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商洛学院学报》2016,(5):18-20
陆机入洛事件作为归晋孙吴士人投奔新朝的典型个案,对魏晋易代时期的士人心态影响较大。对此次陆机入洛的动机及其具体时间问题,后世学者多有探讨。在陆机入洛的动机问题上,通过对陆机入洛前后生平事迹、诗文创作情况的重新整理和述析,能够证明陆机在成年后离乡入洛的动机以"应辟"出仕最具可能。在陆机入洛具体时间问题上,重新考辨目前流行较广的各家代表观点之得失,也可以作出更具合理性的推断。  相似文献   

2.
论陆机天道思想的变化及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道思想是陆机思想的重要内涵,从陆机的整个思想来看,其天道思想有明显的发展变化。以入洛为界陆机的天道思想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入洛前,受东吴阴阳变异的神学思想的影响,具有神学的性质,对诗歌的写作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入洛之后,在玄学思潮的影响和改造下,陆机的天道思想实现了玄学化的转变,对其诗歌创作及诗风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天道思想是陆机思想的重要内涵,从陆机的整个思想来看,其天道思想有明显的发展变化。以入洛为界陆机的天道思想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入洛前,受东吴阴阳变异的神学思想的影响,具有神学的性质,对诗歌的写作起消极的阻碍作用;人洛之后,在玄学思潮的影响和改造下,陆机的天道思想实现了玄学化的转变,对其诗歌创作及诗风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陆机太康事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排比大量典籍文献,认真考证陆机在太康年间的事变,得出一些与目前通行观点不同的结论:陆机在太康元年被徒往寿阳,而非洛阳;太康五年陆机初次入洛;太康十年陆机仍在故乡,并未入洛求仕。  相似文献   

5.
陆机何时赴洛,赴洛的原因是什么?历代学者的看法似乎没有分歧。《晋书·陆机传》载:“(机)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至太康末,与弟云同入洛。”其它如臧荣绪《晋书》。以及《机、云别传》等记载大致相同,后人遂沿袭此说而不加怀疑。姜亮夫先生《陆平原年谱》亦据此排比史料。可是对此终不免有两个疑问: 一、据《晋书·武帝纪》,太康元年平吴后,宣布“吴之旧望,随才擢叙。孙氏大将阵亡之家,徙于寿阳”。陆机三世为将,其父抗死,诸兄弟分领父兵。陆抗死于吴凤凰三年(公元二七四年),至天纪四年(公元二八○年)吴亡,陆机领兵已达七年之久。在吴、晋最后一场战争中,其兄陆晏、陆景皆战死,按理,陆机应徙于寿阳,为何得以“退居旧里,闭门  相似文献   

6.
太熙元年杨骏担任太傅之后,陆机受其征召,入洛担任了太傅府祭酒一职。在元康元年三月杨骏被诛杀的政治风波中,陆机由于职位较低,又是南方才士的代表,声名远扬,受到了张华的救理,同时又赶上了惠帝改元之大赦,最终得以全身而退。怀着避难远祸的心理,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东吴。元康二年,重新受到朝廷的征召,再赴洛阳,接受太子洗马一职。  相似文献   

7.
何逊承袭陆机赠答诗词句、写法、意向,描写旅途所见,叙述仕宦经历,剖析自我心境,表达思乡之情。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运用陆机诗歌意象,改变固有结构,刻画人物形象,抒写仕途悲怨;二是借鉴陆机诗歌写法,转换艺术形式,展现心路历程,凸显游子心态;三是吸收陆机议论成分,摈弃心理描写,叙述日常生活,表达思妇闺怨。何逊接受的意义在于,体认陆机羁旅情结,发展陆机宦游形象,丰富陆机风尘内涵,促进陆机诗歌传播。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中的陆机人物形象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陆机的文学才华,对于这一方面《世说新语》中都是从文学风格出发来展现的。其次是陆机本人的人物形象,可以从形象、性格、情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是关于陆机政治生活内容,例如陆机的政治素养、政治经历以及政治结局。在对于陆机人物研究时观照《晋书》中对陆机的描写,可以发现《世说新语》在描写人物形象时所具备的小说人物描写的元素。  相似文献   

