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转化“学困生”的过程就是教育科研的过程。 李镇西老师在转化“学困生”方面做了大量艰辛而细致的工作。他自愿把人见人厌的“差生”要到自己班级,并动员一批优秀教师和他一起教这个班。他告诉老师们:“转化后进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我们在教这个班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我们想像不到的难题。教书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科研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约稿函     
《当代教育论坛》2007,(1):91-91
尊敬的老师:您好!当前,全国教育科研专家、学者都在为教育改革的攻坚战躬身前行,以“磨血育人”的精神,在各自的“责任田”里种植着教育科研的奇葩,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而您是引领我国教育科研发展的急先锋,您的卓越让我们敬重。为了更好地办好为教育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3.
做了二十多年的老师,二十五年前的班主任麻老师却是我永远的榜样. 麻老师常被学生写成“马”老师,他实际上是陕西人,来我们家乡教书也算是支援我们老家的教育事业.因为我所生活的地方马姓是大姓,我自己也姓马,于是我也把麻老师写成马老师,仿佛他就是我们自己家的人一般,感觉亲近.然而,麻老师让我感觉亲近的并不完全因为他的姓,而是的几件小事.  相似文献   

4.
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把教育看成是自己肩负的崇高责任。让教育充满研究,则是我们的一种生命状态。因此,确立“科研兴师,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在研究中促进专业成长,提升生命价值,让更多的教师成为永不枯竭的教育智慧的创造者,则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一说到“嫁接”这词,给人的第一感觉就像嫁接苹果——把两种苹果树的树枝结合在一起,让它们长成一棵新的苹果树,这样结出的苹果才更好吃。但我今天“嫁接”老师和苹果树的嫁接不一样,我用的是“七拼八凑”的方式——把我们所有老师的优点全集中在一个老师的身上,让这个具有全部老师优点的嫁接老师来给我们上课。我们的何老师要受点委屈,当我们的第一个“受试人”。先把教数学的朱老师和周老师脑子中的数学细胞抽出来,用打点滴的方法注入何老师的身体。经过了紧张的操作后,何老师终于变成了一个纯正的数学天才。我们把以后将学的非常难的题目…  相似文献   

6.
从教十年来,我总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问题学生”身上,总是绞尽脑汁,千方百计的想把他们身上的“问题”给解决了,而对于“优秀生”,总以为他们学习自觉,求知欲强,成绩突出,遵守纪律,很有“安全感”,不会让老师担忧。因此就忽视丁这些成长在掌声和鲜花中的优秀生的心理问题。正是我或者说我们的这种“一俊遮百丑”的教育误区,常常在我们身旁埋下一些“不定时炸弹”。  相似文献   

7.
老师的微笑     
学生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对他们微笑,他们就会对我们微笑。老师的微笑,的确让学生和你亲近了许多,他们喜欢围着你转,把你当成他们心目中的好朋友、好老师。课后,他们会打开话匣子:“老师,和我们一起看书吧!”“老师,给我们讲个故事吧!”“老师,我让您猜个脑筋急转弯。”……一大群孩子会粘着你说这说那。这一切,都源于你对他们发自真心的微笑,充满童心的笑,永远年轻的笑。  相似文献   

8.
卢老师上的《花钟》一课,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解释花钟”、“设计花钟”、“认花钟”到最后一个环节“填满花钟”,整个教学过程给人一个感觉就是:美,一种不知不觉的美,一种不露声色的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这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欣赏。这种“不露痕迹”的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的技巧,更是一种教育的境界。一、出奇的课堂导入师:刚才快上课时有位老师问我“花钟”是什么东西?我说上课了我们班的学生会告诉你的。现在让我们来告诉在座的老师吧。生1:用花做成的钟就叫花钟。生2: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做成像钟…  相似文献   

9.
翁炳煌 《小学校长》2006,(3):25-26,8
新课程呼唤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科研素养”,为此,许多学校纷纷提出“科研兴校”、“科研强师”。这让一些学校尝到了甜头,尤其是“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我们的中小学老师敢于揭开教育研究头上神秘的面纱,使其从高高的学术殿堂走进了广阔的学校课堂。但是,在教科研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许多农村中小学教科研活动的价值趋向都出现了明显的“偏差”,甚至是“应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0.
把“素质教育”办得轰轰烈烈的今天,自然教学也在不断的改革。自然这门学科意在培养、锻炼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从小培养他们从实际事物中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想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认识事物,需要老师为此创造机会和条件。假如把学生封闭在小小的课堂上,让学生仅从老师的讲述中、从课本中认识事物,那所获得的知识肯定是浮浅的,不全面的,而这样的自然教学也是枯燥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为此,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1教的前提———源于自然,质疑自然孩子的好奇心强,总爱问为什么?特别是学前儿童,因为他们这时还…  相似文献   

