,更是教育目标、教育思想上的重大转变。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即面对新接触的现象、问题能够主动地分析、处理、解决的能力,而不是孤立的、着眼于某个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训练。当前,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  相似文献   

14.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以达到突出"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信息技术运用"为目的的课程.因此,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研究与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强调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育是新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而要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必须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主要指应用技术层面上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其内涵是: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创造性学习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在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学习与交流的能力。中小学教师真备这些能力是现代教育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接受继续教育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还包括在当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王玲 《华章》2012,(12)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程,同样也是一门新兴学科,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把当代的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进而更好地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素养那么,如何才能教好中学信息技术课呢?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正>初中信息技术课是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提高信息技术意识和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该考虑到未来社会的需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一、信息素质的概念美国人波尔在1974年提出了信息素质概念,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信息能力素质,它包括信息组织、加工、分析、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和信息搜寻、获取的能力。二是信息道德素质,就是在整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