9.
陆机"不能持事"的性格与强烈的事功意志之间的内在矛盾,在其入洛之后的感物念故的题材书写中,不仅没有弱化陆文的表现力,而且构成陆文特质的重要方面。陆机奉行两汉儒家旧贯之精神,在体物观览、察时变化、应感触类上,理在物先,呈现出某种机械反应论特点,而作为个体的主体性并不明显。陆文的情感抒发不是高扬情志,迥异于魏晋"尚尚文辞""重智术"一派。陆机是儒门从经术到文章转变的重要一环,它上承蔡邕、王粲,下开杜甫,在文的情理结构、表达方式及文辞文律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西晋诗人陆机临死,发出"华亭鹤唳,岂可复闻"的哀叹,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剧。审视陆机的一生,可以看到,一方面,强权政治决定了陆机命途多舛有志难伸;另一方面,自身的性格使其投身失所行为失当。这两个方面最终导致了陆机迷失自我,结局悲惨。  相似文献   

11.
古今陆机研究,大体可分为生前至唐初、唐初以后至现代、近20多年以来等三大阶段,其进展已为未来研究打下较坚实基础。但也存在整体性与系统性不够、方法相对落后的不足及亟待拓展、深化的方面。近年来的浮躁学风还造成新的研究弊病。故全面占有、研读、消化旧有材料和古今成果,充分关注、利用新发现的《文选》等新材料,合理借鉴、融汇当代文化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形式美学、接受美学、历史地理学、地域学、传播学诸学科的理论成果,以最符合陆机创作思想与创作实际的思维方式,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整体研究,应是21世纪陆机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也可由此提出陆机整体研究的十大构想.  相似文献   

12.
陆机《赋》提出创新,其创新说实际上是一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由于坛模拟创作蔚然成风,《赋》并不排斥模拟诗意而更注重辞的创新。陆机则选择与他情感相通的古诗作为模拟对象,在《拟古诗》中进一步融入个人的生命体验。拟作比起原作,情感更为复杂深沉,同时一改古诗的质朴而表现出典雅华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分析,陆机是第一位在生前身后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吴地作家,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吴地特色,具体表现为:内容上,陆机作品渗透着难以割舍的水乡情怀;风格上,陆机作品在"繁缛"之外还表现出"清新"的另一面;语言上,陆机在作品中运用了吴语和吴韵。以上三点表明陆机在创作过程中或隐或显地受到了吴地文化的影响,吴地文化已深烙于他的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14.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在这部小说里,金庸以佛家"无色无相"的手法和勇于自我否定的勇气,彻底颠覆了此前构造的江湖文化和"侠"文化,而这种颠覆性创作反映了他对人性、创作、"侠"文化、以及当时社会的反思,使得《鹿鼎记》达到了中国武侠小说创作的巅峰。  相似文献   

15.
陆机作为一代文豪,著述甚富,除大量的文学作品外,史志目录还著录了他所撰写的晋朝第一部当代史《晋纪》。但综合史料加以考辨,此书的主要作者应为束皙,而非陆机;此书的正确名称应为《晋书》,而非《晋纪》。这部纪传体的晋史之所以误作编年体的史书,也是有因可寻的。  相似文献   

16.
享有“太康之英”美誉的陆机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在创作和理论上皆有创获的文人,钟嵘《诗品》将陆机置于上品,评骘甚高。但因其评语意赅而言简,内中确指,令人莫衷一是。今在诸家研究的成果之上尝试对《诗品》中的陆机条的相关字句作寻根究底的探索,以期能探本得源,明其实旨。笺证中发现所谓“文劣于仲宣”、“不贵绮错”皆非字面所指,而是褒贬参半,这无疑是与钟嵘所崇尚的诗歌美学思想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陆机陆云分裂人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娃陆氏在孙吴时地位显赫,吴亡后中衰。为重振家族,陆机、陆云徘徊近十年后毅然仕晋。从其传世作品和行为看,二陆心态极其矛盾,有着高度的生存焦虑,人格实际上处于分裂状态。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似可归于社会的无序和儒玄文化的冲突。二陆的命运可代表入洛吴人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8.
《三都赋》的撰写和修订是左思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他大约从移家洛阳就正式开始这一工作,先从事《蜀都赋》和《吴都赋》,到太康元年(280年)西晋平吴时又匆匆加上《魏都赋》,形成完整的初稿。他请名士皇甫谧为之作序。此后他又花十多年的时间加意修改,他拜访张载和陆机,又求为秘书郎,都是为了进一步搜集信息,帮助修订。到元康六年(296年)告一段落,得到张华的高度评价,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应,洛阳为之纸贵。于是先后有张载、刘逵、卫权等人为赋作注。这些序、注曾经有人认为完全是左思本人的炒作手段,但并无确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