11.
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进步与成长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它不但解决了教师“教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教师“如何教”的问题。教育科研是一项任务,它让教师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获得教育科研的知识与方法;教育科研更是一种责任,它不仅让教师获得了各种荣誉,更重要的是让教师真正投入地开展教育科研,这是一种对学校,对自己、对学生负责的责任,这是教育科研的内在的价值体现。沈老师是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她早在“八五”期间通过电视已经收看了《教育科研基础知识与方法》讲座,但是沈老师对教育科研是“不屑一顾”的,听教育科研讲座只是为了…  相似文献   

12.
陪女儿逛书店时,我无意中发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难得的好书,便买回家,当作枕边书,反复翻阅了好多遍。喜欢阅读的我看过许多家庭教育书籍,但当我捧起这本书时,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把我们生活中的情景-再现,用最朴实的方法提炼出了最科学的教育理念,让我们真切地看到本书作者尹建莉老师面对孩子时如何“有心”,教育孩子时如何“无痕”,她对女儿的用心良苦,  相似文献   

13.
本期嘉宾是杨静平老师,她于2002年11月参加首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评比并获奖,自此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结缘,后来陆续发表了15篇文章;2009年11月,受邀成为杂志第22期封面人物。她把杂志社当成“娘家”,把编辑老师们当成娘家人,她说:“当我在实践中有所发现,就会怀着雀跃的心情写下来,急着分享给你们,就如回娘家一样,感觉家人永远不会嫌弃孩子的倾诉。”她的成长经验是:通过科研引领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于荣 《湖南教育》2004,(11):8-8
让孩子“跳起来摘到果子”,这是广大教师的心愿,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但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与手段,能否让孩子真正“摘到果子”,这就值得深思了。看看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吧: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师生的全部生活就是上课上课再上课。学生基本上是在老师的支配下度过的,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甚至双休日也排满了各种名目的补课、“特长训练”。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生活和人生命运掌握在老师的手里。而我们的老师又是怎样的呢?他们为了学生将来能“摘到果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于是乎,按照自己的预想去要求学生:学生读书没有自觉性,所以需要强…  相似文献   

15.
雷靖 《广西教育》2009,(5):51-51
在南宁市外国语学校,陆金芳老师是一个让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的英语老师。在19年的从教之路上,陆老师收获颇丰:南宁市教学骨干、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广西园丁工程骨干教师培训的指导教师……各方的赞誉源于陆老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她让快乐溢满了课堂,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感受英语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感到有话可说,有一吐为快感觉;让我们的老师,劳有所获,导有所进呢?笔者认为,其要害在于我们应该让语文教学从“以分为本”的阴影里走出来,踏上“以人为本”大道,把学生当作人,而不能当作争分数的工具,教师应该通过指导和批改,从内心深处给学生以激发力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17.
王莺 《四川教育》2008,(6):13-13
很多老师都感觉,要真正和学生交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很难,让学生信任、亲近、敬佩自己更难。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是一块“磁石”,就会自然而然地“吸引”学生,在近距离的接触中让孩子喜欢上自已,让自己更好地认识孩子。而老师身上所固有的某些特质,就是产生磁力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老师找学生谈心,是不是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李镇西老师提出:不要只是等到出了问题才找学生谈心,不要让每一次谈心都带有明确的“解决问题”“教育学生”的目的。我们还应该习惯于没有教育目的的谈心。他把这种谈心称做“非功利谈心”。那么,让我们老师在与学生的相处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有人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精心照料我们,让我们可以茁壮成长;还有人把老师比作一部永远不停工作的机器;而我却把老师做枝红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在老师身上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老师默默无闻地传知识给我们,带我们到知识的海洋里邀游。而我的老师,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两奇一特”:名字奇,服装奇,说话特别。  相似文献   

20.
在我接受传统教育的7年学习生涯中,每节课的主宰都是老师,每节课的知识都要靠老师“灌”,每堂课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我国的传统教育用于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确实已暴露了不少弊端。当今社会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科技也在不断更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也不是以往那些“两脚书柜”的人。只有那些能把所学知识充分运用,懂得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创新合作精神,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好的教育却源于一种好的教育方法。自从“异步教学”的春风吹进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教学就发生了彻底的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