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古槐移民与古槐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初年从山西向中原地区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农民大迁徙.是朱明王朝恢复经济的一项基本国策.本文以正史记载、野乘记述、民间口头流传等资料,从迁民原因、形式、作用等方面,立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对这次大迁民作了论述,并根据大迁民在亿万移民后裔中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古槐文化"的概念,预示研究和弘扬"古槐文化"将在祖国和平统一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洪洞大槐树移民说,是民国初年景大启根据民间传闻提出的。其说的基本点是说大槐树是明代迁民处,明政府在此设局驻员,办理山西民外迁各项手续,编排队伍,分发派遣,并且按照这一思路,重修了古大槐树遗址,创立碑碣,又两次组织人撰稿,编印著述,以广其传。然而,就所提供的材料来看,广泛占有材料,求实存真,依然是大槐树移民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闻名全国的迁民遗址——古大槐树,在山西洪洞县城北。原古槐明初枯死被狂风吹折,第二代虽枯萎但仍傲然挺立,第三代古槐,在阳光雨露的沐浴下,已高十余米,枝壮叶茂,顽强向上,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时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民谣的广泛流传,深刻地反映了元末明初洪洞古大槐树处迁民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江苏丰县县城东南套楼一带居民自称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然考证当地族谱,查阅历史文献,佐以方言词汇异同比较验证,发现他们并非民屯的山西迁民后裔,而是明初军屯的河南人军户后裔。  相似文献   

5.
洪洞古大槐树处移民分布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据史书记载,移民分布情况: 元末明初洪洞古大槐树处迁民历时一百二十余年,《明实录》、《明史》、《文献通考》、《日知录之余》等文献记载其分布共十七处: 1、分布安徽省:  相似文献   

6.
明初从山西大槐树向鲁西两次移民约10万人,山西移民的迁入,使晋南化与鲁北献交融,给黄河三角洲的风俗民情,包括村庄,民谣,传说,语言,行为习惯及节日习俗等方面打上了浓重的洪洞移民的印记。  相似文献   

7.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是闻名海外的明代迁民遗址,东靠南同蒲铁路与霍侯一级路,南临309国道,西临汾河  相似文献   

8.
《明史·食货志·户口》记明初迁山西民事云: 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后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太祖时,徙民最多。……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沁、汾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自是以后,移徙者鲜矣。  相似文献   

9.
目的:生态移民在改善迁出区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迁入区资源环境配置格局。客观评价大量生态移民涌入给迁入区造成的生态系统压力,对生态移民政策的可持续推进及新形式下解决脱贫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有重要意义。创新点:从微观农户尺度,采用生产性生态足迹评价移民迁入区生态移民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方法:1.基于参与式农户调查方法,获取移民迁入区移民和当地驻民的生态足迹账户、土地利用及农户家庭等基本信息;2.采用生产性生态足迹评价移民迁入区生态移民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3.构建"STIRPAT"模型,分析移民迁入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结论:1.大规模移民的迁入对移民安置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持续压力;2.人口规模扩大、荒草地开垦以及消费需求增长是造成移民迁入区生态环境压力的主要原因;3.合理测算移民迁入区人口承载力、促进农户生计转型和增加农户生计多样化可以有效缓解生态移民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0.
上接本刊1999年第2期)(五)移民在地名中的体现。明自洪武开国到永乐十五年的50年里,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多次移民活动。大规模的移民是明初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初移民总的原则是“令狭乡之民迁于宽乡”②0。移民迁往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江淮以北受战...  相似文献   

11.
论清至民国桂西地区社会经济变迁中的政府与民间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以前,桂西地区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清至民国时期,在移民运动的影响下,政府运用行政力量,进一步瓦解土司的社会基础,同时及时调解和处理农业生产中的“来土矛盾”,维护外来移民的利益,使其获得了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开放,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人在这里建立会馆、码头,本地民众积极捐款修建桥梁、公路,共同培育商品市场,从而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改变。民族经济融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是移民进入临沧地区的第一个高峰期。移民的到来加快了临沧地区的发展,也造成了本地文化生态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时,移民也给清末及民国时期临沧社会的动乱潜伏下隐患。  相似文献   

13.
明代广西进士共有201名,在明代各省直名列倒数第二,仅多于贵州。其在不同时段的数量分布则表现出前后低中间高的特点,洪武四年至成化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55人;成化五年至嘉靖三十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88人;嘉靖三十五年至明末的30科共考中进士58人。另外,进士地理分布也表现出极不平衡的特点,在广西所属的11个府中只有8个府有进士分布,其中100人出自桂林府,而思恩、思明、镇安三府俱无进士。  相似文献   

14.
所谓东北会党即为明清以来活跃在东北地区的胡匪、马贼以及部分由白莲教衍化、派生而来的黄天教、金丹教等下层群众秘密集合体。东北会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以“反清复明”为宗旨;辛亥革命期间,东北会党积极响应同盟会号召,策应革命,充当了北方起义的先导;护国反袁革命期间,东北会党成为中华革命党在东北组建军队的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是移民进入临沧地区的第一个高峰期。移民的到来加快了临沧地区的发展,也造成了本地文化生态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时,移民也给清末及民国时期临沧社会的动乱潜伏下隐患。  相似文献   

16.
简论南宋的幼儿生养与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重视婴幼儿生养与救助的时期,当时封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婴幼儿的生养和灾荒时期遗弃幼儿的救助。南宋时的幼儿救养措施,对后世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幼儿救助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人荷兰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来荷人为特殊媒介,形成于明朝末年的明人荷兰观,是十七世纪上半叶中荷关系曲折发展的意识凝结。它涵盖了明人对荷认识的方方面面,达到了当时所能企及的较高水平;但仍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对荷兰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问题缺乏清醒认识和必要警觉,是中国走向近代落后的开始。  相似文献   

18.
在元朝于乌蒙山地区初步设置政区的基础上,明朝强化了对乌蒙山地区政区的控制。随着明朝建立贵州布政司,以军事控制为主要目的对乌蒙山地区进行三省分治的格局,在明代继续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9.
元后期淮北自然灾害多发,包括水灾、旱灾、蝗灾等,尤其是黄河长期夺淮入海,使淮北原本良好的水系遭致严重破坏,使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自然灾害、民族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的加剧,为白莲教的传播提供了土壤条件,导致刘福通红巾起义的爆发。战乱使淮北人口稀少,又引发了明初的大移民。这一系列社会现象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成因关系。可以说,元明之际是淮北社会的急剧变革时期。  相似文献   

20.
偶语厅是朝鲜肃宗时期设立的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机构,明朝末年避居朝鲜的山东移民郑先甲在汉学偶语厅中担任汉语训长,为朝鲜王朝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汉语翻译人才。郑氏后裔在朝鲜繁衍生息,其中有多人在朝鲜政府为官,同时,他们在朝鲜王朝崇祀明朝皇帝的活动中担任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